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征路:
以渤海老区之魂,铸庆云发展新篇
文/石金超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铁军精神,响应山东省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兵出渤海湾 重走西征路”活动筹备工作座谈会精神,我们谨以“鲁疆同心,爱在山东”为指引,以步履丈量精神,用传承引领未来。这次活动意义重大!活动主题,是把庆云及渤海老区的文化和产业和带出去,把沿途各地的文化和产业带回来,形成红色产业旅游线路。
1947年2月25日,渤海军区教导旅在山东阳信县商店镇老观王村诞生,8337名渤海儿女肩负使命、西行万里,历经战火洗礼解放16座城市、歼敌2.78万人,最终扎根新疆屯垦戍边,书写了从东海之滨到天山之巅的战争传奇。这支部队由8500名翻身鲁北农民子弟组成,是唯一 一支从祖国最东头打到最西头的铁军,集体转业后更成为边境线上“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力量,为解放战争胜利与新疆建设立下不朽功勋。此次活动以“精神力量—传承—未来”为主线,旨在以步履丈量精神、用传承引领未来,串联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
当历史的烽烟在渤海之滨渐次消散,一条承载着红色记忆与发展使命的西征之路,正以全新的姿态连接起渤海老区与西北大地。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产业之旅,既是对革命先辈精神的致敬,更是庆云与渤海老区携手走向开放融合的时代宣言——我们带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出发,携着“敢为人先、协同共赢”的发展愿景归来,在西征的征程中书写区域协同发展的壮美诗篇。
一、溯源:渤海老区的精神密码与庆云基因
渤海老区,这片浸染着热血与荣光的土地,曾是华北抗战的核心堡垒。从旧县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壮举到阳信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的铁血西征,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里55308名烈士的英名镌刻,到屯垦戍边的家国大义,老区人民用生命铸就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庆云,作为渤海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359旅出征地、红色之城,更传承着“万名货郎闯关东”“万名油商遍中国”的开拓基因 。这种精神与基因的交融,让庆云在新时代的西征路上,既带着老区的厚重底蕴,又焕发着创新活力。
二、出征:让渤海文化与庆云产业走向西北
1. 红色文化的破圈之旅
策划红色研学路线;结合教导旅屯垦戍边故事,开发文创纪念品;联动沿线民俗文化,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随机了解各地为西征做出特殊贡献的地方的特色产业,既让历史可触摸,也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
渤海老区的红色资源正以全新形式焕发新生: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声光电展陈技术,让“老渤海精神”穿越时空;鲁北抗日英雄第一村的红色底蕴,诉说着冀鲁边区早期革命的艰辛。庆云的“少年玄奘”IP,将佛教文化与红色精神巧妙融合,动画片《西游前传·少年玄奘》即将登陆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国家 。在西征途中,我们将驶入武安市、西安市、库尔勒,与当地的革命旧址形成“红色矩阵”;庆云金山寺的禅茶文化体验,无棣海瓷艺术,将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碰撞出文化共鸣,我们重点沿途隆重推出海瓷文物级作品。
2. 产业协作的创新实践
庆云的“绿色名片”正沿着西征路延伸:大健康农业的实施,即興華聖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珍稀活性真菌的高科技产品,在农牧业的应用,庆云酒文化的古法酿造工艺,与陕北黄土高原的杂粮作物结合,开发独具特色的“西征杂粮酒”。庆云常家镇的“久九粮五黑营养早餐”等,更令人瞩目的是,庆云与滨州联合打造的“黄河三角洲农产品”品牌,富硒小麦与阳信肉牛的“种养结合”模式,将沾化冬枣的甜蜜、博兴对虾的鲜美与庆云有机果蔬的健康理念打包输出,为在西安、兰州的农产品博览会上掀起抢购热潮而努力 。
三、归来:让西北智慧赋能庆云发展
1. 文化互鉴的双向奔赴
让西征沿线的文化瑰宝在庆云落地开花:甘肃的陇剧皮影艺术进驻庆云非遗工坊,与吴钟八极拳、醉八意、劈挂拳、庆云木雕、崔口烧鸡,形成“南北非遗对话”;宁夏的葡萄酒庄文化与庆云的海岛金山寺禅修文化结合,推出“禅意酒旅”精品线路。更具突破性的是,庆云引入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技术,对海岛金山寺壁画进行三维重建,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让千年佛国胜景以科技形式“复活”。
2. 产业升级的精准对接
西北大地的资源禀赋正成为庆云发展的新动能:为庆云中药材交易市场引入甘肃道地药材,建立“南北药材互通”平台。庆云工业园区与霍尔果斯数字文化产业园达成合作,借助中哈边境合作中心的区位优势,将庆云制造的体育器材、户外装备、智能家居产品推向中亚市场。更具前瞻性的是,期待庆云与河西走廊五市签署低空旅游联动协议,开通“渤海老区—河西走廊”低空航线,让游客从空中俯瞰西征沿线的壮美风光。
四、共生: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
这场西征之旅的终极价值,在于构建起“资源共享、产业共兴、文化共荣”的发展共同体。在文旅领域,庆云与滨州、西安、新疆联合设计“红色西征+黄河风情”线路,在农业领域,庆云与宁夏链接共建的“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5G物联网技术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