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十四黄文秀》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7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中共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表彰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员。黄文秀作为脱贫攻坚战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以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诗人马学林以十首诗词创作,从不同体裁、不同角度构建起一个立体而深刻英雄形象,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黄文秀题材诗词系列"。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的礼赞,更是对新时代奉献精神的集体颂歌。
在当代中国诗词创作的园地里,马学林先生以十年心血浇灌的这组赞颂“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诗词,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曲穿越时空的精神礼赞。这十首作品以七律、五律和词牌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维度塑造了黄文秀这位新时代英雄的立体形象,共同构筑起一座用文字铸就的纪念碑。
一、多元体裁中的统一主题:生命与使命的交响
1. 组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形式的多样性。作者采用七律(三首)、五律(三首)及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四种词牌,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诗词的主要短制形式。这种有意识的体裁选择,实则暗合了黄文秀生命的多重维度——七律的庄重正大对应其政治品格,五律的精炼简洁对应其生命轨迹,词体的婉转深情则对应其情感世界。
2. 在三首七律中,作者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通过韵部的变化避免重复感。第一首“青春无悔驻村先”以宏阔笔触勾勒总体形象,“赤子情怀映碧天”一句将个人情怀与天地相接,奠定了组诗的精神高度。第二首“北师大耀返乡时”则聚焦其教育背景与扶贫工作的联系,凸显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结合的时代主题。第三首“北师大举返山乡”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尾联“可惜英魂融沃土,金章日月耀东方”将个体生命融入大地,而勋章精神却升华为永恒的光辉。
3. 五律部分更注重叙事性:“毕业立东方”一首仅40字就完成从求学、返乡到殉职、铭勋的全过程叙述,展现了中国传统诗歌“言简意赅”的美学特质。三首五律分别选用一先、七阳、八庚韵,与七律形成呼应又各有侧重,共同构建起黄文秀从“聚英贤”到“万年旌”的生命史诗。
二、意象系统的建构:从自然物象到精神象征
1. 马学林在组诗中精心构建了一套意象系统,使黄文秀的精神品质得到具象化呈现。自然意象中,“乌蒙山”、“洪涛”、“暴雨”代表扶贫工作的艰难险阻;“良田”、“绿苗”、“秀色”象征奋斗成果;“金章”、“玉碑”、“日月”则成为精神永恒的载体。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暴雨”意象的反复出现(见于五律其一、其五及多首词作)。这既是导致黄文秀不幸遇难的实际自然现象,又是诗学意义上的命运象征。作者处理这一悲剧性事件时,避免了一味哀伤,而是将其升华为“英魂融沃土”的崇高意象,使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精神融入大地的开始。这种转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也符合新时代英雄叙事的美学要求。
3. 人物意象的塑造同样富有层次:“春衫一袭”、“芳肩”“韶春”突出其青年特质;“丹心”、“热血”、“赤胆”强调其政治品格;“深夜伴星芒”、“晨起踏霜忙”,刻画其工作状态。这些意象共同塑造出一个鲜活立体的形象——她既是普通的年轻女孩,又是坚定的共产党员;既是知识分子,又是田间地头的实践者。
三、传统形式的现代转换:平水韵书写新时代
1. 组诗全部采用平水韵,词作遵循词林正韵,严格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要求。这种形式上的“守旧”与内容上的“创新”形成有趣张力。当“攻坚”、“扶贫”、“驻村书记”,这些新时代词汇被纳入传统格律时,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效果。
