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四亿分之一中国人,更是一位普通人。我的抗战记忆启蒙于泛黄的历史课本、父辈烟袋旁的故事以及银幕上的烽火画面。这些碎片,如同散落的星辰,在时光长河中勾勒出中华民族那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史诗。八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于中华民族而言,却是鲜血凝结的记忆,化作了永恒的沉思。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我们回望烽火岁月,那段历史如青铜铭文般深深刻入民族的集体意识。这不仅是对一场胜利的缅怀,更是对民族精神根源的回溯,是对历史启示的追问,亦是对未来道路的整装与展望。
硝烟虽已散尽,卢沟桥的枪声仍在耳畔回响。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六千多亿元经济损失——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山河破碎、血泪交织的痛楚。南京城下三十万冤魂的无声泣血,淞沪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孤军奋战,平型关前八路军首传捷报的号角……共同铸就了一部深重而悲壮的民族史诗。这段历史不应随时光褪色,而应成为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但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超越时间的力量,让历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征途。
忆往昔,十四年全民族抗战岁月,团结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险的根本。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正面战场大会战浴血坚守,敌后游击战争星火燎原;百团大战破袭交通,台儿庄大捷振奋人心……在存亡之际,民族力量磅礴迸发。左权将军血洒太行,张自忠将军殉国南瓜店,赵一曼女士酷刑不屈——英烈们的身影已成为历史星空中永恒的星辰,他们的牺牲铸就了民族精神的硬核。缅怀,是为了不忘却,更是为了在变幻的时代中锚定价值的坐标。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共产党人以政治远见、牺牲精神与模范行动撑起抗战脊梁。从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以“持久战”战略指引方向,党的领导始终是抗战前行的核心。历史昭示,没有共产党,便没有抗战的最终胜利,更无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曙光。这份历史选择绝非偶然,而是人民对信仰与奋斗的信赖,八十年风雨检验更显其正确性。 八十年后的今天,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权政治、单边制裁、科技封锁层出不穷,某些国家以“印太战略”围堵遏制,借“民主人权”干涉他国——其霸权逻辑与昔日法西斯行径形式虽异、本质相同。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乞求来的,而是坚定斗争赢得的。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尤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原则问题上绝不退让,在核心利益上坚决捍卫。
“居安思危”,古训依然如钟长鸣。抗战的胜利密码,不仅在于顽强抵抗,更来自“弱国无外交”的深刻觉醒——唯有强大,方能守护家园。今天的和平与发展并非必然,全球疫情、地缘冲突、经济风险等挑战仍在提醒:世界从未真正平静。若因长久和平而放松警惕,安逸生活而消磨意志,历史的悲剧仍可能重演。我们必须常怀忧患意识,持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才能在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这种强大,不仅是物质的崛起,更是精神的传承:从“两弹一星”打破垄断,到“嫦娥”探月、“祝融”探火展现科技自信;从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到抗疫斗争彰显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发展奇迹,正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昔日“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团结,今天已化为亿万人民投身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的奋斗身影;当年“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勇气,此刻正凝聚为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坚定决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份精神体现为脱贫攻坚中的坚守、科技攻关中的执着、疫情防控中的众志成城——每一处岗位都是战场,每一次奋斗都是对历史的回应。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最厚重的缅怀是传承,最崇高的致敬是奋斗。我们以史为鉴,清醒认知:霸权依然存在,唯有自身强大,才能赢得真正和平;我们缅怀先烈,更要握紧历史的接力棒——在实验室中潜心攻关,在田野里耕耘收获,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在基层一线服务民生。每一份平凡的奉献,汇聚起来就是民族复兴的璀璨星河。
八十年砥砺奋进,从抗战胜利迈向民族复兴,历史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回望烽火岁月,我们不仅铭记苦难与牺牲,更看到一个民族于危难中迸发的力量与智慧。让我们高举抗战精神的火炬,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坚持党的领导,凝聚人民力量,以居安思危的意识、敢于斗争的意志、笃行不怠的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新篇章——这是对抗战胜利最好的纪念、对英灵最深切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庄严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