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口外风声
塞外的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周文瑾裹紧破旧的羊皮袄,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黄土漫天的官道上。老校长凑的盘缠有限,他只能跟着商队步行,夜里就睡在车马店的大通铺上。
人贩子的线索断在了张家口。有人说看见个像柳青的姑娘被卖给了蒙古商人,也有人说被驼队带去了库伦。周文瑾在茶馆打听了三天,终于有个驼夫悄悄告诉他:"上月确实有个汉人姑娘,被巴特尔王爷的人买走了。"
巴特尔王爷是草原上有名的蒙古贵族,据说住在往北三百里的牧场。周文瑾买了匹老马,朝着牧民指的方向走去。草原上看不见路,只有无尽的风和草浪。
第四天傍晚,他看见远处有蒙古包群。正要靠近,却被几个骑马汉子拦住。为首的那个打量着他:"汉人?来做什么?"
周文瑾比划着描述柳青的模样。汉子们互相看看,突然大笑起来:"王爷的女人你也敢找?"
第二十七章 金笼囚雀
柳青确实在巴特尔王爷的营地里。她住在一个单独的蒙古包里,有侍女伺候,却不得随意出入。
那日她被镇长卖给人口贩子,辗转到了张家口。巴特尔王爷去市集时看见她,当即买下带回草原。王爷喜欢她识文断字,常让她读汉文书籍,却从不让她离开视线。
柳青试过逃跑。有一次她偷了匹马,却在草原上迷了路,被狼群围住。是王爷带人救了她,回来后就把她看得更紧。
"读书吧,"王爷把一摞汉文书扔给她,"别再想不该想的事。"
柳青望着帐外自由的天空,想起周文瑾教她读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今她才真正明白这话的重量。
第二十八章 敖包相会
周文瑾在王爷营地外徘徊了数日,终于想出一个办法。草原上就要举办那达慕大会,各部落都会来参加,或许能混进去。
他用最后一点钱买了身蒙古袍子,学着牧民的样子混入人群。会场人山人海,摔跤手在场上角力,姑娘们围着敖包跳舞。
突然,他看见看台上的柳青!她穿着蒙古服饰,身边跟着侍女,眼神却空洞地望着远方。
周文瑾的心狂跳起来。他悄悄靠近看台,趁侍女不注意时,用汉话轻唤:"柳青!"
柳青猛地转头,看见人群中的周文瑾,手中的奶茶碗"啪"地落地。
第二十九章 月夜奔逃
那达慕大会要持续三天。周文瑾打听到,最后夜里有篝火晚会,守卫会比较松懈。
他在约定的敖包下等了半夜,终于看见柳青的身影。她穿着深色袍子,气喘吁吁地跑来:"先生!"
"快走!"周文瑾拉过准备好的马,"往南边跑,天亮前能到汉地。"
两人共乘一骑,在月光下狂奔。柳青紧紧抱着他的腰,眼泪浸透了他的袍子:"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身后突然传来马蹄声和呼哨声——追兵来了!蒙古马更快,眼看越来越近。周文瑾心一横,拔转马头冲向旁边的黑树林。
第三十章 黑林迷踪
黑树林里暗无天日。马匹被树枝绊倒,两人摔在地上。追兵的声音越来越近,火把的光亮在林中晃动。
"分开走。"周文瑾把玉佩塞回柳青手里,"往东边跑,我去引开他们。"
"不!要死一起死!"
周文瑾突然捧住她的脸,在额头上重重一吻:"活下去!答应我!"
说完他转身向反方向跑去,故意弄出很大声响。追兵果然被引开了。柳青咬着唇泪流满面,最终向东跑去。
她在林子里躲了三天,靠野果充饥。第四天终于看见炊烟——是个汉人屯垦的村子。
第三十一章 屯垦往事
屯垦村的人很警惕。村长盘问了柳青半天,才同意收留她。这里大多是内地来的流民,开荒种地为生。
柳青谎称是逃荒的寡妇,被分到一间土屋。她白天跟着妇女们干活,晚上就教孩子们认字。人们都喜欢这个安静秀气的女子,只有她自己知道,心早已留在了那片黑树林。
她托人去打听周文瑾的消息,却都说林子里只找到匹死马,没见着人。柳青不肯相信,每月初一都去村口的敖包石堆上系条经幡——这是周文瑾教她的,说蒙古人用这个祈福。
转眼半年过去,塞外又飘起雪花。柳青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只是常对着东南方向发呆。
第三十二章 意外重逢
开春犁地时,村里来了个修犁匠。那人佝偻着背,满脸疤痕,说话声音沙哑。柳青去修犁头时,总觉得这人眼熟。
直到看见他挽袖子时露出的疤痕——那是当年火场救她时留下的!
