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沂蒙精神在乡村文化振兴及经济繁荣中的核心作用,重点融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核。通过剖析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系统阐述沂蒙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关联,从“精神铸魂文化建设、文化赋能产业升级、产业反哺精神传承”三维视角,探究弘扬沂蒙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聚焦“沂蒙红嫂”精神传承与“沂蒙红嫂志愿服务团”实践价值,结合沂蒙红色文化“五进”等创新形式,为革命老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沂蒙精神;党群同心;沂蒙红嫂;乡村文化振兴;产业融合;革命老区发展
一、引言
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核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出的精神瑰宝,既包含时代发展中“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经典内涵,更彰显党与人民群众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的鱼水深情。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革命老区的发展正面临文化传承断层、产业活力不足等挑战。通过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其引领乡村文化铸魂、驱动产业创新,发扬传承好诸如“沂蒙红嫂”等精神符号,对破解老区发展难题、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延展
2.1 沂蒙精神的内涵溯源与核心要义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曾涌现出无数“沂蒙红嫂”式英雄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用乳汁救伤员、以纺车助军需,用行动诠释“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深层逻辑。这一精神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党群同心”是根本立场,红色基因体现了党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底色;“军民情深”是情感纽带,红色血脉彰显军民一体、生死相依的家国情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实践品格,以老区人民的耿直血性,展现沂蒙人民在困境中与党组织和军队保持血肉相连、敢闯敢试、自强不息的韧性;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是价值追求,延续着“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大爱情怀,而“沂蒙红嫂”精神正是这一内涵最生动、最具象的体现。
2.2 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延展意义 在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价值实现了从“革命精神”到“发展动能”的延展。“党群同心”转化为乡村治理中“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凝聚发展的共识;“军民情深”延伸为对部队的支持与对军属们的关爱,新“沂蒙红嫂”精神则成为培育文明乡风、推动志愿服务的精神标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情感温度,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三、沂蒙精神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互促逻辑
3.1 沂蒙精神是乡村文化的“根”与“魂”
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独特的精神内核,沂蒙精神作为老区红色文化的核心,早已深深融入乡村的历史记忆与沂蒙人民的价值观念中,与乡村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相契合,像“沂蒙红嫂”的奉献故事,更是为乡村德育提供了鲜活素材,既强化乡村文化的红色基因,又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凝聚力与认同感,避免乡村文化陷入“千村一面”的困境。
3.2 乡村文化振兴为沂蒙精神传承提供“载体”与“场景”
遍及沂蒙大地上的红色遗迹、民俗活动是传承沂蒙精神的天然载体。通过成立“沂蒙红嫂志愿服务团”,组织志愿者参与乡村服务、红色宣讲;开展沂蒙红色文化“五进”(进村居、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活动,通过唱红歌、演绎红色小剧小品、讲述鲜活的人物故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沂蒙精神从史料走向生活,从精神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文化实践,实现精神传承与文化振兴的双向赋能。
四、以沂蒙精神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4.1 激活红色资源,打造“沂蒙红”文化品牌
梳理出乡村红色资源,修复革命旧址、完善“沂蒙红嫂”纪念馆,将红色故事与实物展览相结合,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空间;挖掘抗战参战老兵、沂蒙革命原型和“沂蒙红嫂”等典型人物事迹,编写通俗读本、创作短视频脚本,用年轻化语言讲好红色故事;依托“沂蒙红嫂志愿服务团”等社团群体,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员”培训,让村民成为精神传承的主体,增强乡村文化的归属感与传播力。
4.2 融入乡村治理,培育“红韵”文明乡风
将沂蒙精神与村规民约深度融合,把“党群同心、互助奉献”等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以“沂蒙革命功臣”等先模人物为榜样,开展“最美志愿者”“文明家庭”评选,树立践行精神的典型;定期组织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扶老助幼、矛盾调解等工作,让无私奉献精神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实际效能,营造“人人讲文明、户户传红韵”的乡风氛围。
