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故剑痕
第八章 钱塘旧雨
清河坊深处,藏着一间不起眼的裱画店。店门虚掩,门楣上悬着块褪色的匾额,上书"墨缘斋"三字,字迹苍劲,显是出自大家之手。
陈望舒轻叩门扉,三长两短,似是某种暗号。片刻,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露出一张清癯的老者面庞。那人约莫花甲之年,双目却炯炯有神,在昏暗光线下如鹰隼般锐利。
"找谁?"老者声音沙哑,带着警惕。
"找墨老人,"陈望舒低声道,"带了一幅《寒江独钓图》求裱。"
老者眼神微变,仔细打量陈望舒,良久才道:"那画可带了?"
"带了,只是途中淋雨,墨色有些晕染,需老师傅妙手修复。"
暗号对罢,老者这才将门完全打开,示意二人进屋。店内陈设简陋,四处堆着卷轴画幅,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浆糊的特殊气味。
"望舒贤弟,一别五年,怎的落魄至此?"老者忽然换了语气,竟是与陈望舒平辈相称。
柳氏惊讶地看着丈夫,这才明白所谓"故人"竟是这般人物。陈望舒苦笑道:"墨老哥,小弟此番是来避祸的。"
被称作墨老的老者姓墨名尘,原是杭州有名的书画鉴赏家,五年前因得罪权贵,隐姓埋名于此。陈望舒早年与他因书画结缘,成为忘年之交。
听罢陈望舒的叙述,墨尘面色凝重:"陆明渊如今权倾一方,你们这是以卵击石啊。"
"但求一线生机。"陈望舒道,"墨老哥可知当年盐案内情?"
墨尘沉吟片刻,从内室取出一只铁匣,打开后竟是满满一匣书信文书:"这些年来,我暗中收集了不少陆明渊贪赃枉法的证据。只苦于无人敢接这烫手山芋。"
夫妻二人大喜,连忙翻阅那些文书。其中不仅有陆明渊与盐枭往来的书信,还有他贪污赈灾款、卖官鬻爵的罪证,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但这些还不够,"墨尘摇头,"缺少最关键的人证。当年经手盐案的关键人物,非死即逃,剩下的也都三缄其口。"
柳氏忽然问:"可有账册?如此大的买卖,必定有明细账目。"
墨尘赞赏地看她一眼:"夫人聪慧。确实有一本秘密账册,据说藏在陆明渊最宠爱的九姨太处。但那九姨太深居简出,外人难以接近。"
陈望舒与妻子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决心。
"无论如何,总要一试。"
第九章 深宅探秘
陆府高墙深院,戒备森严。九姨太居住的"海棠苑"更是僻处一隅,有专人把守。
柳氏扮作卖绣品的村妇,连续三日守在陆府后门,终于等到一个机会。这日,海棠苑的丫鬟小翠出来采购,柳氏趁机上前搭讪。
"姑娘看看这绣帕,都是苏杭最新花样。"柳氏展示着手中的绣品,针脚细密,图案精美。
小翠果然被吸引,挑选了几方绣帕。柳氏趁机压低声音:"姑娘可是海棠苑的?我这里有九姨太订的特别绣样。"
小翠疑惑:"姨太何时订的?我怎不知?"
柳氏做出神秘状:"是姨太私下托人带的,说是要绣个特别的花样。"说着取出一方绣着并蒂海棠的手帕,"就是这个。"
小翠将信将疑,但见那手帕绣工确实精巧,便道:"你随我来,亲自交给姨太。"
柳氏心中暗喜,跟着小翠从角门进入陆府。一路穿廊过院,但见亭台楼阁,奢华无比,可见陆明渊这些年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
海棠苑内,九姨太正在抚琴。她年约二十,容貌姣好,眉宇间却带着淡淡的忧郁。
听小翠禀报,她抬起眼打量柳氏:"我何时订过绣品?"
柳氏上前一步,低声道:"姨太可记得五年前的钱塘江夜宴?"
九姨太手中琴音戛然而止,面色骤变。那夜陆明渊与盐枭密谈,她曾在旁侍宴,无意中听到许多机密。
"你...你是何人?" "救您的人。"柳氏直视着她,"陆明渊大势已去,姨莫非真要与他同归于尽?"
九姨太屏退左右,苦笑道:"我何尝不想脱身?但府中耳目众多,如何走得了?何况那账册..."
"账册在何处?" 九姨太犹豫良久,终于道:"在我妆匣夹层中。但我若交出来,你们可能保我性命?"
"只要姨太肯作证,必护您周全。"
正当二人密谈时,窗外忽然传来一声轻响。九姨太脸色大变:"不好!有人偷听!"
第十章 惊魂夜
柳氏心知不妙,急忙躲入屏风后。只听门外传来陆明渊的声音:"九儿,在与何人说话?"
九姨太强作镇定:"无人,妾身只是在练曲儿。"
门被推开,陆明渊带着两个护卫走进来,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室内:"方才明明听到人声。"
他忽然注意到地上的一方绣帕,正是柳氏带来的那方:"这是何物?"
九姨太支吾难言。陆明渊捡起绣帕,仔细端详,忽然厉声道:"搜!"
护卫开始搜查房间。柳氏在屏风后屏住呼吸,心几乎要跳出胸腔。就在这时,窗外忽然传来一声猫叫,接着是瓦片落地的声响。
"在屋顶!"护卫惊呼,纷纷冲出房间。
柳氏趁机从屏风后闪出,九姨急急将一本薄册塞入她怀中,低声道:"快走!后窗出去!"
