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召开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孙立清吕文艳抗战文史作品研讨会
王 夫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8月25日,由黑龙江省鸡西市社科联、鸡西市老促会主办,鸡西市地域文化研究承办的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孙立清、吕文艳抗战文史作品研讨会在鸡西市图书馆成功召开。
鸡西市老促会会长丛祥荣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会场
作者孙立清、吕文艳分别在会上向大家介绍了创作背景和体会。
滕宗仁、蒋兴莲、于新鸿等知名文化人士先后对两位作者的作品进行了经典的评论发言。
鸡西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马光普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
会议由鸡西市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蒋兴莲主持。
参加会议全体合影
内容简介
抗联四军的前身是补充团。补充团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破茧而出,且看李延禄以智成军的“职场”言辞技巧。
国民党的暗杀阴谋及日本关东军的渗透,让致力于抗日救国的李延禄危机四伏。抗战本应是同心协力的浴血奋战,然而神秘的内部同僚如魔影般环伺,杀机四伏。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侵略东北,李延禄受中共党组织派遣深入东北军老三营,以卓越的口才与谋略策动王德林组建抗日救国军。这本应是复活老三营唯一出路,却引发王德林盟弟孔宪荣的妒忌,其媳妇金蝴蝶常在他面前称赞李延禄的才干,孔宪荣却将此曲解为头上有点绿,处处与李延禄对立。他的所作所为无形中配合了国民党的暗杀计划。而执行暗杀任务的国民党魏副营长,在矛盾中选择自己的处理方式。面对关东军重兵围剿的压力,李延禄不仅带兵在抗日战场上冲杀,还要以睿智的手段与各色人物周旋,用柔情与大义化解扑朔迷离的危机。
小说以独到的传奇视角,以真实历史为非虚构艺术支撑,采用章回体引读的形式,呈现了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画卷,还原了那段血雨腥风的残酷岁月,表现了中华儿女在外敌的侵略面前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东北人民才能凝聚起坚强不屈的抗日力量。
作者简介
孙立清,男,鸡西市作协会员。原籍黑龙江省密山市。当过兵,从事过林业工人、修路工、交通收费及公安干警等职业生涯。退休后,静下心来进行文学创作,善长近代革命和反映时代浪潮题材的创作。2011年创作完成的电视剧本《莽林红杉》,被华谊兄弟收购,列为2012年拍摄计划。2021年创作完成退伍兵回乡创业长篇小说《山村沙盘秋点兵》,44万字(又名《情缘,没有如果》)。2023年,被县级老促会聘为挖掘红色历史研究员,创作长篇章回小说《聚啸擎苍穹——抗联四军的起源》,短篇小说《荒火铸魂》发表在《雪花》上,抗战地下交通线的中篇小说《隐装战线》、民间神医为题材的电影剧本《秘制对决》(合作),2025年创作土改建政题材长篇小说《大弯垄》。
作者孙立清在研讨会上发言在《聚啸擎苍穹》研讨会上的发言
孙立清 一、小说创作介绍 这部小说采用章回体小说形式,创作遵循革命重大题材创作的基本要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作品以真实历史为非虚构艺术支撑,属非虚构文学范畴。 小说艺术化处理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以真实为骨,奠定叙事根基 李延禄作为历史真实人物,其经历构成了小说的主线框架,确保了故事的历史质感,让读者能跟随真实人物的行动轨迹中,触摸历史脉络,避免了完全虚构带来的悬浮感。 2、补全历史内幕,深化主题厚度 加入关东军发动九一八内幕,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历史背景,更能揭示事件背后的复杂性与阴谋性。这类内容既能满足读者对历史内幕的探研,也能通过背景铺垫提升作品的思想,让故事跳出单纯的个人经历叙事,与现实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更强关联。 