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要先帮孩子稳住“迷走神经“,而不是一味盯成绩?
很多家长都会问我:
“童老师,我的孩子很聪明,可就是坐不住、心浮气躁,成绩起伏很大,该怎么办?”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孩子的智力,而在于他们的 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又称“游走神经”),始于大脑,它与身体各主要器官系统相互作用,因此它充当着一条通路,可以开启和关闭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它是副交感神经中“最主要、分布最广”的一支,承担了副交感神经的大部分功能,是人体中最长、最复杂的神经之一,由 200,000 条纤维组成,包含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它每秒在大脑和最重要的器官之间发送数千个电信号。
比如:你吃午饭或泡个热水澡,身体里的这些变化会立即通过迷走神经传递到大脑,就像电子报告机制,像短信一样。“砰!体温上升了!砰!胃饱了!”它是连接大脑与颈部、胸部、腹部以及部分盆腔器官的主要脑神经。功能良好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意味着让你感到安全,而不是压力或焦虑,所以它是我们大脑和身体最重要的一条“调节通道”。正如神经外科医生兼研究员 Kevin Tracey(凯文·特雷西)博士,在他的新书《The Great Nerve》(2025)《伟大的神经》中所解释的那样:“大脑通过迷走神经倾听身体的声音,然后做出回应。”他说:“这些传入的信号会激活大脑和迷走神经,并将它们的信号发送回身体以保持平衡。”这是它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的颈部两侧各有一条迷走神经。每条迷走神经都包含10万根纤维。
通过这些纤维,迷走神经在大脑和身体之间来回传递信号,并且每根纤维都有特定的功能。
热爱数据驱动的健身爱好者都知道,你可以通过测量可穿戴设备上的心率变异性 (HRV) 来衡量迷走神经张力——也就是迷走神经的活动。“HRV 监测的是两次心跳之间的平均间隔,”Tracey 说,“迷走神经每次放电都会延长下一次心跳的时间。”
他说,这种变化是因为迷走神经信号强度的波动,以及对抗力量(交感神经,战斗或逃跑系统的一部分)会使心跳加速。战斗或逃跑系统的一部分是去甲肾上腺素,它会让你加速,而迷走神经——休息和消化系统的首席运营官——会释放乙酰胆碱,让你的心跳减慢。
一般来说,当你的迷走神经健康时,你的身体也健康。
但如果迷走神经状态不佳(例如,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休息和消化能力下降),后果可能包括睡眠质量差、情绪低落甚至生病。
以下是你可能认识到的迷走神经张力低下的一些常见症状:
- 经常感到紧张或寻找潜在问题
- 即使没有明显问题,也感到焦虑
- 消化问题,如腹胀、恶心或胃部不适
- 很快从平静转为高度紧张
- 经常感到情绪失控
- 难以专注于当下
- 大脑会自动跳转到最坏的情况
- 感觉与身体脱节或情感麻木
- 入睡困难或难以保持睡眠
- 压力情况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感到紧张或不安
- 持续疲劳,休息似乎也无济于事
二、迷走神经与学习的关联
学习本质上是“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和提取”,高效学习需要依赖于稳定的神经功能、情绪状态和注意力。
