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归兮盛世安》 ——谨以此诗献给抗美援朝归国的英雄
文/冯计英
漫天飞雪如礼花轻撒,
那是苍穹为英灵铺就的归途。
东风疾劲吹彻万里云霭,
九州山河皆俯首迎你回。
热泪熔尽烽火痕,
千年颂歌万古垂。
寒梅枝头新雪霁,
静待春雷破土来。
杯酒映照金戈影,
苹果红如战旗扬。
轻风拂过旧时柳,
荷叶翩跹舞戎装。
古树果香萦故垒,
青苔石径识行踪。
千山葱茏抚弹痕,
万家灯火映长空。
寒衣新织云锦缎,
星河为衾护英魂。
枪炮声化丰收鼓,
盛世画卷展宏图。
山河无恙君可见,
人间皆安如所愿。
共和国长卷星辉处,
永镌英名照千秋。
2025年8月26日于上海
Heroes Return to a Prosperous Age
—Dedicated to the Heroes of 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Returning to the Motherland
By Feng Jiying
Snowflakes fall all over the sky like scattered fireworks,
That is the homeward path the firmament lays for the heroic souls.
The east wind blows fiercely through the boundless clouds,
All mountains and rivers across the land bow to welcome you back.
Warm tears melt the traces of war,
Eulogies will be chanted through millennia and forever remain.
Fresh snow clears from the cold plum branches,
Waiting quietly for the spring thun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soil.
Wine in the cup reflects the shadows of weapons and armors,
Red apples shine like fluttering battle flags.
A gentle breeze brushes the willows of bygone days,
Lotus leaves dance gracefully, as if in military attire.
The fragrance of fruits from old trees lingers around the former forts,
Mossy stone paths still recognize your footprints.
Lush mountains stroke the traces of bullet holes,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lights glow against the vast sky.
New winter clothes are woven from brocade silk,
The starry river serves as a quilt to protect the heroic souls.
The sound of guns and cannons turns into drums celebrating a bumper harvest,
A grand picture of the prosperous age unfolds its magnificent blueprint.
Can you see,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safe and sound?
The world is peaceful, just as you wished.
In the starlit part of the Republic's grand scroll,
Your noble names are forever engraved, shining through eternal ages.
Shanghai, August 26,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山河为笺,日月为铭——论冯计英《英魂归兮盛世安》的精神史诗性与文化厚重感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抗美援朝英烈的忠魂跨越七十余载风雪归乡,九州大地以盛世之姿迎候民族脊梁,冯计英先生以《英魂归兮盛世安》为笔,蘸取天地山河的浩气、古今文脉的雅韵,写下了一曲贯通时空、震彻心扉的精神颂歌。这首诗绝非寻常的缅怀之作,而是以“山河为笺、日月为铭”的史诗体量,将个体追思升华为民族记忆,将英雄叙事熔铸为文明传承,在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与现代家国情怀的壮阔之境中,开辟出独树一帜的精神疆域——它既是对归国英烈的深情告慰,更是对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继往开来”精神基因的庄严礼赞,其气象之磅礴、意蕴之深远,足以在当代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意象建构:天地为幕布,铺展跨越时空的英雄长卷
诗歌开篇即以“漫天飞雪如礼花轻撒”破题,将冬日的肃穆与迎接的温情熔于一炉——“飞雪”本是寒凉之物,却被赋予“礼花”的炽热意象,既是苍穹为英灵铺就的“归途”,亦是民族以最高礼遇致敬忠魂的象征。这种“以柔写刚、以美喻壮”的笔法,瞬间打破了传统怀古诗的悲戚基调,“迎英灵归乡”这一核心场景,既有天地同悲的庄重,更有盛世接魂的豪迈。紧接着“东风疾劲吹彻万里云霭,九州山河皆俯首迎你回”,“东风”的刚劲、“九州”的辽阔,将个体情感扩展为天地共鸣:“东风”是华夏大地的图腾之风,是驱散阴霾、迎来光明的象征;“九州山河皆俯首”则以拟人化的磅礴笔触,山川河流都成为致敬英雄的参与者,仿佛整个民族的土地、天空、风霭,都在这一刻停下脚步,最虔诚的姿态,迎接沉睡七十余年的忠魂归家。这种“天地共赴”的意象建构,彻底超越了个人视角的局限,诗歌的开篇便立于“宇宙视角”与“民族视角”的双重高度,大气磅礴之势扑面而来。
