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宏智
户县街上, 有一种大肉辣子圪瘩的风味小吃很受人们欢迎。
圪瘩, 是由“形如偃月, 天下通食”的扁食演变而来的。
大肉辣子圪瘩是用猪肉、白面包的菜圪瘩、油泼辣子等调料配制的一种汤菜, 一般与烧饼配吃。
其吃法是, 先将烧饼掰成碎块, 放到特制的大瓷碗中, 舀肥瘦各半的大肉四块, 圪瘩四枚, 用烧沸的辣子调料汤浇滤三次, 加入浮油、稍子菜、味糖, 即可食用。
它的特点是:肉块酥松, 馅心清素, 红油飘浮, 色彩艳丽, 集肉香、面香、辣香和醋香于一体, 是户县独有的一种名食。
据考证, 辣子圪瘩的历史并不十分久远, 它是民国14年(1925)由鄠县西街书院巷的姬老二(姬长春)首家推出的。
姬老二人称“扁食长娃子”。后来由他的徒弟来娃、百琪、杨森挑担经营, 才使这独门生意得以传承。
1956年鄠县实行公私合营以后, 由鄠县西街食堂,正式以“大肉辣子圪瘩”命名,铸牌上市供应, 流传至今。鄠县西街食堂为国营食堂,从业职工有26人。主任为郭积余先生。
户县文化馆原馆长马宏智先生(中)
马宏智 ,1929年8月生,2010年9月9日病逝,享年82岁。西安市鄠邑区玉蝉街道陂头村人。曾任陕西户县文化馆馆长。曾任户县文化馆馆长、户县工艺美术公司经理。从事民俗文化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40余年。曾编著《年节趣话》《户县风物揽胜》《上林苑风情》《户县氏族寻根》等10本书。与他人合编《户县文物志》《户县民间文学集成》《户县乡土教材》(一套五册)。先后多次获省市民间文学编选奖、搜集整理奖和优秀作品奖。历年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50余篇。有4篇论文参加了省以上学术交流会。曾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会员。事迹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东方之子》等大型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