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散文写作的几点见解》
刘和旻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仁、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在北戴河颁奖大会·作家论坛上,与诸位文坛同仁共聚一堂,分享我在创作道路上的点滴感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对散文写作的几点见解》,围绕大会主题“以笔绘山河,诗韵续千年——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书写,新时代诗歌散文创作的坚守与突围”,我将从自己的创作历程出发,谈谈我对散文的理解、追求与探索。
一、散文之“我”:个体经验的凝视与表达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散文是最贴近生活的、最具有“在场感”的一种文体。它不像诗歌那样讲究格律与节奏,也不像小说那样构建完整的叙事世界,它更像是一种“随心所欲”的书写方式,但恰恰是这种自由,赋予了散文极大的包容性与表现力。
对我而言,散文首先是一种“自我”的书写。它承载的是个体经验的凝视与表达。在创作中,我常常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记录日常的琐碎、情感的波动、思想的闪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生命体验。
比如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养兔三年》的散文,写的是我每天放学后打兔草的场景。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抒情,只是如实记录了农村儿童早早参加劳动的辛酸。但正是这种真实,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有人告诉我,他们读到这篇文字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身影。
这让我意识到,散文的力量,不在于语言的精雕细琢,而在于情感的真实。它不需要宏大叙事,不需要刻意拔高,只需要真诚地记录,就能打动人心。而这种打动,往往源于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交汇。
二、散文之“见”:集体记忆的唤醒与传承
散文不仅是“我”的书写,更是“我们”的记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信息爆炸、节奏加快、城市化推进,使得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记忆正在悄然消失。
散文,作为最贴近生活的文体,天然地承担着一种“记忆守护者”的角色。它能够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细节,记录那些正在消失的生活图景,传承那些值得铭记的文化片段。
在我的创作中,我常常试图通过散文来记录一个时代的侧影。比如我写过一篇《别梦依依大枫树》的散文,写的是我童年生活过的那个山村,写那里的大枫树、龙眼井、春天的白鹭和后山顶圆圆的打谷场。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逐渐消失。但通过文字,它们得以被保存下来,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这样的写作,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守护。散文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畅销,而在于它是否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声音,是否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
三、散文之“守”:在浮躁时代中坚守真诚
在这个信息爆炸、流量至上的时代,写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追求流量,开始追求“爆款”、“金句”、“段子化”的写作方式。散文也一度被“碎片化”、“短视频化”的趋势所裹挟。
但我始终认为,散文的本质是“慢”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心灵的静默,需要与世界的深度对话。它不是快餐式的娱乐,而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选择坚守一种“慢写作”的理念。我坚持每一篇散文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坚持用朴素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情感。我不会为了流量而刻意制造冲突,也不会为了迎合大众而放弃自己的风格。
这种坚守,或许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巨大的回响,但它让我在写作中保持了内心的清明与尊严。正如一位前辈作家所说:“写作不是为了赢得掌声,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四、散文之“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路
当然,坚守并不意味着固守。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散文也必须面对“突围”的命题。我们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探索新的写作路径。
我始终认为,散文的突围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内容上的深度拓展。它可以与科技对话,可以与城市对话,可以与自然对话,也可以与未来对话。
新时代带来了新的社会现象、新的思想潮流,也孕育着新的创作题材与表达方式。我们要敢于打破固有模式,勇于尝试跨界融合,让文学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入创作之中,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概念拓展文学的边界,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文学不应固步自封,而应在坚守中不断突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的表达。
五、我的散文之路:从记录到思考,从个体到世界
回顾我的散文创作之路,从最初的个人日记式的记录,到后来对社会、文化的观察与思考,再到如今尝试与时代对话的探索,我始终相信:散文是一种不断成长的文体,它不仅是写作的工具,更是思考的方式。
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对生活的重新发现;每一次记录,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深度对话。正是通过散文,我学会了如何倾听世界的声音,如何表达内心的波澜,如何在喧嚣中保持清醒。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依然选择用散文去记录、去思考、去对话。因为我知道,文字的力量,不仅在于它能改变世界,而在于它能温暖人心。
六、结语:以笔绘山河,让散文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各位朋友,今天的大会主题是“以笔绘山河,诗韵续千年”,它让我想到,散文就像是一支画笔,描绘着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记录着我们走过的岁月,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散文不应被边缘化,而应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让我们用真诚之心写作,用敬畏之心记录,用开放之心探索,让散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我们每个作家敢于担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愿我们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初心,在创作的征途中不断突围,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刘和旻,河南省新县人,1971年生,英语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现供职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