2. 如《翻香令》中“京城辞却桂飘香,壮乡驻守践初肠”一句,既符合词牌格律,又准确表现了黄文秀从北京高校到广西乡村的空间转换和心理抉择。“践初肠”三字尤为精妙:“初肠”即初心,化用古语而赋新意;“践”字则体现了实践第一的时代精神。
3. 《临江仙》下阕“踏遍千村除厄苦,携来良策攻坚”对仗工整,内容上则完美融合了传统诗词的语言美与现代扶贫工作的现实内容。这种成功实践证明,传统诗词形式完全能够承载新时代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作者如何找到古今之间的契合点。
四、时空维度的交错:个人史与时代史的交融
1. 组诗在处理时间维度上颇具匠心。十首诗词共同构建了三个时间层面:一是黄文秀个人的生命时间(从求学北师大到驻村工作);二是扶贫工作的时间进程(从“荒山”到“秀绿”的转变);三是永恒意义的时间(“千秋勋业”“万年扬”)。这种时间结构的安排,使个人的生命故事与国家的脱贫攻坚史产生共振,最终升华为永恒的精神遗产。
2. 空间转换同样富有意味:从北京到百色,从校园到山村,从“京华丹桂苑”到“壮乡云烟”,这种空间移动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人生价值选择的象征。作者通过“别却”、“返回”、“辞却”、“驻守”等对立性动词,强化了这种空间转换背后的精神意义。
五、勋章意象的诗学升华:从荣誉象征到精神永恒
1. “七一勋章”作为组诗的核心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得到多角度诠释。它既是实物——“金章”“徽章”;又是象征——“耀日月”、“辉乾坤”;最终成为精神符号——“铸碑奇”、“万年扬”。这种递进式的表现,使勋章超越了具体荣誉的层面,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诗意象征。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始终将勋章与黄文秀的具体事迹紧密联系,避免空泛的颂扬。如“七一徽章彰大爱”,紧接“河山化作玉碑宣”,将勋章代表的精神与山河大地相连;“金章永铸姓名香”则与“暴雨忽摧兰蕙疾”形成对比,在悲剧性中凸显永恒价值。
六、多元体裁中的统一主题: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
1. 这十首诗词涵盖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等多种传统诗词形式,呈现出丰富的艺术面貌。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从不同侧面勾勒黄文秀的人生轨迹。"青春无悔驻村先,赤子情怀映碧天"(其一)开篇即点明主题,将青春、选择与信仰融为一体;"北师大耀返乡时,百色攻坚展赤姿"(其二)突出其教育背景与人生选择的对比;"风雨驻村倾热血,晨昏访户沥肝肠"(其三)则通过具体工作场景展现其奉献精神。
2. 三首五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七阳韵和八庚韵,语言更为凝练。"师大聚英贤,归乡驻寨先"(其四)仅用十字就完成了从名校学子到驻村书记的身份转变;"丹心融瘠土,素志化康庄"(其五)以工整对仗展现理想与现实的交融;"暴雨吞乡地,洪涛噬隽名"(其六)则通过自然意象的强烈冲击,暗示了英雄悲剧的结局。
3. 四首词作各有特色:《山花子》"百色春深雨若烟",以烟雨朦胧的意境开篇;《临江仙》"别却京华丹桂苑"构建空间对比;《翻香令》"京城辞却桂飘香",注重细节描写;《浣溪沙》"别却京城返壮乡",则以简洁语言完成叙事闭环。多种词牌的运用,使黄文秀形象在不同艺术形式中得以多维度展现。
七、意象系统的构建: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书写
1. 诗人精心构建了一套相互关联的意象系统。自然意象中,"乌蒙山"、"洪涛"、"暴雨",代表艰苦环境与意外灾难,"锦绣田"、"绿苗郁"、"秀色妆",象征建设成果;人文意象中,"七一徽章"、"金章"、"碑宣"体现国家认可,"驻村先"、"扶贫路"、"良策",记录工作实践。这两类意象的交织,形成了个体生命与时代使命的对话关系。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时间意象的运用。"韶光虽短"与"勋业辉煌"(七律其一)、"英年仙逝"与"长留勋绩"(七律其二)、"韶春"与"万年"(五律其四)等对比,突出了生命长度的有限与精神价值的无限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时间张力使诗词获得深沉的哲理意味。
八、精神价值的开掘:从个人选择到时代象征
1. 诗词层层深入地开掘了黄文秀事迹的精神内涵。第一层面是个人选择的价值:"别却京华丹桂苑,归来百色云烟"(临江仙)展现的是新时代知识分子从城市到乡村的逆向流动,这种选择背后是"赤子情怀"(七律其一)的驱动。第二层面是工作方法的智慧:"踏遍千村除厄苦,携来良策攻坚"(临江仙)不仅表现勤奋,更凸显科学扶贫的理念。第三层面是生命价值的升华:"勇向韶春凝毅魄,耀人寰"(山花子)最终将个人悲剧转化为精神永恒。
