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路漫漫 师恩永难忘
汪小波
退休后,常思恋起教我进步,除我愚昧的恩师们来。他们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高超非凡的教学艺术,默默追求学术理想的精神,以及兢兢业业的敬业态度,给了我榜样的力量,指引着我努力前行的方向,使我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从辉煌不断走向新的辉煌。我的老师们的学识水平,也许普遍在985之下,但其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度上,也许在许多大学之上。亲爱的老师们,你们现在可安好?
人的经历,折射着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的事,在今天看来,有的显得不可思议,新人很难理解。在那个特殊年代,学历之路既长又艰难。以个人经历来说,从中师、专科到本科,前后历经7年之久,才修成正果。究其原因,恢复高考之初,大学录取率仅仅4%左右,而我就读的马边中学不足2%。今年民办本科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专科录取线已在100分左右了,清华北大也在征集志愿。高中毕业读个本科,是件极容易的事。现在,高中教师学历也要求是硕士了。我假若再去做高中教师,学历是不合格的,但教学能力肯定不输所谓的大多数硕士。时代变化的速度,真的好快啊。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随着硕士招生量大幅扩招,缩短中小学学制,迫在眉睫。我的建议是,立即恢复全日制十年制学制,其中小学5年,初高学校合并成完中,取消中考,中学5年。这样更有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所谓的普及教育之下,一定要拿出对高智商精英学生的培养方案。各行各业都需要钱学森式的领军人物。
一、中师毕业,初为人师
改革开放初期,中学师资奇缺,于是中师开办起了从高中生中选拔,用来培养初中师资的专业班。1978年我考入乐山师范学校两年制数学班,为了适应性更广泛,进校后大约一个月,四川省教育厅要求改为数学化学班。两年学习时间太短了,带有速成班的性质。
1980年7月从乐山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夹江县三洞中学,王平映校长找到我,希望我去上两个班的英语课,我顿时傻了眼。在那个年代,中学阶段几乎没有开设英语课,中师也没有开设英语课。我的英语水平趋近于零,只有委婉拒绝,但校方执意安排教英语。无奈之下,王校长亮出了底牌,对我讲:“你实在不懂英语,就抬根凳子去坐满45分钟,管住纪律就行了”。我有点震惊,一校之长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当时还没有应试教育现象,没有统考,不用成绩排名来评估学校。因此,纪律就成了学校工作的重点。王校长也是没办法,但误人子弟之事,我也实在干不出来啊。说明中学缺师资的情况,确实非常严重。忽然,我有一点不恶心应试教育了。否则,一个中小学校很难做到以教学为中心。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小学四年级起,可举办学年度期末统考,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初中和高一、二恢复每学期期末统考,十分重要。至于高三,以统考促教,非常必要。应试教育模式,不可全盘否定,存在即合理嘛。
幸运的是,教育局人事股股长董阳春来学校检查开学情况,给王校长特别介绍了我。董股长说:“小汪在中师的数学和化学成绩十分优秀,不能这样安排工作”。有了教育局领导的指示,学校立即安排我上一个班的数学和三个班的体育课。这场工作安排“危机”宣告结束,权这个东西真管用。
二、乐山教师进修学院的半年进修
一年后,教育局要求青年教师踊跃报名去乐山教师进修学院(乐山教育学院前身)学习半年,我选报的是进修化学。由于要进行入学考试,全县报名人数很少。因为当时青年教师的学识水平普通较差,许多人不敢报名,怕考不上丢面子啊,这反映了当时的初中师资水平确实不高。
我之所以选择进修化学,是朋友点化的结果。该朋友说,全县初中化学教师数量不足30人,容易崭露头角,且争取多发表一些教学文章(当时发表教学文章非常困难),提高知名度后,成为教学名师比较容易。现在看来,朋友的话很有道理。
当时,三洞中学就有一位全县知名的老教师,竟然弄不懂对数知识,每上完一节课,就要请教另一位刚从师专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一位乡中校长不懂三角函数,也是边讲边请教。大约8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生纷纷毕业分配,充实了各学校的师资队伍,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善。这与我读小学时的遭遇好相似啊,一个连小学都未毕业的人,成了我的小学语文老师。
一个国家有两种职业万分重要,一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二是悬壶济世的医生。然而,医生的地位正在下降,今年临床医学分数线暴跌,便是证明。
我的进修入学考试,数学考了满分,化学考了高分。我的乐山教师进修学院班主任江树黎老师,说我考了总分全地区第一名,大大赞扬了我一番。这应归功于乐山师范学校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个人的刻苦努力。
在中师阶段,学校重点是数学专业教育。化学仅仅开设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门课程,《化学教材教法》没开设,也没有进行过化学教学实习。
