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上,每一份守护都在书写文明新篇
编者按:
提及泰山,我们总先想起“会当凌绝顶”的雄奇,念及“五岳独尊”的文脉厚重。这座承载着华夏精神的世界双遗产,近年偶因“垃圾问题”引发讨论,却鲜少有人俯身看见:争议背后,是环卫工人悬崖悬空的坚守、机器狗穿梭石阶的智慧,更是千万游客从“乱扔”到“守护”的文明转变。
本文没有停留在“批判问题”的表层,而是深入泰山治理的肌理——以真实的环卫故事诠释“责任重量”,以科技赋能的实践展现“治理巧思”,以文明培育的细节传递“共生理念”。它让我们看见:泰山的干净,从不是天然使然,而是管理者、守护者与每一位游客用行动“拼”出来的;泰山的价值,也从不只在海拔与风景,更在这份“众人护山”的文明温度里。
愿这篇文字,能让你重新认识泰山——认识它的石上坚韧,更认识守护它的人间暖意;也愿每一位曾登或未登泰山的人,都能读懂:守护一座山,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坐标;多一份文明行动,就是为这份厚重文脉添一笔鲜亮底色。
泰山之上,每一份守护都在书写文明新篇
张庆明
“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作为承载5000年华夏文脉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不仅是“一览众山小”的自然奇观,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近年偶有“垃圾多”的争议,但真相并非“山已脏乱”——而是环卫工人的坚守、科技力量的赋能、千万游客的文明行动,正共同织就一张“护山网”,让泰山的石更青、云更洁、魂更韧。
一、肩挑日月的坚守:环卫工构筑的“生命防线”
泰山的清洁,始于一群“与星辰为伴、与石阶为友”的守护者。2024年,泰山购票进山量达806.3万人次(日均2.2万人),每年超3000吨垃圾散落山间,多为食品包装、空瓶等。590名环卫工人24小时轮班,用汗水筑起第一道防线:
日常坚守的细节:凌晨4点,58岁的环卫工人老张(化名)已背着30斤清洁袋出发,手套掌心磨破、护膝换了又换,每天仍要在湿滑石阶往返4趟,挑运20袋(约300斤)垃圾下山,累计路程相当于扛着成年猪爬10.5公里盘山路。“扫干净了,游客看着也舒服”,他的话里满是朴实的责任。
悬崖上的“生死捡拾”:部分游客将垃圾抛入深谷,2024年国庆假期,20名突击队员系着1.5厘米粗的安全绳,从100米高崖悬空作业。队员小李小腿被岩石划破仍不放弃,“垃圾在崖上十年不烂,多捡一个,山就少一分伤”;曾有保洁员为捡岩缝里的饮料瓶,悬空40分钟,下来时安全绳已被磨得发亮——他们的安全绳,一头系着生命,一头系着对泰山的敬畏。
二、科技赋能的智慧:让环保兼具“效率”与“温度”
面对“人多、山陡、垃圾散”的难题,泰山管理者以“科技+人文”破局,让治理更高效、更有吸引力:
机器狗的“护山任务”:3只工业级四足机器狗成“网红护山员”,功能各有侧重:
B2型“负重卫士”:载重120公斤(相当于3个工人单次挑运量),湿滑台阶上防滑性强,红门到玉皇顶仅需2小时(比人工快3倍),2024年6月上岗至今,每月减少环卫工挑运里程超1200公里(约23次泰山全程)。
Go2型“文明使者”:会摇机械臂“拜年”、用语音说“请把垃圾交给我”,还向孩子递垃圾分类手册。国庆期间日均互动500人次,不少孩子追着它“交垃圾”,环保意识在互动中萌芽。
“东岳计划”的生态闭环:景区在红门、中天门等10个点位发放可降解垃圾袋,游客装满垃圾后扫码兑换文创:8个塑料瓶换“泰山日出”金属胸针,15个空罐换泰山石敢当书签。截至2024年底,已发放垃圾袋6.2万个,回收垃圾3.1万份,兑换率超85%。河南游客王女士说:“孩子特意捡别人的空瓶,说‘要帮机器狗干活’,比说教管用多了。”
三、文明共生的培育:让护山成为“文脉传承”的一环
泰山的垃圾治理,本质是“文明的传承”——让守护大山成为每一位登者的自觉,而非单纯的“清理任务”:
“生态登山课”的启蒙:11万中小学生参与课程,济南某小学的孩子带着分类袋上山,既听“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事,又跟着环卫工人学垃圾分类。10岁的小宇说:“古代人保护碑刻,现在我们保护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
- 细节里的文明引导:景区用“温柔提醒”替代生硬标语:8台湿厕纸取纸机单日服务1.5万人次,减少干厕纸乱扔;南天门“垃圾回收驿站”提供免费洗手液,丢垃圾时可清洁双手;宣传牌换成“莫让垃圾遮望眼,只留云海满山间”的诗意句子,让文明提醒更易接受。
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Go2机器狗身上的标语“我能爬过最陡的台阶,却爬不过你心中的文明陡坡”,戳中了很多人。如今,常有老人主动把垃圾袋塞进环卫工挑筐,情侣记录机器狗清运画面,孩子把文创胸针别在胸前说“这是泰山的奖励”——文明,正从“少数人守护”变成“多数人践行”。
结语:同心守护,让泰山成为“文明高地”
如今再登泰山,动人的不只是云海日出,还有凌晨山间的橙色环卫服、石阶上机器狗的稳健步伐、游客手中攥紧的垃圾袋、孩子脸上“环保小卫士”的贴纸。这座曾见证孔子沉思、杜甫吟诵的大山,如今正见证一场“文明接力”——管理者用智慧规划,守护者用汗水坚守,游客用行动参与。
当806万登者都把“带走垃圾”当成登山“必修课”,当“护山”与“赏山”同样成为泰山体验的核心,这座千年名山,必将不仅“高”在海拔,更“高”在文明。这便是泰山“垃圾争议”背后的真相:不是山脏了,而是我们正一起,让它变得更干净、更有温度,成为真正的精神高地。
咏泰山护文明
五岳独尊载古今,偶闻秽语扰清音。
肩挑晓露扫阶净,绳系危崖拾秽深。
铁犬负囊效率倍,游人拾袋意诚沉。
同心共护雄峰洁,文脉长流万代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