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 歌词作者张洪福)
乡土中国转型中的女性生命图景
——读董艳菊《女人是歌》
文: 陆栎充
茶香与案头菊气氤氲缭绕,我于这片宁静中展读《女人是歌》,恍若与作者董艳菊女士一同步入乡村文学的东篱,小说开篇即以一段复沓而充满张力的句子攫住读者视线:“……女人该歇了,该歇了,女人歇不得歇不得……”这种回环往复、自我辩驳的句式,不仅奠定了全书的节奏基调,更以近乎咒语般的语言形态,揭示出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交织语境下的生存困境——一种介于规训与自我抗争之间的剧烈撕扯。
乡土女作家董艳菊的长篇小说《女人是歌》,以东北乡村为叙事空间,借由主人公林凤鸣的生命历程,细腻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女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中的勇敢探索与自我成长的生动图景。
凤鸣的母亲在临终前的遗言,如同一枚情感的重磅炸弹,掷地有声而又余音绵长——“凤鸣,妈对不起你爸,病了这么多年,拖累他了。咱家困难,你爸输血供你上的县城高中……”这句话不仅是一位妻子与母亲的生命终曲,更以撕裂般的真诚,掀开中国乡土家庭中女性长期隐忍、牺牲与负罪的伦理困境。
父亲“输血”这一意象,既指向身体层面的残酷付出,也隐喻家庭内部无声的情感与经济输血机制。由此,个体的命运慨叹升华为对一代人命运沉浮与亲情债务的深沉叩问。
主人公凤鸣年少时怀揣的理想——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她渴望“像邻居宋婶那样,穿着干干净净的白大褂”——这写语言构建远远不只是一个乡村少女的职业愿景。小说中白大褂在此不仅是医学身份的象征,更成为一种洁净、尊严与秩序的符号,与她所处的乡土环境形成微妙对照。这种对“洁白”的渴望,暗含着对一种未被苦难污染、体面而有力量的生存方式的向往。
作者藉此轻盈而锋利的细节,不仅勾勒出凤鸣早期的主体意识觉醒,也完成了一次超越地域的共情书写。即便身为都市读者,我们依然能在这般对“另一种可能”的本能眺望中,辨认出自己曾经的模样——那个试图借理想逃离现实困局、走向更广阔人生的自我。文学的力量,正是来自于它如此熨帖地缝合差异,让我们在他人之梦里照见自己的渴望。
尽管董艳菊女士年届六十,除了企业需要,她仍需承担母亲与祖母的双重职责,她却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协调作协活动并坚持创作。这种蓬勃的生命状态,亦在其长篇小说《女人是歌》中得到回响——书中描写女主人公“像一只斗志昂扬的小公鸡”“走路一向麻利”,是一个“喜欢下决心”“行动力极强”“心中豪情万丈”的女性。这些修辞并非虚空构造,恰恰与作者作为文学组织者与实践者的现实形象形成深刻互文。董艳菊女士以其生命实践与文学书写,共同谱写了一曲铿锵有力的“女人如歌”,诠释了一位文学创作者的使命与深情。
在《女人是歌》庞杂却有序的人物图谱中,郭保军虽非法定意义上的丈夫,却承载了叙事结构中真正意义上的男性主人公功能。当多年的默默付出终被赋予意义的那一刻,凤鸣没有微笑,而是被一股强大的暖流击中——“无法抑制的心跳和激动”,这一身体反应远超情绪范畴,更近乎一个女性生命被彻底理解和珍视时的震颤。
尤其具有象征意味的是那个装着银行卡的郁金香信封——密码并非简单数字,而是两人生日的“折中日”。这一精心设置的细节,不仅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支持,更是一份情感密码的交付与共谋。凤鸣瞬间的领悟,指向两人之间深层的默契与记忆共同体。她所欣慰的,从来不是物质本身,而是郭保军从粗粝到细腻、从旁观到共担的身份蜕变与情感进化。他在道德与情感的双重维度上实现了人物的升华,也由此成为映照和促成凤鸣成长的关键他者。
作者以精妙的符号叙事,将两个生命编织进同一幅命运图景,在乡土伦理的底色上,勾勒出超越传统婚恋关系的情感共同体,也赋予“男主人公”以新的叙事功能与美学内涵。
在《女人是歌》的终章,凤鸣这一形象迎来了她的完成时刻,实现了与书名的深刻呼应——女人如歌,既是一曲终了,更是余音不绝。她的一句“我当了三十多年村书记,难道不想早点把担子放下……”道出的远非个人疲态,而是嵌入乡土中国治理结构中的女性伦理困境与使命意识的交织。她无法放下,并非出于权力迷恋,而是源于一种深切的共同体责任感:“让人敬仰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让人纪念的,是为乡亲们做了多少实事。”这句话如同一枚精神的印鉴,盖在了整部小说的叙事伦理核心。