半年的进修学习收获很大。刘汉初老师辞去了某县某局局长职务,调入乐山教师进修学院教《无机化学》课。汉初先生学识渊博,认真负责,喜欢与学生一起探讨学术性问题,后任学院办公室主任。年轻的李建明老师担任《无机化学》的元素化学部分教学,李老师使用“摩尔”一词的频率较高,同学们亲切敬称“李摩尔”,这是对他教学水平的认可。李建明老师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非常快,令人印象深刻,给了我极好的示范。
梁开玉老师讲授《有机化学》课,梁老师毕业于电子科大,学术造诣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堪称一流。那时,年轻的我记忆力超强,精力旺盛,所学教材都
能大致背诵,对有机合成题很痴迷。
徐文基老师讲授《中学化学实验》很有特色,实验操作有创新,不照本宣科,又不失严谨。我从未亲自做过化学实验,利用进修的机会,全都弥补上了。讲授《中学化学教材教法》是一位德高望众,教学经验丰富,口齿不清的老教师担任。由于年事已高,他讲话很吃力,我们听课很费劲。教书是越年轻越好,医生是越老越吃香。
乐山师范学校和乐山教师进修学院的老师们,教学都非常认真和敬业,都是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楷模。进修回三洞中学后,教初82届和83届初中化学。83年上半年梁开玉老师和一位学院实验员老师到三洞中学来指导教学工作,听了我的课后,梁老师给予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指导。老师的教诲,至今还记忆犹新。
三、在乐山教育学院攻读专科学历
1984年我参加了乐山教育学院的招生考试,以总分名列全市第二的成绩,考入乐山教育学院化学班,学制两年。今天,乐山师范学校、乐山教育学院都并入了乐山师范学院。缘聚缘散,一切都在变动当中,随时间而空,唯当下不空。
乐山教育学院是按教育部师范化学专业大纲要求来开设课程的。《马哲》由阮平老师和谢联新老师共同担任。阮平老师毕业于西师,马哲理论功底深厚,讲课旁征博引,明星级教学大师,是乐山市第一所民办学校(更生中学)的创建者。谢联新老师曾任民盟乐山市委主委,被同学们称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高水平老师,谢先生外出开会,享受的是专车迎来送往。谢先生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系,却把哲学中涉及的自然科学引用得十分自如,知识十分渊博。
《心理学》由青年教师唐焱老师讲授。唐老师正在准备考研,天天熬夜,次次迟到,经常早退。脸不洗、口未漱、饭末吃就站在讲台上,不带手纸,讲课中遇内急,就向坐在前排的女同学索要,不备课却把课讲得还不错。睡眼朦胧的唐老师颇有个性,后考上西师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在四川省教育厅。80年代考研执行的是“宁缺勿滥”政策,考研难度如登天。唐老师,人才也。
《教育学》由徐建奇老师担任,极其认真负责,后任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主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专业课《无机化学》由刘汉初老师和李建明老师担任,《物理化学》李建明老师讲授,《分析化学》由某女老师讲授,她还承担了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建立,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化工基础》由刘汉初老师担任,汉初先生在某县主要从事化工方面的工作。在6、70年代,化学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投身到了国家化学工业第一线,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到自贡鸿鹤化工厂见习,接待我们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总工程师。该厂主要生产纯碱、烧碱、盐酸和液氯,其中烧碱是供不应求。我们还参观了五通桥盐厂的一小型化工厂,主要生产液溴、碘和氯化钡,我们对由重晶石为原料生产氯化钡的工艺流程,有了深刻理解和掌握。我们不仅要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也要把化学工业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并开展对化工前沿课题的研究。
《有机化学》除了梁开玉老师讲授外,还有云南大学毕业的丁光辉老师。丁老师理论功底深厚,外语很不错,他大学学的是俄语,后自学英语,用全英语备课。有机化学中“醛酮羧酸”“杂环化合物”“糖类”“氨基酸蛋白质”“人工合成高分子”这几部分,颇有学习难度,但丁老师讲课,话语不多,但很有深度,同学们收获很大。丁老师在天然有机化学领域,深耕了多年,造诣极高。
《结构化学》课的教学由徐文基老师担任,这个课程涉及的数学、物理知识很多且很深,但徐先生讲得很精彩。他同时还担任了生物班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大受欢迎。徐先生在乐山教育学院,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大约20年前,由于徐文基老师的孩子要读乐山一中,于是接受乐山一中的邀请,去该校业余教高中,又受到高中生的追捧,其教学成绩碾压和远超其他同行,因而受到同行“排斥”,巴不得徐先生早点离开乐山一中。这个教学经历,促使徐先生成为《中学化学教学论》的研究者和讲授者,成为乐山师范学院最有名气的教授之一,其专著《中学化学教学论》成为师范院校教材。退休后,被成都一所著名民办学校聘请,担任该校学监和课题研究工作,指导的教育科研课题,在成都市范围内影响很大,指导的关于《晶胞》的赛课获全国特等奖。徐先生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绝大多数人难以超越的!幸运的是,有一年,徐先生带领实习生来夹江中学,我与恩师私下交流了一个下午,受益无穷!
