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淬炼铸忠魂 —— 王一平革命生涯纪实
作者:吕守军
王一平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怀揣着救亡图存的赤诚之心,在烽火岁月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王一平,这位出身皖北乡村的知识分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乡村教师到抗日勇士,从游击战将到空军将领,他的一生,始终与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紧密相连,每一段经历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每一次选择都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
1918 年,王一平出生于安徽省灵璧县双沟镇何庄村(现为睢宁县双沟镇三友村),原名兰亭。自幼浸润于书香的他,早早便立下了求知报国的志向。凭借着勤奋与聪慧,他顺利考入安徽省立蚌埠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在那里系统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为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与思想基础。
师范毕业后,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与对教育的热忱,王一平回到故土,在乡村小学执教。一年的教书生涯里,他不仅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更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对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的思考,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一场席卷中华的战火,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的烽火迅速蔓延至全国。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现实,深深刺痛了王一平的心。这一年的12 月,这位年仅 19 岁的青年毅然告别家乡,辗转来到徐州,加入第五战区汉川青年军团。在为期四个月的学习中,他系统接受军事训练与抗日思想教育,心中的报国之志愈发坚定。
结业后,根据组织安排,王一平前往安徽省太和县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他深入乡村集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民众宣讲抗日形势,唤起大家的爱国热情,在敌后播撒下抗日救亡的火种。
1938 年 2 月,对革命事业有着无限向往的王一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个人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结合,踏上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
不久后,他进入随军学校学习,这所学校后来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后隶属于新四军第四师)。在这里,王一平的军事素养与政治觉悟得到进一步提升,结业后先后担任某部二团连队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开始在军事斗争中崭露头角。
1938 年秋,徐州失陷,国民党军队纷纷向大后方撤退,敌后局势愈发险恶。在这危急关头,王一平却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气与担当 —— 他与王维诚、王凯两位同学主动请缨,自愿留在敌后坚持抗日宣传工作。彼时的敌后,日军烧杀抢掠,汉奸特务活动猖獗,每一步都充满危险,但三人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灵活的策略,在夹缝中艰难开展工作,为维系敌后抗日力量、凝聚民众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 10 月,新四军彭雪枫支队挺进河南鹿邑、安徽亳县一带,这让王一平等人看到了新的希望。11 月,他们历经艰险,成功与新四军游击支队会合,正式成为新四军的一员,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更为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斗争。
1941 年秋末,根据团部指示,王一平奉命前往津浦路近侧的萧铜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当时的萧铜地区,地处日、伪、顽势力交织地带,环境极为复杂,部队补给困难,生存条件恶劣。面对重重挑战,王一平毫不退缩。他带领部队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一边开展游击作战,打击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一边建立基层党组织与抗日政权,巩固群众基础。在他的带领下,部队从最初的两个连逐步发展壮大,先后组建起两个县支队和一个独立团。
期间,他们多次粉碎日伪军的 “扫荡” 与 “清剿”,在无数次生死较量中站稳了脚跟,成功将萧铜地区建设成为较为巩固的游击根据地。这片根据地不仅成为打击敌人的重要据点,更成为抗战主力部队往返津浦铁路的安全通道,为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王一平先后担任营教导员、县总队政治处主任等职,以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与政治工作水平,赢得了部队官兵与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1945 年秋,抗日战争迎来最终胜利,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但国民党反动派很快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内战,中国再次陷入战火之中。根据中央指示,王一平所在部队奉命开赴皖东北、苏北地区,改编为新四军第九纵队,后又调整为第二纵队。从此,王一平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先后参加了苏北、鲁南、孟良崮、胶东、南麻等一系列重要战斗。在鲁南战役中,他带领部队奋勇冲锋,配合兄弟部队围歼国民党军精锐;在孟良崮战役中,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他与战士们同仇敌忾,在艰苦的拉锯战中坚守阵地,为战役的最终胜利贡献力量。那段岁月里,他跟随部队往返于苏中、鲁中、胶东等地,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每一场战斗都考验着他的意志与智慧。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王一平又相继参与了淮海、渡江、解放舟山群岛等重大战役。在淮海战役中,他带领部队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克服后勤补给短缺、气候恶劣等困难,坚决执行作战命令;渡江战役时,他率领部队登上战船,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长江,为解放江南地区打开通道;解放舟山群岛战役中,他又投身渡海作战,面对复杂的海上环境与顽固的守敌,沉着指挥,为扫清东南沿海残敌、巩固新生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时期,王一平先后担任 186 团、187 团政治委员,始终坚持在战斗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据统计,在八年抗日战争与三年解放战争中,王一平累计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两次身负重伤,身上的伤疤成为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最珍贵勋章。
1950 年,全国解放的曙光普照大地,王一平的革命征程却并未就此停歇。这一年,他奉命调往空军工作,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当时,人民空军刚刚组建,百废待兴,王一平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他先后担任东北空军第 8 师 24 团政委,积极投身部队建设与战备工作。1951 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率领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大和岛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面对装备先进的美国空军,王一平与战友们毫不畏惧,驾驶战机奋勇作战,用鲜血与勇气捍卫了空中防线,为志愿军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援。此后,他还三次参加空军北京检阅,亲眼见证人民空军的成长与壮大。
1953 年,王一平调任沈阳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致力于空军干部队伍建设,为人民空军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56 年,他被选派到北京政治学院学习一年半,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军队政治工作知识,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与领导能力。 结业后,他先后担任空军第 20 师、21 师副政委、政委等职,不久后又升任空军第一军政治部副主任。
在空军任职期间,王一平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人民空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
1969 年,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三十余年后,王一平正式离休。此后,他先后居住在长春、南京的军队干休所,安享晚年。尽管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始终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关心着军队建设,时常向身边的人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王一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从皖北乡村的青年学子到叱咤风云的革命将领,他用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与无私的奉献,在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建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事迹,如同不灭的火种,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
吕守军,男,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人,文化学者,曾任职于双沟镇人民政府报道员、文化站站长等工作。曾撰写新闻稿件和摄影作品刊登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徐州日报》等报刊杂志800余篇(副),曾多次获奖。2015年、2016年、2021年先后出版摄影作品集《美丽双沟》、《美味双沟》《名镇双沟》《我和党旗合个影》等系列书籍。现任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睢宁县作协会员、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双沟分会主席、双溪书院院长,文化驿站站长,中共睢宁县第十三次党代表,双沟镇第十八届、十九届人大代表。现专业从事《双沟镇志》的编纂和文史整理工作。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