迷走神经与边缘系统(负责情绪的脑区)紧密连接,
它是学习力的“刹车系统”,能让孩子在紧张、焦虑的时候踩下刹车,重新回到平静和专注。1. 迷走神经强的孩子:
情绪容易平复 → 更能集中注意力 → 学习更稳定。
大脑能处于“放松但警觉”的状态,更易进入深度专注(比如高效刷题或背书时的状态)。
2. 迷走神经弱的孩子
一点点小挫折就焦虑崩溃 → 坐不住 → 再聪明也学不好。
这类学生容易被焦虑情绪干扰,注意力难以集中(比如考试前紧张到无法读题);
也就是说,迷走神经的状态,决定了孩子的学习状态。
迷走神经 就相当于孩子身心的“刹车片”,刹车好,学习才稳。
如果孩子一直很焦虑/易怒,相当于“ 刹车系统”坏了,那么“油门”踩得再猛也没用。
3. 关联认知灵活性
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张力高的人,在“任务切换”“信息筛选”等认知功能上表现更好(比如从数学题切换到语文阅读时,能更快进入状态)。这可能是因为迷走神经能协调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让信息处理更高效。
三、迷走神经与家庭教育
家长的状态是孩子的“隐形环境”,通过身体层面的信号,一直在悄悄塑造着孩子的神经系统。这就是“环境” (家长的潜意识)对孩子的影响,在我们所接触的学生中,想要了解这个孩子,其实观察一下家长的潜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就能对这个孩子有大致的了解了。对于孩子,尤其是婴儿,他们的神经系统还在发育,几乎是“敞开”的状态,会本能地捕捉身边人的身体信号——家长皱眉时的微表情、说话时的语调起伏、抱他时手臂的松紧、甚至呼吸的节奏,这些都会被孩子的感官(眼睛、耳朵、皮肤)捕捉,然后通过迷走神经传递到大脑,调节他的生理状态。
比如,当家长抱着孩子时,呼吸平稳、身体放松,孩子会通过皮肤接触感受到这种“稳定的节奏”,他的迷走神经会被激活,心跳放缓、呼吸变匀,产生“安全”的感觉。
孩子在安全状态下,大脑才能真正进入学习区。
但如果家长焦虑时皱眉、语气急促、身体紧绷,孩子的身体会先于“听懂话”感受到这种张力,迷走神经的调节功能可能会暂时受影响,他可能会哭闹、紧绷身体,这其实是神经系统在“同步”家长的状态。
对孩子来说,家长的身体信号(比如眼神是否柔和、触摸是否温暖)比说的话更直接——因为他的大脑还没发展出复杂的“语言解读”能力,但负责感知“安全/危险”的原始脑区,会立刻对接收到的身体信号做出反应,而迷走神经就是这个反应的“执行者”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发现,4-6岁儿童的基线迷走神经张力(RSA)与情绪调节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父母通过调节儿童自主神经系统(如呼吸训练)可提升其情绪稳定性。有些幼儿园早已开始了对孩子们进行呼吸练习的课程。
我们多数家长常犯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只盯成绩,盲目补课,不管状态
这样孩子只会越来越焦虑,成绩反而会更差,甚至厌学;
误区二:家长不停地唠叨,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迷走神经有“镜像效应”,如,家长一紧张,孩子的神经系统也会立刻跟着紧张。
这也是为什么“陪伴时的状态”比“陪伴的时长”更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家长真正能帮孩子的,不是拼命灌输知识,指导孩子,而是先稳住自己的状态,提升自主神经系统的切换能力,身教大于言传。
四、如何提升“迷走神经”张力,让工作、学习变得更高效?