我的中师和大学专科的老师们,他们德高望众,教学艺术堪称一流,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倾注了极大热情,让人终身难忘,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也深刻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生涯。
四、在四川教育学院攻读本科学历
1986年9月回三洞中学后,除教 1989届初中数学外,还担任了1989届和1992届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但高中教师的学历要求是大学本科。于是我于1990年以总分全省(含重庆)第一的成绩考入四川教育学院(今天的成都师范学院),其中三门课程也分别考了全省第一。
四川教育学院主要是对各学科进行补充加深,以达到本科学业水平。《仪器分析》课由缪征明教授讲授,他的专著《仪器分析》在80年代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代表了他在全国该领域的学术地位。缪教授的课,很难学,但收获很大。
《有机化学》由川大调来的吴教授讲解,他讲“周环反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度,讲课的主体内容是《高等有机化学》,吴教授学者型教授,有机化学造诣极高。吴教授手中有酿酒方面的技术,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指导酿酒技术,早已腰缠万贯,不差钱。在大学里,你会体会到知识就是金钱,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化学教材教法》由某中学调来的特级教师担任,印象深刻的是,她把一个极普通的中学化学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讲得很学术,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提供很好一个典型示例。
《物理化学》由北大毕业的方长恕老师讲解。《结构化学》由冷远禄老师讲解,冷先生在《有机化学》方面的学术水平,在西南地区影响较大,《结构化学》也讲得非常不错,如此高难度课程,冷先生讲课时不看教材和教案,这水平实在是高。
而《化工基础》由成都科大(现并入四川大学)刚硕士毕业的青年周老师担任,周老师是峨眉人,娶了一个华西护士作妻子。某日,在夹江南街偶遇周老师夫妇,邀在家里小坐了一会儿,甚是亲热。周老师常忙于给多个化工厂做项目,可谓日理万机,给我们上课不过是他的副业。高校教师驰骋在企业,是一件常事。年轻的周老师也常常睡眼朦胧地给我们讲课,虽学历高,教学效果却不如汉初先生的《化工》课。
五、“家里蹲大学”的业余进修之路
个人认为,学校教育仅仅提供了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工作岗位上还要继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化,打牢功底,才不负社会对教育的期待。
曾经,因摔倒而致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手术后在家休养3个月期间,为了排解孤独,开启了家里通过视频课程的进修学习模式。重点放在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方向,深化了对化学学科的进一步了解,使得教学更受学生欢迎了。一个功底深厚的教师,绝不是草草的讲40分钟,以及机械地按部就班的备课、改作业和辅导学生,而是应以学术的精神影响学生,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时时创新,知识时时更新,切忌机械重复,导致学生厌学。
在“家里蹲大学”,我学习了清华、北大、上交、复旦、浙大、中科大和川大等著名大学的许多课程,提高很大,刷新了我的教学语言,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但面对学生的水平太差,对教学成绩的提高,却不很显著。
汪小波,四川省夹江中学退休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曾任多届夹江县政协常委、夹江中学教科室主任。曾获乐山市优秀人才、乐山市优秀教师、夹江县首届名教师等称号。发表论文论著80多篇(部),有多个教育科研课题获省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