"先生?"她颤声试探。
修犁匠猛地抬头,四目相对时,两人都愣住了。周文瑾的嗓子是在黑树林里被烟熏坏的,脸上多了道刀疤,腿也瘸了。那日他跳崖逃生,被个老匠人所救,养了半年伤才能下地。
"我每月都去系经幡..."柳青泣不成声。
"我知道,"周文瑾从怀里掏出条褪色的经幡,"我捡到了这个。"
原来他伤好后一路打听,找到这个屯垦村已经一个月了,却不敢相认——怕连累她,也怕她早已忘了他。
第三十三章 塞外安家
村民们帮他们在村西头盖了间土屋。周文瑾重操旧业,办起学堂;柳青则教妇女们纺线织布。塞外日子清苦,两人却觉得前所未有的安宁。
有时周文瑾还会做噩梦,梦见大火和追兵。柳青就点亮油灯,一遍遍告诉他:"都过去了,我们安全了。"
他们很少提起往事,却默契地珍惜当下。春天柳青在屋前种了棵沙枣树,夏天两人一起去收麦子,秋天周文瑾教她读"大漠孤烟直",冬天围着火炉听风雪声。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孩子。郎中说是柳青当年落下的病根。周文瑾却不在意,把学堂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子女。
"有你在就够了。"他常这样说。
第三十四章 故人寻来
第五年开春,村里来了个商人模样的人。那人看见周文瑾时愣了一下,脱口而出:"周先生?"
竟是当年学堂的学生石头!他已经长成大小伙子,说是来做皮毛生意。
"镇长去年死了,"石头带来消息,"他儿子掉井里淹死了,现在镇上换了新镇长。"
最让人吃惊的是,柳青的叔父欠了赌债跑路了,临走前说出真相:当年是他故意陷害周文瑾,因为镇长答应替他还债。
"乡亲们都盼着先生回去呢。"石头说,"新学堂盖得可气派了,就是缺好先生。"
周文瑾和柳青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犹豫。
第三十五章 归去来兮
夜里,柳青拿出那块玉佩摩挲着。周文瑾知道她想回去——那里有她父母的坟,有她熟悉的荒原。
"我怕..."他最终说出顾虑,"怕回去又生变故。"
柳青握住他的手:"当年我们一无所有都敢逃,现在有什么好怕的?"
最终他们决定回去看看。学生们听说周先生要回来,早早等在了路口。新校长就是当年的代理杜校长,如今头发都白了,拉着周文瑾的手直说"对不住"。
最让人唏嘘的是老校长的坟——老人去年走了,临终前还念叨着"周先生是个好先生"。
站在荒原上,看着新建的学堂,周文瑾忽然觉得,那些苦难仿佛都成了前世的梦。
第三十六章 余烬重燃
周文瑾又当起了先生,柳青帮他管着女学生。当年逃跑的经历成了传说,甚至有不少家长慕名送来孩子。
有个女学生特别像当年的柳青,也爱读书,也总问外面的世界。柳青常看着她出神,有天突然说:"先生,咱们办个女学吧。"
女学办起来很艰难。很多人家觉得女孩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嫁人。柳青就一家家去劝,用自己做例子。
"若不是当年周先生教我认字,"她说,"我早就在荒原上烂掉了。"
慢慢地,女学生多了起来。荒原上第一次有了女孩的读书声。周文瑾看着柳青教书的侧影,觉得那些苦难都值得。
第三十七章 荒原星火
十年后的清明,周文瑾和柳青去给老校长上坟。荒原上已经大变样——通了公路,有了电,不少人家盖起了砖房。
他们的女学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考去了北平。临行前女孩来辞行,说将来要回来当校长。
"真好。"柳青望着女孩远去的背影,轻轻靠在周文瑾肩上。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这片荒原上的路,看似到了尽头,其实还在向前延伸。
周文瑾想起当年初到荒原时,觉得这里什么都没有。现在他才明白,荒原最不缺的就是生命力——像野草,像星火,看似微弱,却永不熄灭。
就像他和柳青的爱情,历经劫难,余烬犹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