3、虚构人物为翼,激活戏剧张力 “魏举”这一艺术化角色的加入,是增强情节紧凑的关键。他是李延禄身边的潜在威胁,让主角处于惊险环境中;他是关键转折推动者,通过其行动打破平铺直叙的节奏,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戏剧效果。 孔宪荣虽为历史真实人物,他的结局是投靠国民党,最后在解放战争隆隆的炮声中,对国民党失望而自杀。作为反一号,其反向推力让故事跌宕,使李延禄险境更加凶险。他并非简单的“障碍制造者”,而是带有明确动机与针对性行为的“反向推力者”。让李延禄的险境从单一威胁升级为多重危机,故事在“危机与破局”的拉扯中反复震荡。当魏举的潜在威胁与孔宪荣的正面阳谋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李延禄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角色的挣扎与突围更具感梁力,戏剧张力也在双重压力下被推向高潮。 4、虚实交织,平衡历史与文学性 这种写法的核心在于平衡,真实线索保证了作品的严谨性,虚构元素则赋更强的文学表现力。魏举和孔宪荣反向推力,让李延禄经历从纪实,升华为故事,通过具体的冲突制造悬念和危机,实现历史真实与文学的有机融合。 总而言之,这种创作方式既尊重了历史底色,又通过艺术加工强化了小说的叙事吸引力,让历史与故事形成互补,是历史题材小说可读性的有效手段。 二、促成写这本书几个因素 1、责任使然:填补历史空白,传承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对日作战武装,铸成了冰天雪地里的英雄史诗,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残酷碾压,日军并屯绝缘式的剿杀,孤立无援的长期斗争,为中国撑起不屈的民族脊梁。绝望中的坚守,寒夜里的信仰,今我泪奔。书写这段历史,就是以笔为刃,重铸抗联烽火传奇,让读者感受波澜壮阔的过往,汲取精神力量,激发爱国情怀。李延禄率领的抗联第四军,是战斗在鸡西地区的一支抗日武装,很多人是通过红色印记馆,熟知抗联四军在鸡西战斗过程,但四军发展源头,和补充团什么关系,和王德林抗日救国军的背景知之甚少。出于个人对抗联史的热受,有必要以非虚构文学的形式填补抗联四军前期起源的空白。2023年开始《抗联四军的起源-聚啸擎苍穹》小说的创作。 书写李延禄英雄事迹始终是我难以割舍的抗联情结,前辈捐躯,胜利来之不易,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是一种担当。 2、实地踏查:夯实史料基础,确保历史真实 为夯实战史内容的准确性,我自费三次去宁安及敦化等地,沿着李延禄当年战斗过的路线进行实地踏查。2017年,还与李延禄后代李戈、李刚及抗联后代一同,重访墙缝战旧址-镜泊湖南湖头,对当地山形地貌进行战术层面的考查,并采集录像资料。在墙缝战发生地的东大泡子,走访李宗福老人及墙缝见证人、葫芦崴子96岁封永顺老人,口述亲身证实了墙缝战的情景。还接触到陈文起烈士后代,戴凤龄烈士后代、张永铭烈士后代,获取了更多一手资料,进一步夯实了作品的史料基础。 3、专家勉励:借力时代契机,凝聚创作力量 恰逢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年,这一时代契机让本书的创作有了更明确的目标。2023年,我开始在剧本基础上,推进小说形式的改编。剧本改小说难度之大,几经易稿, 2024年秋,初稿成册。其间得到鸡东县老促会汪鸿会长的指导,建议“多写些杨松对吉东抗战的指导作用。” 滕宗仁教授对出书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关怀,鼓励把这本书写好,多听取老促会和有经验作家的意见,认为这是付诸践行弘扬抗联精神的实际行动,并和蒋兴莲老师为这本书合写了书评,整版发表在5月29日《鸡西日报》的《红色记忆》专栏。二人在坐客鸡西电台“阅时光”节目中,多次提及我创作的红灯记前传。 初稿成册后,周保中、李兆麟后代均对小说给予肯定,并回赠了纪录父辈生涯的书籍,为我注入了更多的创作信心。 新时代新征程上,创作东北抗战文学,就是赓续东北红色文脉,对加强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抗联四军的起源——聚啸擎苍穹》,作为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体现,与红灯精神有着内在联系。 