2. 诗人特别善于捕捉细节中的精神光芒:"春衫一袭向青山"(临江仙)的朴素形象,"解贫深夜伴星芒,助农晨起踏霜忙"(翻香令)的工作常态,"风雨奔波扶困路"(山花子)的坚持执着,这些细微处比宏大叙事更动人。正是这些日常细节,使英雄形象可感可触。
九、艺术特色的把握:传统形式的现代转换
1. 这组诗词成功实现了传统诗词形式与现代题材的结合。在格律运用上,严格遵循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规范,如七律其一押一先韵:"先、天、田、镌、宣",全部准确入韵;在对仗工整方面,"踏遍乌蒙倾热血,携来锦绣润耕田"(七律其一)、"千钧事业芳肩挺,万里荒山秀绿披"(七律其二)等联句都符合律诗要求。同时,现代词汇如"北师大""驻村书记""扶贫"等自然融入传统形式,毫无违和感。
2. 意象创新值得称道:"河山化作玉碑宣"(七律其一)将自然山河与永恒丰碑合一;"金章日月耀东方"(七律其三)把勋章与日月同辉的意象结合;"勋绩化金章"(翻香令)完成从具体事迹到抽象荣誉的升华。这些创新意象既保持古典韵味,又富有时代气息。
十、历史价值的呈现:个体记忆与国家叙事的交融
1. 黄文秀事迹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典型个案,通过这些诗词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象征。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故事嵌入国家叙事:"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七一勋章"的制度荣誉、"脱贫攻坚"的国家战略,这些宏大背景与"暴雨摧山岭,洪流没秀妍"(五律其四)的个人悲剧形成呼应,展现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2. 诗词还建立了历史传承的脉络:"赤胆"、"丹心"等,传统忠贞意象与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一脉相承;"勋业辉煌日月镌"(七律其一)延续了"不朽"的传统价值追求;"光耀万年宣"(五律其四)则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评价的重视。这种古今融合的书写,使黄文秀精神获得深厚的文化根基。
3. 这十首诗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从不同角度歌颂了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通过传统诗词的形式美与现代精神的内容美相结合,诗人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当代英雄形象。这些作品不仅是向"七一勋章"获得者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奉献精神的弘扬,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艺术诠释。
4. 在诗词的永恒韵律中,黄文秀的生命获得了另一种存在形式——她化为"玉碑"矗立山河之间,变为"金章"闪耀日月之间,成为"绿苗"生长在沃土之中。这是艺术的升华,更是精神的传承。通过这些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更是一个民族对奉献者的最高礼赞,一个时代对价值的最美定义。
结语:诗笔写勋绩 词章铸英魂
1. 马学林这组诗词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准确把握了黄文秀精神的本质——那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主义,而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的生动实践。通过传统诗词的形式,他成功地将一个具体的人物事迹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象征。
2. 这组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技巧娴熟,更在于它实现了三个统一: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统一、个人叙事与时代宏叙事的统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在平水韵的格律中,我们听到了新时代的足音;在诗词的意象里,我们看见了七一勋章获得者的精神高度。
3. 最终,这十首诗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意空间:在这里,黄文秀同志的生命故事不再只是个人的历史,而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艺术注脚,成为了永恒精神在时间中的诗意存在。马学林用十分心血完成的,不仅是一组诗词创作,更是一次用中华传统诗学语言书写新时代精神史的有益尝试,为传统诗词如何表现现代生活提供了宝贵经验。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