柳氏不及多想,翻窗而出,落在后院草丛中。只听院内人声鼎沸,火把晃动,显然是在追捕那个"屋顶上的人"。
她借着夜色掩护,沿着墙根疾行。忽然,一只大手从暗处伸出,将她拉入假山缝隙中。
"别出声。"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竟是陈望舒。
"你怎么来了?" "我不放心。"陈望舒简短道,目光警惕地扫视四周,"方才是我扔的瓦片,引开他们注意。"
夫妻二人躲在假山后,听着追兵脚步声渐远。柳氏这才发现丈夫手臂上有道血痕:"你受伤了?"
"无碍,翻墙时刮到的。"陈望舒接过账册,就着月光翻看,面色越来越凝重,"这账册...果然惊人。"
账册中详细记录了陆明渊这些年来与盐枭的交易,涉及白银数十万两,牵连官员数十人。更可怕的是,其中还有他勾结外敌、出卖军情的证据。
"有此账册,足以定他死罪。"陈望舒沉声道,"但必须尽快送出城去,陆明渊发现账册丢失,必定全城戒严。"
果然,远处传来号角声,杭州城门正在关闭。
第十一章 生死传送
陆府内已经乱作一团。陆明渊发现账册丢失,勃怒之下,将九姨太囚禁,同时下令全城搜捕。
杭州各城门增设重兵,对出入行人严加盘查。陈望舒夫妇被困在墨尘的裱画店中,如笼中之鸟。
"必须尽快将账册送出城。"墨尘道,"明日有支商队要出城,领队与我有旧,或可相助。"
陈望舒却摇头:"陆明渊必定料到我们会设法送出账册,商队定是重点盘查对象。"
柳氏忽然道:"我有一计。"她取出那方绣着并蒂海棠的手帕,"可将账册内容绣在绢帛上,分开带出。"
陈望舒恍然大悟:"不错!将账册关键内容密绣在绢帛上,即便被搜到,也可说是普通绣品。"
当下三人分工:陈望舒筛选账册关键内容,墨尘负责摹写,柳氏则连夜刺绣。烛光下,针线翻飞,将那些惊心动魄的数字与名字,一针一线绣入绢帛之中。
天将破晓时,三块绢帛绣毕。柳氏巧手将绣样融入花鸟图案中,若非知情人,绝难看出端倪。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送出。"墨尘道,"陆明渊的人必定在城外埋伏,即便出得城去,也难逃追踪。"
陈望舒沉思良久,忽然道:"不必送出城,直接送往按察使衙门。"
"什么?"二人都吃了一惊。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陈望舒解释道,"陆明渊必定以为我们会将证据送往京城,不会料到我们敢在杭州城内动手。"
计议已定,三人分头行动:墨尘负责联系按察使衙门的旧交;陈望舒夫妇则分别携带一份绣帛,以防不测。
临行前,陈望舒忽然握住妻子的手:"若事有不测,你只管自保,不必管我。"
柳氏反握住他的手,目光坚定:"既为夫妻,自当同生共死。"
晨曦中,二人相视一笑,多年隔阂,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第十二章 青天在上
杭州按察使衙门庄严肃穆,门前石狮怒目圆睁,仿佛要噬尽天下奸邪。
陈望舒与柳氏扮作告状的百姓,混在人群中等待。按察使周大人以清廉刚正著称,但谁也不知他是否已被陆明渊收买。
终于轮到他们时,陈望舒跪在堂下,高举状纸:"小人状告浙江巡抚陆明渊,贪赃枉法,勾结盐枭,卖国求荣!"
满堂哗然。堂上周按察使面色凝重:"大胆刁民,竟敢诬告封疆大吏,可知该当何罪?"
陈望舒昂首道:"小人有证据在此!"说着取出绣帛呈上。
周按察使展开绣帛,初时不解其意,待看清其中隐藏的账目数字与人名,面色骤变。他仔细端详绣工,忽然道:"这绣样...可是出自钱塘绣娘柳氏之手?"
柳氏上前一步:"正是民女。"
周按察使长叹一声:"本官寻你这绣工已久啊。"他取出另一块绣帛,"三日前,有人将此物射入本官书房,可是你们所为?"
夫妻二人大惊,他们尚未送出绣帛,怎会已有证据送达?
就在这时,后堂转出一人,竟是墨尘。他笑道:"贤弟莫惊,那绣帛是老夫前日设法送入的。周大人与我是故交,早已暗中调查陆明渊多时。"
原来周按察使早已怀疑陆明渊,只是苦无实证。墨尘得知后,便暗中相助,那日屋顶引开追兵的人也是他安排的。
"如今人证物证俱在,"周按察使正色道,"本官即刻上奏朝廷,请旨查办!"
就在此时,衙门外忽然传来喧哗声。一个衙役慌张来报:"大人,陆巡抚带兵包围了衙门!"
陆明渊一身戎装,手持尚方宝剑,闯上公堂:"周大人,可是要包庇这两个诬告朝廷命官的刁民?"
周按察使凛然不惧:"陆大人,你可知罪?"
陆明渊冷笑:"本官何罪之有?倒是你,勾结刁民,诬陷忠良,该当何罪?"说着挥手,"来人,将这一干人犯拿下!"
双方剑拔弩张,形势一触即发。就在这时,门外忽然传来一声高喝:"圣旨到!"
一名钦差大臣手持黄绫圣旨,在侍卫簇拥下步入公堂:"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浙江巡抚陆明渊贪赃枉法,着即革职查办!钦此!"
陆明渊面如死灰,颓然跪地。他苦心经营的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
陈望舒与柳氏相视而笑,双手紧握。历经生死,他们终于迎来了曙光。
(第二卷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