4、精神感召:以“红灯精神”为动力,构建精神共呜 谈及红灯精神,需从滕宗仁、蒋兴莲两位教授所著《红灯记故事在鸡东》说起。 在《红灯记》这部波澜壮阔的革命传奇中,革命者们英勇不屈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敬仰,让人动容。他们在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和死亡威胁时,所展现出的钢铁意志和坚定信念,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近年来,滕宗仁、蒋兴莲两位教授把红灯记这一文化品牌不断引向深入,在鸡西各地涌现出继承“红灯精神”的热潮。两位教授把《红灯记》品牌引入鸡西,是文化使者为家乡做出的重大贡献。我是在宣讲红灯精神中,获得这本书的主题启发。抗联四军从初始阶段的补充团,到抗日游击军,再到抗日同盟军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抗联精神的体现,更是红灯精神在吉东地区抗日武装斗争中的体现,所以《聚啸擎苍穹》是红灯精神体系组成部分。 5、使命驱动:守护民族精神,书写时代担当 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享受着国家带给我们的平安与幸福,知恩回报,就要义务宣传这个伟大的时代。作家是守护民族精神的火种,肩负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理应书写时代华章。 《抗联四军的起源》的创作,遵盾了抗战题材作品的创作逻辑,它既是历史真实的复现,也是文学想象的重构;既是传统叙事的传承,也是现代传播的创新;是地方文化生态的产物。 在当今社会,抗联精神和红灯精神是我们坚定信仰信念的重要支撑,通过抗联文学作品,能让抗联精神、红灯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磨灭。内容简介 《临湖往事》是一部以家族历史为背景,展现东北边境村民英勇抗击日寇的长篇小说。 书中讲述了主人公李振川以民族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安危,与鬼子斗智斗勇,为抗联和游击队及地下交通线秘密传递情报、并独自上山说服土匪加入游击队一同打鬼子的感人故事。同时还着重描写了临湖的众多村民,他们在动荡年代所表现出来的大爱与家国情怀,在一次地下交通员被鬼子包围的危急时刻,兰香和小五他娘,为了掩护交通员撤离壮烈牺牲。在鬼子深夜偷袭村庄时,一个不知姓名的外乡人,竟全然不顾从伪军手中夺枪报信,保住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却倒下了。小说跌宕起伏,令读者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从而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者近照(王夫摄影) 作者简介 吕文艳,毕业于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著有散文集《遇见》,《握别昨天》,曾受聘鸡西电视台特约记者、鸡西市作协理事、鸡西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员,在主流媒体发表新闻、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三百余篇,其中《花与草》荣获一九九二年全国首届“中国之星”文学优秀作品选拔赛二等奖,《一个女人的追求》荣获全国报告文学比赛三等奖,《楼台看春》荣获全国散文邀请赛二等奖,《走进长白山》 《我在草原等你》等荣登中国在线作家网,有多篇文稿被国内朗诵爱好者诵读。现为兴凯湖微生活副总编辑,特约作家。《临湖往事》创作感想吕文艳 说起《临湖往事》的创作过程,这还要从几年前的一位亲戚的孩子结婚讲起。那天,亲人们全都聚在了一起,年过九旬的十一娘,和几位堂姐讲述了家族的陈年往事,瞬间,我便有了写作的冲动,但因怠惰迟迟未能动笔,直到一天在跟文友聊天时,他说,这么好的素材为什么不去写?空谈误事,实干才会有成果。文友话语中肯,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第二天,我便回到了出生地密山,和堂姐堂弟一起前往距离蜂蜜山不远处的一片草丛中祭拜了祖上。 回来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亲人们的讲述,犹如一幅长卷,让我在轻轻地打开卷轴时,仿佛是在与先辈对话,用心用情。 