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一直追寻“蝉鸣空谷"极为清幽的意境。在空旷幽深的山谷中,蝉声阵阵回荡。空谷本就给人一种寂静、空旷、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而蝉鸣又为这寂静增添了一丝灵动与生机。蝉声在空谷间反复折射、回荡,更凸显出环境的静谧和空间的广阔。这种自然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脱尘世的世外桃源,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与嘈杂,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与美好。而这与我而言,似乎是一种空谈或奢望。在某种宿命感与现实的对峙中,唯有写诗才有可能达成心中的目标。
我以为: 写作的动力要么来自天赋和灵感,要么来自阅读和经验;大多数时候,诗的发生缘于以上因素的混合。重要的是感觉,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但这种感觉也需要培养,需要提炼;只有经过反复训练的感觉才是有效能的。因此,在谈到一首诗的具体发生过程之前,有必要强调一首诗的发生前提。我一直追求,写诗首先能感受到的是语词之间充盈着一派天真和质朴的赤子心。追求诗的文字坦诚、热烈、通透,常常因脱口而出愈显厚实和自然,于不经意间见出不事雕琢的灵动和感人的异质,极富摇曳多姿的感染力。这当然要保持自己的那颗恒久不变的赤子之心,也是为人处世、漫步诗坛的惯常准刚的油然外溢。
其实,哪怕只是一朵花的诗意,我也无法全部完成,只是在努力靠近诗的过程中,诗,慢慢地成了我的另一种呼吸。诗就在那里,在万事万物的存在中,我不过是真诚地凝视它们,无论是海棠一夜之间开满枝头,还是一棵梧桐意外闯入视线,抑或故乡返青的麦田,高速路上的奔波,云天的悠邈,都有一种陌生而微妙的推动力,它们的沉默有所有的声音,它们的纯粹中有一切色彩。我在场,但意义绝对小于花瓣上的一颗露水,林间的一声鸟鸣。那样的时刻,让人轻盈,让人不由自主。那样的时刻,离诗最近,我就动笔写诗。
封面 诗人没有传记,写作才是诗人的传记。作为诗人应该远离破碎现实和短暂荣誉的庇护,依照诗人的文化传统主动承担命运的虚无与荒诞,并借此对产生的偏差予以修正。我由来把自己的诗看作是一件不完美之物,当下的时代,所有人都忙着言不由衷,而自己偏要在诗的深渊中驻扎下来,木讷寡言,深居简出,像甘于落魄的古人,在屡屡的挫折之中,企图让自己拥有一个无比敞开的文字乌托邦。排斥坐井观天的茫然、夜郎自大的执拗和敝帚自珍的玻璃之心,只把写诗当作宝贵的价值洼地,没有人潮如织,只有一道需要侧身通过的窄门。
万物烛照下,我内心的多重感性冲突以及″惊奇感"的创作追求,让我无法安于诗歌的传统形式,无法安于一两种意象,某一个既定主题,某一种写法,某一种功用,继而力求诗作充满独特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时空及思想的巨大跨度或反转,万物随意地进入创作,却又让创作过程无法轻易地捕捉到诗的不确定的走向和结局。诗歌创作与我的高度融合,是我追求的至高境界。
有时,我努力在意象的闪接转换之间,沉思而内省地辨认着物象深处所淤积的复杂的个体情感,并且化为细腻的诗行,持续地叩响时间之谜的巨大回音,让自己的诗行成为辨认自我与世界的存在方式。自己的零碎诗句都来自日常生活情境的无言的沉默之中,这需要某种坚韧的力,以微妙而奇异的语言赋形所触及,成为心灵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封底 自己写诗的历程,是面向生命存在的倾听过程。以诗的语言和独特的感知方式,试图打开″另一世界"的视窗,提供了可能,可以说每每诗句的生成,照亮了心灵与生活世界,与此一切被引入到对话和倾听的诗性空间。以故,我持续更新的诗歌书写,让自己活出人生的精彩。
姜舟林
2025年8月8日
读姜舟林兄大著《蝉鸣空谷》断想
1
太阳升起时
诗人靠着一棵银杏遐思
暮然回首
又多出一棵树来
2
蝉鸣空谷
独步幽响
不闻高山流水
唯有兰香拂袖
3
上石桥,看月
莲二塘,赏荷
汤泉池的温泉里氤氲诗意
金刚台上,放歌
4
千岛湖,没去过
仙石谷,没去过
里罗城,没去过
听说,那里很美
5
世界,很大
友人,很多
此刻,捧读书卷
仿佛,进入另一世界
6
我多沏了一杯香茗
等待一位路过的诗人
他怀才不遇
而我正寂寞
《蝉鸣空谷》断想
李世忠
人
喜欢群居
在喧嚣的世界里
表现自我
独处
也是一种生活
李白在敬亭山
题下了千古孤独
乔达摩·悉达多
在菩提树下的静坐
产生了佛
空谷的幽深
蝉鸣的凡响
是诗的灵性
是自由的思想
是人生的境界
更是生活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