值得瞩目的是,小说的结尾并未停留在悲情或牺牲的叙事中,而是通过养女焱焱的回归——一位大学毕业、热爱乡土、农业专业出身、并已在实践中获得信任的年轻女性——实现了女性形象的接续与重构。焱焱不仅延续了凤鸣的使命,更象征着一种新时代乡村女性主体的自觉生成:她既有现代知识背景,又扎根于土地,兼具情感认同与治理能力。这一设置超越了单纯血缘意义上的继承,构建起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女性谱系”,暗示了乡村女性领导者从“牺牲者”到“传承者”的身份演进,也赋予“如歌”以复调与延续性的深刻内涵。
书评解读:
文章没有局限于小说情节的复述,而是从一开始就将作品置于“乡土中国转型”这一宏大背景下,聚焦“女性生命图景”这一核心议题。它将个人的命运(林凤鸣)与一代人的困境、乡村的变迁以及时代的浪潮紧密结合,提升了评论的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
评论者抓住了几个关键性的“符号”进行深度剖析——
开篇的“咒语”:精准地指出了其“复沓”、“自我辩驳”的特质,瞬间点明了女性生存的撕裂与困境。
“输血”意象:从身体到经济、情感的隐喻性解读,深刻揭示了家庭内部的牺牲结构与伦理债务。
“白大褂”象征:将其从职业梦想升华为对“洁净、尊严与秩序”的生存方式的向往,解读非常精彩,具有广泛的共情基础。
“郁金香信封”与“折中密码”:这个细节抓得极好,解读为“情感密码的交付与共谋”和“记忆共同体”,完美诠释了超越传统婚恋关系的情感深度,体现了极高的文本分析能力。
结尾的“传承”:对养女焱焱形象的分析,看到了女性谱系的建构和从“牺牲者”到“传承者”的身份演进,使评论的结尾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与书名“如歌”的延续性内涵相呼应。
书评作者简介:
书评作者陆栎充
陆栎充,笔名松筠葱葱,中共党员,文学硕士,番茄、起点等驻站作家。作品散见于《安徽文学》《小说林》《百花园》等,作品被《民间故事选刊》等选载。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科普协会会员。现任绿园区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持有国家编辑资格证书以及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在出版领域,陆栎充曾任职于吉林文史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责编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书籍,包括《启迪文丛》(全十册)、《燕行使视域中的清代北方社会》、《清代东北满族文学研究》、《高山流水觅诗音》(曾创单位销量第一)以及《中考语文复习经典》、《阅读与考试》、《文言文阅读》等系列教辅图书。同时,他参与主编或担任编委的著作有《有意思的古诗文》(分册主编)、《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古文观止注译》、《中学必背古诗词600篇》、《初中精短文言文100篇》系列等,在古籍普及与语文教育出版方面成果丰硕。
在教育领域,陆栎充曾执教于长春市解放大路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其教学能力突出,曾荣获长春市“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观摩课公开课一等奖、三省四市教学设计一等奖、长春市普通高中线上教学案例评选教学设计一等奖等多项教学荣誉。
在文学创作与研究方面,陆栎充展现出持续的活力与广泛的涉猎。他已在《百花园》、《北方诗刊》、《小说林》、《北方文学》、《青岛晚报》、《安庆晚报》、《作文通讯》、《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安徽文学》、《欧洲华文文学》、《民间故事选刊》、《中华龙诗词》等众多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作品,并偶有获奖(如报告文学《长春的味道》获绿园区“君子兰杯”征文奖)。其学术论文也发表于《作文通讯》、《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安徽文学》等刊物,曾获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多种奖项。
陆栎充作为网络文学领域的签约作家,已成功签约几部百万字级别的长篇小说。其中,《穿越时空的东北女孩》(又名《大唐兕子》)荣获2024年吉林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旅居德国期间,仍然心系祖国文化事业,继续从事相关创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