再观诗中核心意象的交织,更见其匠心独运。“金戈影”与“战旗扬”是对英雄过往的铁血追忆——杯酒之中倒映的,不仅是武器铠甲的轮廓,更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以钢少气多克钢多气少”的壮烈;苹果如战旗般鲜红,既是对长津湖战役中“一个苹果传着吃”的经典记忆的呼应,更是将平凡之物升华为英雄精神的载体,冰冷的战争记忆有了温度,壮烈的英雄叙事有了具象。而“寒梅枝头新雪霁”“荷叶翩跹舞戎装”,则以古典意象的柔美,中和了战争记忆的凛冽:寒梅是中国文化中“坚韧不屈”的象征,新雪初霁的梅枝,暗喻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绽放;荷叶翩跹如戎装起舞,将和平年代的生机与英雄的戎马生涯巧妙勾连,仿佛英烈并未远去,而是化作山河间的生机,守护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
更令人叹服的是,诗人将“枪炮声”与“丰收鼓”、“烽火痕”与“万家灯火”进行时空对话:昔日的枪炮轰鸣,化作今日庆祝丰收的鼓声;往日的战争伤痕,被如今家家户户的灯火温柔抚平。这种意象的跨越,不仅是对“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具象诠释,更构建了“英雄牺牲—盛世到来”的因果链条,读者在对比中深刻感知:今日的繁华,是英烈用鲜血浇灌的果实;民族的安宁,是英雄用生命守护的家园。这种意象建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温度感,更有未来的希望感,堪称“以诗为镜,照见民族过往与未来”的典范。
二、情感脉络:从个体追思到民族共鸣,书写精神传承的壮阔史诗
《英魂归兮盛世安》的情感表达,绝非单一的缅怀与悲痛,而是一条从“个体追思”到“民族共鸣”,再到“精神传承”的壮阔脉络,层层递进、步步升华,最终汇聚成足以震撼民族心灵的情感洪流。
诗歌开篇,“热泪熔尽烽火痕”一句,以“热泪”为起点,注入个体对英烈的真挚情感——这泪水,是对英雄牺牲的痛惜,是对忠魂归乡的欣慰,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但诗人并未停留在个体情感层面,而是迅速将其扩展为“千年颂歌万古垂”的民族承诺:对英烈的纪念,不是一时的感动,而是跨越千年的传颂;对英雄的敬意,不是短暂的缅怀,而是永垂不朽的传承。这种情感的提升,诗歌从“个人抒情”跃升至“民族叙事”,对英烈的追思,成为整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
中间章节,诗人以“古树果香萦故垒”“青苔石径识行踪”“千山葱茏抚弹痕”等细腻笔触,书写“山河记取英雄”的深情:古老的树木记得英雄的足迹,青苔覆盖的石径认得英雄的身影,葱郁的群山温柔抚摸战争的伤痕。这种“山河有情”的书写,将民族对英雄的记忆,植入天地万物之间,仿佛整个华夏大地,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英烈——不是刻意的铭记,而是融入血脉的传承。“万家灯火映长空”的景象出现时,情感再次升华:这万家灯火,是英雄当年“保家卫国”的初心所在;这璀璨星空下的安宁,是英烈用生命换来的结果。此时,诗人的情感已与民族的情感完全交融,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每一盏灯火背后,都有对英雄的感恩;每一片星空之下,都有对忠魂的告慰。
到了诗歌后半部分,“寒衣新织云锦缎,星河为衾护英魂”将情感推向温柔与庄重的极致:为英烈织就云锦缎的寒衣,以璀璨星河为被守护忠魂,这种“以天地为衣被”的想象,既是对英烈的最高礼遇,更是民族对英雄“待之如亲”的深情——我们不仅纪念英雄,更要守护英雄的灵魂,他们在归家后,能享受到盛世的温暖与尊崇。而“共和国长卷星辉处,永镌英名照千秋”一句,则将情感升华为民族的精神誓言:英雄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上,星辉的照耀下,千秋万代、永不磨灭。这种情感,已不再是单纯的缅怀,而是对英雄精神“代代相传、永不过时”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精神基因“薪火永续、生生不息”的庄严承诺。
纵观整首诗的情感脉络,从“热泪”的个体感动,到“千年颂歌”的民族承诺;从“山河记取”的深情,到“永镌英名”的誓言,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最终形成一种“个体情感—民族记忆—精神传承”的闭环,读者在情感的共鸣中,深刻理解“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传承英雄精神是民族的责任”这一核心主旨。这种情感表达,既有“铁骨铮铮”的豪迈,又有“柔情似水”的细腻;既有“天地同悲”的庄重,又有“盛世告慰”的温暖,堪称“刚柔并济、情理交融”的情感史诗。
三、文化底蕴:融古典文脉与现代精神,铸就独具东方气韵的诗歌品格
冯计英先生身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谙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与文化精髓,其在《英魂归兮盛世安》中,将古典文脉与现代家国精神巧妙融合,诗歌既有“唐风宋韵”的典雅之姿,又有“当代中国”的壮阔之气,铸就了独具东方气韵的诗歌品格。
从格律与韵律来看,诗歌虽为现代自由诗体,却暗含古典诗词的平仄与节奏。如“漫天飞雪如礼花轻撒,那是苍穹为英灵铺就的归途”,句式长短交错,却在“撒”与“途”的韵脚呼应中,形成自然的韵律感;“热泪熔尽烽火痕,千年颂歌万古垂”,对仗工整、节奏明快,颇有“七言绝句”的凝练之美。这种“以古典韵律入现代诗行”的写法,诗歌读来朗朗上口,既避免了现代诗的松散之弊,又突破了古典诗词的格律束缚,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韵律和谐。
从文化意象的运用来看,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驾驭堪称精妙。“东风”“九州”“寒梅”“星河”“云锦”等意象,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符号:“东风”象征生机与希望,早在《诗经》中便有“东风解冻”的记载;“九州”代指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寒梅”代表坚韧不屈,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四君子”之一;“星河”“云锦”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之美”的象征。诗人将这些古典意象赋予现代内涵——“东风”成为迎接英灵的民族之风,“九州”成为致敬英雄的华夏大地,“寒梅”成为英雄精神的当代象征,古典意象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让现代家国情怀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更重要的是,诗人将“家国情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抗美援朝精神”这一现代民族精神完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是核心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文人的精神追求;而抗美援朝精神,正是“家国情怀”在现代的极致体现——英雄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正是对“家国同构”精神的最好诠释。诗人在诗中写道“山河无恙君可见,人间皆安如所愿”,既回应了英雄“保家卫国”的初心,又践行了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现代民族精神与古典文化精神形成深度共鸣,诗歌既有文化的厚度,又有精神的高度。