我的两个爷爷本是哥俩,娶了亲姐妹的两个奶奶,两个奶奶又为我们家族生育了十几个儿女,成了人丁兴旺的大家庭。他们从山东逃难到东北边境,开荒种地,开办酒坊。在临湖那儿,一大家子本来生活得很安稳,可没想到,1933年1月,日本鬼子占领了密山,临湖村也不例外,顷刻间,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横冲直撞,强行将我的几个大伯和同村的男丁,全都被鬼子抓了劳工。村民们一年年在田间里辛苦劳作,却依然过着食不果腹,穷困潦倒的生活。 我把素材一条一条地整理出来,打印了十多页,但怎样下笔很难,尤其是开头更难。如果实打实地,平铺直叙,肯定不行,因为小说的最大特点是谋篇布局,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可对于我这个初次尝试、长篇小说创作的作者来说,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虽说之前写过两本散文集,但小说的写作并非如此。经过几天的思考,最后我还是下定决心去写,而且一定要写好。 我把家史和抗战,把先辈和临湖的众多村民,在那个战乱年代,为抗联和游击队及地下交通站,暗中传递情报,放在了大环境下的深度融合,并把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是刻在民族基因中的责任担当,用细节贯穿到每一个章节当中,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读起来感到真实可信。经过一年的努力,2023年12月,一稿终于完成,又经过一年多的三次修改,这才有了我笔下的《临湖往事》。 当小说的最后一章完稿时,我手中的鼠标一直不肯放下,总觉得有许多素材没能写进去,于是,我独自再次前往临湖村。 当我到达村里时,刘干事已将几位老者集中在了三组一户村民的院落中,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易于采访。老人们虽已耄耋之年,但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在得知我的来意后,几位老人便滔滔不绝讲述了早年所经历过的一些旧事,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的影子,这也正是我要写此书的意义所在。此刻,静下心来倾听临湖最后几位长者的讲述,俨然成了我急于完成的事情。采访结束后,在老人们的提议下,一位热心村民,又主动带我到日本开拓团,曾在临湖村打过的一口水井前,井虽废弃,但却见证了历史。 我来到了湖边,柔波荡漾,浩瀚无垠,走在细软的沙滩上,想着我的爷爷奶奶和一大家子人,曾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心中会涌起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曾在岸边晾晒鱼网,在晨光里修补船只,在湖岗上眺望远方,和在这里,深夜划船,为交通线传递情报的身影。那些被岁月磨细过的痕迹,会让人对这片土地,多了几分敬畏与温情。就像触摸到了,时光沉淀下来的记忆。想着祖辈的足迹,多想让他们复活,享受今天的美好,想着想着,我便泪眼模糊了。 从临湖打车返回到白鱼湾镇(白泡子)已是午后四点多了,虽时令已进入了八月下旬,但秋日的阳光依然明媚而温暖,照亮了整个小镇。司机甜美秀气,且肤色白皙,她说她是临湖人,我不相信,但见她与临街商户,和过路村民打过招呼后的亲切聊天时,我信了。她说要等再来俩人,车才会开往密山火车站的,不然会亏本的,无奈,我只好耐心而又悠闲地在小镇的街上徜徉。 小镇不大,但酒店饭馆,小型商超一应俱全,加之地摊商贩的叫卖声,与行人及过往车辆的进出,将小镇渲染的热闹非凡,一派勃勃生机。 这时,一个卖鱼的老人,许是看我走累了,他从身后拿过来一个很有年代感的长条木凳,他说:“别走来走去的了,坐这儿歇歇吧!”瞅着老人一把的年纪,和眼前被岁月打磨铮亮的板凳,我忽然感到,这不就是我笔下的李家大院,那些村民歇脚唠嗑曾坐过的木凳吗? 是啊,我的祖辈早年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说不定哪家房舍的前身就是李家酒坊呢。我不敢确定,但在这片房屋中,一定会有一处是的,在临湖我这样想,在莲花泡我这样想,在白泡子我也这样想,因为父亲的档案中,曾有这三处地名的记载。订阅启示有订阅《临湖往事》书籍者请联系《兴凯湖微生活》平台,电话:13946888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