泌阳籍大学生程誉:14年携公益同行,从初中校园走向大学殿堂
王有震 付蕊/报道
在豫南老区泌阳县这片被泌水倒流滋养的土地上,24岁的大学生程誉,用14年的公益足迹,在岁月里刻下了一串温暖的坐标。从初中时攥着母亲衣角走进敬老院的少年,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策划帮扶活动的青年志愿者,他的青春里没有浮躁的娱乐,只有孤寡老人的笑纹、困境儿童的明眸,以及疫情中那车穿越千里的物资——300多小时的服务时长,是,他对“奉献”最生动的注解。
家住泌水街道办事处陈楼居委会八里院组程誉的公益启蒙,始于泌阳县维特教育学校母亲王英的“身教”。身为教师和志愿者的母亲,周末总带着他“走街串巷”:高考考点外给考生递矿泉水,敬老院里给老人梳头发,村口大树下给留守儿童读故事。12岁那年,他第一次给抗战老兵王爷爷洗脚,老人摸着他的头说:“娃,你这双手,能暖人心。”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
2017年,18岁的程誉正式注册为公益志愿者,从此从“跟着母亲做”变成“自己主动做”。他加入泌阳县维特教育困境儿童帮扶志愿服务队,每周六早上6点准时出现在维特童年餐厅里,把熬得软糯的粥盛给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们;他给留守儿童小杰买了新书包,在作业本上写:“你认真读书的样子,像星星一样亮。”那年冬天,他把攒了3个月的零花钱换成围巾,给维特童年的十几位孩子各买了一条围巾。当孩子们把他的手贴在脸上时,他忽然懂了:公益不是“做好事”,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心上”。
程誉的公益清单里,没有“惊天动地”,只有“细水长流”:疫情中的“千里驰援”:2022年泌阳疫情爆发时,正在沈阳工程学院读本科的程誉看着家乡的新闻,急得睡不着觉。他从每月1500元的生活费里抠出500元,联系家乡的志愿者团队,买了满满一车矿泉水、桶面及其它物资,送到泌水办事处陈楼居委。居委干部接过物资时,程誉红着眼眶说:“我是泌阳的孩子,能为家乡做点儿事,比什么都强。”
连续5年的腊八节,程誉都是在泌阳县爱心粥屋度过的。凌晨4点,他跟着阿姨们熬粥,手被蒸汽熏得发红,却笑着把粥递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大爷,这粥熬了俩小时,热乎着呢;阿姨,您加颗糖,甜丝丝的。”有一年雪下得特别大,程誉踩着没过脚踝的雪去脑科医院施粥点送粥,摔倒了3次,却把粥护得严严实实。当环卫工人接过粥时,眼泪混着粥香,暖得人心发颤。
困境儿童的“成长陪伴”:程誉给失亲的几位孩子辅导功课6年,从小学到初中,每逢周末或放假从不间断。晨晨考上县重点初中那天,哭着说:“程誉哥,没有你和王老师,我可能早就放弃了。”程誉摸着晨晨的头,拿出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要像保尔一样,自己活成光。”
2024年金秋,程誉拿着一份写了3页纸的入党申请书,走进陈楼居委会党支部。申请书里,他想写自己14年的公益经历:想写第一次给老人洗脚时的紧张,想写疫情中送物资时的坚定,想写晨晨考上高中时的喜悦——最后一段,他写得格外认真:“这些年做公益,我越来越明白,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什么荣誉,而是想跟着党,把‘为别人好’这件事,做得更久、更实。”
这份申请书,是他14年公益实践的“思想总结”。他想对党支部书记说:“我程誉,要用行动证明,我配得上‘共产党员’这个称号。”2025年4月,程誉成为陈楼居委的入党积极分子。6月被泌阳县公益联合会评为“优秀志愿者”。他说:“这份表彰不是终点,是起点。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像母亲那样,像那些帮助过我的党员那样,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
如今的程誉,已经是泌阳县公益圈的“老面孔”。他组织了“困境儿童读书会”,每周日在维特童年读书屋开展;他还发起“抗战老兵记忆工程”,给老人们拍视频、写回忆录;他在大学里成立了“泌阳籍大学生公益队”,带着同学们假期回家做公益——他说:“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我想把这份温暖,传给更多人。”
有人问他:“程誉,你做这么多公益,累吗?”他笑着说:“不累。当你看到老人笑的时候,当你看到孩子眼里有光的时候,当你看到家乡变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所有的累都变成了甜。”
风过泌阳,吹过爱心粥屋的炊烟,吹过敬老院的桂树,吹过困境儿童的书桌——程誉的公益之路,还在继续。他说:“我想做一辈子志愿者,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想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个世界,很温暖。”
这,就是程誉的青春——因奉献而璀璨,因信仰而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