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龙华镇有这样一位扎根基层三十年的党政干部,他以赤子之心扎根群众,以不懈奋斗推动发展,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基层干部的楷模与群众心中的贴心人。他就是龙华镇宣传统战委员——张思炜。
躬身入局,做扎根乡土的“常青树”
三十多年前,大学毕业的张思炜带着青涩的脸庞分配到基层时,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基层事务,思想上有过波动,但没有丝毫退缩。他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一头扎进田间地头、村舍院落。为了尽快熟悉辖区情况,他坚持“户户走到”,随身携带笔记本,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人口、收入、困难等信息,短短几个月,就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成为群众口中的“活地图”。
在日常工作中,他始终秉持“基层工作无小事”的理念。无论是协调邻里纠纷、解决群众的住房难题,还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他都亲力亲为。上蒙村院里组为了治理撂荒稻田,需要开挖一条水沟,但因原水沟多年未用,开挖难度大,他于是带人顶着烈日,披荆斩棘实地踏看,为农户在一处沙坝地开挖出一块耕地给农户,置换出农户的水田来建水沟。正是这样一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让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开拓创新,当推动发展的“排头兵”
基层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但张思炜从不畏惧,始终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破解发展瓶颈。他在新文驻片时,发现龙华水质优良,山塘水塘多,他带领村书记萧小扬到赤土横寨和坪市学习考察,决定发展渔业,并建立鱼丝加工厂,建好鱼丝加工厂后,又推出油炸鱼丝并包装出售,从而提升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经过多年努力,辖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格局,村民的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乡村建设上,尤其是调入龙华镇工作期间,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国道357拓宽项目是南康区龙华镇示范镇建设的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是关乎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有几户村民因为在拆迁过程中发生了矛盾,迟迟不愿签订协议。张思炜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与村民促膝长谈。他细心了解前因后果,同时耐心地为村民解读每一项补偿条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案例,让村民明白政策的公平与合理。面对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他从不厌烦,总是详细记录下来,能当场解答的立即解答,不能当场解决的,就向上级部门反映,寻求解决方案。
朱生福,崇德社区4组人,在拆除房屋过程中,不慎弄坏了何发龙的房屋,要求赔偿100多万元,发生了征拆纠纷。张思炜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到何发龙一家正门对着镇政府的大门,房屋比门前路低一大截,同时,他的儿子不听话不去务工,整天待在家中,何发龙本人对自家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提到拆迁就情绪激动。张思炜多次上门,陪何发龙聊天,听他讲述土地上的过往回忆,逐渐拉近与何发龙的距离。在取得何发龙的信任后,张思炜帮助他如何走申请补偿程序,同时又为他规划了拆迁后的生活,比如选好新的安置地,利用补偿款重新盖好新房,介绍他儿子务工等。经过多次耐心沟通,何发龙终于转变了态度,带头签订了拆迁协议。
去年,何发龙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儿子也更听话了,出去了务工,他说:“非常感谢张委员当年给我们做了这么细的思想工作,他就是我们的贴心人”在张思炜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为项目的按时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曾经破旧的村庄焕然一新,整洁的道路、明亮的路灯、美丽的庭院,处处彰显着乡村振兴的新风貌。
心系群众,成百姓信赖的“贴心人”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是张思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时刻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在新文村结对贫困户刘经法只抱养了一个女儿,住在老村委会,家里的东西堆积得无处下脚,每次去他家都要帮他里里外外捡拾一下,有时送的被子,他也不会收拾,随手一放,要用时被杂物遮住,都找不到,他于是带领村保洁员,帮他的东西全部搬出来,重新捡拾一次,家里变整洁了,贫困户慢慢也养成了好习惯,东西放得有序,家里也更整洁了,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逢人便说:“张思炜就是我的亲人。”
三十载春秋,张思炜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一方热土;一万多个日夜,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实干书写担当,用时光书写了一份奉献的答卷。(文 冯勇)
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