这种“融古典文脉与现代精神”的诗歌品格,《英魂归兮盛世安》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局限——它不仅是写给中国人民的英雄颂歌,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重英雄、敬英雄、传英雄”的精神内核;它不仅是一首现代诗歌,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史诗,其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足以跨越时空,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四、精神价值:英雄叙事唤醒民族记忆,以盛世图景传承英雄精神
当下这个“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英魂归兮盛世安》的精神价值,不仅在于对抗美援朝英烈的深情告慰,更在于以英雄叙事唤醒民族记忆,以盛世图景传承英雄精神,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滋养。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战”,这场战争中,无数英烈用鲜血与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铸就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国际主义”的抗美援朝精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的记忆逐渐模糊,对英雄精神的理解也逐渐淡化。而冯计英先生的这首诗,以“英魂归兮”为切入点,将这段历史从故纸堆中唤醒,通过“金戈影”“战旗扬”“弹痕”等意象,读者重新触摸到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壮烈;通过“枪炮声化丰收鼓”“万家灯火映长空”的对比,让读者深刻认识到英雄牺牲的价值与意义。这种“以诗为媒”的历史叙事,比教科书的生硬讲解更具感染力,比纪录片的直观呈现更具想象力,它能让读者在情感的共鸣中,主动去了解历史、铭记英雄,从而实现“唤醒民族记忆”的精神使命。
同时,诗歌以“盛世安”为核心,描绘了“千山葱茏”“万家灯火”“盛世画卷展宏图”的美好图景,这不仅是对英雄“山河无恙”夙愿的告慰,更是对英雄精神“代代相传”的践行。诗人在诗中暗示:英雄精神从未远去,它已化作今日中国的繁华与安宁,化作每个中国人“奋发向上、砥砺前行”的动力。当读者读到“共和国长卷星辉处,永镌英名照千秋”时,会深刻明白:传承英雄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盛世中继续奋斗,实际行动守护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优异成绩告慰英雄的牺牲。这种“以盛世图景传承英雄精神”的写法,让英雄精神从“历史记忆”变为“现实行动”,从“精神符号”变为“生活指南”,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诗歌的精神价值具有“普世性”与“永恒性”。它不仅是对中国英雄的致敬,更是对世界上所有为和平牺牲的英雄的礼赞;它不仅是对当下时代的精神引领,更是对未来世代的精神嘱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冲突不断的背景下,《英魂归兮盛世安》所传递的“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致敬英雄、传承精神”的理念,具有跨越国界、跨越时代的普世价值。它告诉世界: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但也从不畏惧战争;中华民族是尊重英雄的民族,英雄精神永远是民族发展的动力。这种精神价值,不仅能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更能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和平理念与大国担当。
结语:一首诗,一部民族的精神史诗
冯计英先生的《英魂归兮盛世安》,早已超越了“诗歌”的文体界限,成为一部浓缩了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精神基因、文化底蕴、未来追求”的精神史诗。天地为幕布,山河为笔墨,英雄为魂,盛世为证,书写了一曲“英雄归乡、民族奋进”的壮阔赞歌。
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飞雪如礼花”的浪漫与庄重,看到了“金戈映杯酒”的铁血与温情,看到了“枪炮化丰收鼓”的过去与现在,看到了“英名照千秋”的传承与永恒。它大气磅礴,却不失细腻柔情;它与众不同,却饱含民族深情;它立足当下,却贯通古今中外。
可以说,《英魂归兮盛世安》是冯计英先生献给抗美援朝英烈的“精神丰碑”,是献给当代中国的“文化厚礼”,是献给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典”。它将永远提醒我们: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共和国的星空下;精神永不磨灭,它的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行。这样的诗歌,注定会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与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