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诗与东亚文学交流 —— 以五首献给朴宰雨教授的
诗歌为中心
一、引言
献诗(獻詩)作为一种古典文学形式,不仅仅是对特定人物的个人性致敬,更是文人交往与学术交流的文学载体。在东亚的文学史上,献诗往往承载着尊敬、友谊与学术共同体意识。进入当代,献诗这一传统形式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跨国文化交流的语言。
本文将聚焦中国及香港诗人、学者献给韩国汉学家朴宰雨教授的五首诗——阎安的《在大海边上迎接大海日出的人--致朴宰雨教授》、陈岩的《追人记之朴宰雨先生》、何佳霖(度姆洛妃)的《那是大写的“朴宰雨”》、黄维樑的《致朴宰雨教授》以及傅济生的《咏朴宰雨教授》,通过对这五首作品的文本分析,探讨献诗的文学结构、象征意涵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中韩文学交流价值。
二、献诗的传统及其当代转化
在中国唐宋时期,题咏诗常用于描写人物、山水与交游,既是赞美,也是文人社会交往的纽带。在朝鲜王朝,士大夫之间的酬答诗、交游诗亦承载了学术与友情的记录功能。因此,献诗不仅是文学的赞颂,更是学术与文化交往的文本印记。
进入当代,这一古典文学形式获得了新的转化。它跨越国界,成为学者与诗人之间国际性文化交流的见证。朴宰雨教授作为鲁迅研究及东亚文学对话的重要推动者,受到中国学界与诗坛的尊敬,而献给他的诗篇正是这种学术交往与文化共鸣的集中体现。
三、五首献诗的文本分析
(一)阎安《在大海边上迎接大海日出的人》
原文
在大海边上迎接大海日出的人
朴先生 你来到中国辽阔的大地深处
来到了高山上 来到了秦岭深处
如今您仍然在迎接旭日东升
我感觉到了荡漾在您的心上的
太平洋的蔚蓝的气息
沉默而儒雅的心境
像晶莹的露珠
在中国大地万物的芒尖上
深深地弥漫着
译文
在大海之滨迎接第一缕曙光的人,
朴先生,您走进了辽阔的中国大地深处,
登临高山,深入秦岭。
如今您依旧迎候着旭日东升。
我分明感受到——
那荡漾于您心中的,
来自太平洋的湛蓝气息。
沉静而儒雅,
如同晶莹的露珠,
弥漫于大地万物的尖端。
此诗以“太平洋的气息”与“晶莹的露珠”构成张力:前者象征博大胸怀与世界视野,后者象征学者谦和纯净的精神品格。
(二)陈岩《追人记之朴宰雨先生》
原文节选
你会掏出心中的鲁迅
给我你的中国
……
你一定会用韩国的杯子
盛下中国的水
译文
您会掏出心中的鲁迅,
把您的中国交付给我。
……
您必定会用韩国的杯子,
盛下中国的水。
陈岩以“鲁迅”与“史记”等文化符号构筑中韩文学的对话图景。最后“韩国的杯子盛下中国的水”成为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象征性隐喻。
(三)何佳霖(度姆洛妃)《那是大写的“朴宰雨”》
原文节选
你說,我在哈佛大學插上了魯迅的旗幟
你還說,中國人民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
……
那是大写的“朴宰雨”!
译文
您说过:“我在哈佛大学插上了鲁迅的旗帜。”
您又说过:“中国人民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
……
那是大写的“朴宰雨”!
此诗将朴教授塑造为“精神巨人”。通过“哈佛插上鲁迅旗帜”的场景,强调他在国际舞台上推广中国文学的角色。
(四)黄维樑《致朴宰雨教授》
原文
宰雨先生今孟尝,善筹研讨待宾忙;
黉宫傥论海山旅,欢宴酒浓烤肉香。
译文
宰雨先生如今日之孟尝,
善于筹划研究,接待宾朋繁忙。
学宫之内,海山游历尽可论,
欢宴之间,酒香肉香洋溢堂。
此诗简练四句,以古典格律形式凝练地表达了对学者人格与交游之美的敬意。
(五)傅济生《咏朴宰雨教授》
原文节选
墨染青衿立杏坛,云襟鹤氅驭文澜。
春霖润物无声处,星斗垂芒照玉笺。
译文
墨色青衿伫立杏坛,云裳鹤氅驾驭文澜。
春霖无声滋润万物,星斗垂芒映照玉笺。
傅济生将朴教授形象化为儒雅的典型学者,其影响力“润物无声”,寓意其学术精神的长远感化。
四、综合讨论
这五首献诗在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
阎安与陈岩以自然与历史意象突显朴教授的文化探索者身份;
何佳霖以现代感与国际视野,将其塑造为“精神象征”;
黄维樑与傅济生则以内蕴深厚的古典格律,将其人格与学术精神置于东亚文脉的传统中。
共同之处在于:所有献诗均强调朴教授作为中韩文学交流的桥梁的地位,使献诗超越个人颂扬,而成为跨国学术共同体的文学见证。
五、结论
中国与香港诗人献给朴宰雨教授的五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的尊敬与学术致敬,更是中韩文学交流与东亚人文学共同体的象征。其文学价值在于:
将古典献诗传统转化为现代跨国交流的形式;
通过多样意象(自然、历史、国际舞台、古典修辞)呈现朴教授的学术风貌;
见证了文学如何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承载跨国学术与人文精神的传播。
因此,献诗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化互鉴与人文共鸣的文献。未来研究可在比较文学的框架下,将此类献诗置于中日韩文学互动的整体脉络中加以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