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屋檐下的冷暖
孙培棠
记忆中的老家有座老屋,屋檐很宽,夏日能拦三寸急雨,冬日可承二两新雪。祖母在世时常说:“让人三分不吃亏,容人三分无损失。”这话像极了檐下的青石板,被几代人的脚步磨得温润如玉,却愈发显得坚实厚重。
隔壁的二婶子性子刚烈,为丢一只鸡或一垄田埂的宽窄,能在日头底下骂上半晌。她声音洪亮,字字如钉,不争个输赢绝不罢休。村里人见她来了,常远远绕道避开。她家的稻子总是最早熟透金黄,可打谷场上的身影,却总是孤零零的。后来她病倒了,床头不知何时摆了几篮鸡蛋——全是那些曾被她指着鼻子骂过的乡邻悄悄送来的。二婶捧着尚带余温的鸡蛋,嘴唇颤了又颤,最终什么也没说,只用袖口重重抹了抹眼角。
对门的三奶奶却是另一番模样。她家院墙稍矮,杏树枝桠大大方方地伸到邻家院中,年年果实累累。邻家小子常带着伙伴翻墙偷摘,她非但不恼,反而倚门笑道:“多摘些,省得我这老婆子登高踮脚。”后来她家翻修新房,村里的壮劳力不请自来。泥水匠老王边砌墙边说:“吃了您十年甜杏,该还些力气了。”那墙砌得极是齐整,瓦片排得密而不乱,风雨不透。
父亲话少,像秋收后沉默的谷仓。夏夜纳凉时,别人高谈阔论,他只摇着蒲扇听蟋蟀长鸣。母亲偶尔怨他:“学学别人能说会道。”父亲磕磕旱烟斗:“张口容易,闭嘴不易。”直到那年我高考落榜,他蹲在门槛上连吸三袋烟,最后开口道:“地里的稻子割了还长,人活一世哪能不走几条弯道。”那句话稳稳托住我下坠的心,比什么大道理都更有分量。
堂哥在城里做生意赔了本,回来时灰头土脸。祖父什么也没问,只带他去看河边的老柳树。那树曾被洪水啃去半身皮,如今却郁郁葱葱,绿荫如盖。“柳条软,风来了就弯腰,风过了再抬头,反倒比直挺挺的松树活得更长久。”
如今老屋檐下仍挂着那串红辣椒,辣得人咂舌,却最是暖寒开胃。乡里人不懂什么高深的雅量慈悲,只明白锅铲难免碰锅沿。让三分不是怯,是给日子留条缝,好让光照进来;容三分不是傻,是给人心留块田,说不定来年就能发出意想不到的新芽。
你看村头那口老井,总是低低地陷进土里,却因此盛住了一整片天空。
作者 简介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