1. 4-7-8呼吸法(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多次提到)
“4-7-8呼吸法”可以快速刺激迷走神经、使神经系统进入更规律的状态。
与横膈膜呼吸一样,缓慢呼气可以激活迷走神经,帮助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身体的镇静反应)。这种结构化的计数方法在你思绪飞驰时尤其有用。
练习方法:用鼻子慢慢吸气四秒,屏住呼吸七秒,然后用嘴慢慢呼气八秒。较长的呼气时间能产生镇静效果。
最适合:每天练习建立迷走神经张力,尤其是在从工作模式过渡到休息模式时。
2. 冷水淋浴
冷水浴可以有效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身体的放松反应。这种方法需要将身体短时间暴露在低温下,以减少炎症、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促进放松。
研究发现,冷水浴有助于减轻压力,改善整体情绪健康。洗冷水浴时,务必先用温水慢慢冲泡,然后逐渐降低水温,直至感觉舒适。
3. 积极的社会互动
积极的社交互动是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身体放松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联系有助于减轻压力,改善整体情绪健康,并刺激迷走神经。
研究发现,与朋友或爱人进行支持性的对话有助于降低压力荷尔蒙水平,并增加催产素——一种与放松和快乐相关的荷尔蒙。
在实际案例中我们也发现:但凡一个学生如果厌学了,无法去学校,他的人际关系也往往不好。
此外,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光也有助于刺激迷走神经,促进整体放松。
4. 拥抱
拥抱是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身体放松反应的绝佳方式。拥抱也会释放催产素,这是一种与放松和快乐相关的激素。只需拥抱所爱之人20秒,就能帮助减轻压力,改善整体情绪健康。
拥抱还有助于降低皮质醇水平,而皮质醇是一种与压力和焦虑相关的激素。此外,拥抱还能增强安全感和联结感,从而进一步刺激迷走神经。
5. 分享感恩
表达感恩之心有助于减轻压力,改善整体情绪健康。
表达感恩之心可以很简单,比如每天在日记中写下几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小确幸),或者口头表达你对某人或某事的感激之情。
6.按摩耳朵
如果你在公共场合,需要一个更微妙的办法,可以试试这个:拉动耳屏,按摩30秒,或者找到耳朵上部的凹陷处(称为耳甲),轻轻地向前或向后按摩约一分钟,使用轻压和画圈的方式(可以单耳或双耳按摩)。
这也能刺激你的迷走神经,是因为迷走神经有分支连接到耳朵,使其成为一个容易受到刺激的部位。
这可作为日常放松的小技巧。
安全:如果你患有耳部感染或其他耳部相关疾病,请避免使用。
自然的笑声会产生有节奏的呼吸和横膈膜运动,从而刺激你的副交感神经系统。
“当我们大笑时,我们会调动肌肉和呼吸模式,从而激活迷走神经,”盖恩斯说。“即使是刻意大笑(是的,真的)也能帮助你的身体获得同样的镇静效果。这对于提升日常的适应力,以及在你感到困惑时摆脱压力漩涡大有裨益。”
如何做到:观看一段你觉得真正有趣的视频或节目,让自己尽情大笑。这可以是喜剧片段、搞笑的动物视频,或者你最喜欢的情景喜剧的旧剧集。
通过这个方法来转移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因为孩子的成长往往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
8. 保持规律的有氧运动
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跳绳),也能提高迷走神经张力。
运动后1-2小时内,大脑的记忆巩固能力和注意力会暂时增强,适合安排复习或难题攻克。
9. 主动“减少慢性压力”
长期熬夜、过度内卷、人际关系紧张等会持续抑制迷走神经。
可以通过“拆分任务”(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减少 overwhelm)等方式,降低日常压力对神经的消耗。
眼球左右缓慢移动30——90秒,激活迷走神经,缓解焦虑时的皮质醇激增。
在训练的过程中,有信息加载、呼吸调节、身体放松、楼梯意向、唤醒、加深等技术,实现在紧张与放松间的切换速度加快(弹性增强)的能力,让大脑“自主升级”。
这种改变本质上是利用了迷走神经“身体主导大脑”的特性——先通过训练调整身体状态,再通过神经通路反向塑造大脑的调节模式,形成持久的功能改善。
所以,当孩子情绪暴发时,不要先讲道理,而是用眼神和语调传递“安全感”。
因此,我们一直在持续举办的公益读书会的主要任务就是管住家长“不为孩子做些什么,不说什么”,让家长们在持续浸泡的氛围中学会用潜意识和孩子沟通,学会说叹词、语气词,能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所有反应,而不是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
迷走神经研究正从实验室走向家庭场景,无论是临床治疗还是日常养育,其核心都在于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重建安全感。
正如《不安的孩子》所言:“育儿不是纠正孩子的旅程,而是借由孩子完成自我重生。”当父母学会用神经科学视角解码行为,用身体语言传递安全信号,家庭教育就会从“控制”转向“共生”,从而实现代际神经系统的协同进化。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儿,祝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幸福美满,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