4.3 创新传承形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结合群众文化需求,编排红色小剧小品、创作红色广场舞和红歌童谣等,将沂蒙精神融入民俗活动;利用农闲时节举办“红歌会”“红色故事大赛”,吸引村民广泛参与;借助短视频平台,发起“我身边的沂蒙红人”话题挑战,鼓励村民拍摄日常中的奉献故事、创业案例,让红色文化突破时空限制,成为乡村文化的“流量密码”。
五、沂蒙精神驱动乡村经济繁荣的路径探索
5.1 以“红色”为核,发展乡村文旅产业
依托沂蒙红色基地建设和革命功臣、“沂蒙红嫂”IP,打造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线路。改造闲置民居建设“红嫂民宿”,还原革命时期生活场景;开发“红色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纺线、推独轮车、制作拥军鞋垫等活动,沉浸式感受“军民情深”;设计“沂蒙红”文创产品,如印有红嫂故事的手账本、融入红色元素的非遗手工艺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发展,让红色文化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5.2 以“红文”赋能,推动特色农业品牌化
将沂蒙老区的“艰苦创业”融入农业发展,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农产品品牌。例如,沂蒙山区的果蔬、粮油深加工产业,以“红嫂”牌“拥军粮”为品牌标签,讲述产品背后的精神故事;通过有机认证、地理标志登记,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特卖,借助电商平台与旅游渠道,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达销售,让农产品从“卖重量”向“卖品牌、卖文化”转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5.3 以“融合”破局,构建产业协同生态
推动“红色文化+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形成闭环发展模式。例如,乡村发展生态农业,种植的有机蔬菜既供游客采摘体验,又作为“红嫂餐厅”的食材;加工环节开发“沂蒙红嫂”主题食品,如拥军煎饼、红嫂糕点,在旅游商店与线上平台销售;同时,将非遗技艺(如柳编、泥塑、布鞋等)与红色文化结合,建设非遗工坊,让游客参与制作,形成“农事体验+文化研学+产品消费”的产业生态,提升乡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与综合效益。
六、让沂蒙精神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保障机制
6.1 强化政策引导,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各级政府出台专项政策,将弘扬沂蒙精神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在红色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设立“沂蒙精神赋能乡村振兴”专项基金,整合财政资金、社会捐赠,为红色文化建设、产业项目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保障“精神-文化-产业”转化路径落地。
6.2 深化校地企合作,汇聚资源发展合力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沂蒙精神学术研究与产业规划,为乡村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引入文旅企业、农业龙头高新企业,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渠道上的优势,合作开发红色旅游项目、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受益”的协同发展模式。 6.3 擦亮革命功臣和“沂蒙红嫂”IP,扩大品牌影响
整合各县区“沂蒙红嫂”相关资源,统一品牌形象与宣传口径,避免同质化竞争;利用社交媒体、文旅推介会等平台,邀请网络达人、文化名人打卡体验,宣传沂蒙革命功臣、“沂蒙红嫂”文化与乡村特色产品;推动“沂蒙红”故事进校园、进村居,提升IP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更多资源流入乡村,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七、案例分析——沂蒙山区马牧池村的“红色振兴”实践
马牧池村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拥有“沂蒙红嫂”纪念馆、革命影视基地等红色遗迹,但曾因产业单一、年轻人外流,前些年几乎成为“空心村”。近几年该村以沂蒙精神为引领,走出了一条“文化铸魂、产业富民”的振兴之路。
文化振兴方面,该村不断修复完善“沂蒙红嫂”故居,对外开放,展现红色记忆。把沂蒙六姐妹的故事,通过红色故事宣讲、小品小剧演绎、“红歌会”、沉浸式剧场“跟着团长打县城”等展现形式,让马牧池周边村居跟着一起受益,乡风文明焕然一新。
经济发展方面,该村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红嫂故里”旅游线路,改造若干户闲置民居为红色民宿,推出“重走支前路”“红嫂烙煎饼体验”等项目;注册“沂蒙军嫂”“沂蒙军供”等农产品商标,发展蔬菜有机彩色煎饼,柿子、板栗、花生等农产品深加工,通过旅游门店与电商平台销售,年销售额可观,产品远销多地。
如今,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较五年前增长近近3倍,闲置房屋利用率达80%,吸引百余名年轻人返乡创业,从“空心村”蜕变为“网红村”,成为沂蒙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八、结论与展望
沂蒙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的精神丰碑,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通过“精神铸魂”引领文化振兴,以“沂蒙红嫂”等精神符号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以“文化赋能”驱动产业发展,构建“红色文旅+特色农业+非遗活化”的产业体系;最终形成“精神-文化-经济”互促共进的乡村发展模式,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沂蒙精神的时代转化,持续创新“沂蒙红嫂”等IP的运营模式,完善校地企协同机制,让沂蒙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断焕发新活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注入更多“红色动能”,也为全国其他革命老区利用特色精神文化资源推动乡村发展提供“沂蒙方案”。
2025年8月27日
作者: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临沂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