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我们再次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总有一些身影,因信仰的坚定与母爱的深沉,在历史长河中愈发清晰——陈若克烈士,便是其中最令人动容的一位。
她从上海纱厂的童工起步,在机器轰鸣与皮鞭压迫中觉醒,以“陈若克”之名立誓“克服万难”,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将青春热血融入工人运动的星火;她奔赴沂蒙抗日根据地,用方言宣讲、歌谣传唱播撒抗日火种,把简陋的土坯房当成家,在烽火中憧憬着抗战胜利后的平凡幸福;最令人心碎亦最令人敬佩的是,1941年寒冬,这位年仅22岁的母亲,抱着刚出生20天的孩子,在酷刑与威逼面前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最终母子双双赴死,用生命在沂蒙大地刻下血色丰碑。
本文作者强军同志以细腻笔触串联起陈若克的人生轨迹,从沪上车间的觉醒到沂蒙山区的奉献,从绝境牢房的坚守到刑场之上的呐喊,字里行间满含对烈士的追思与敬意。如今,沂蒙山上的海棠花年年殷红,那是烈士精神的延续;黄浦江畔的繁华与沂蒙乡村的兴旺,正是她当年为之牺牲的理想图景。
铭记陈若克,不仅是铭记一位烈士的英勇,更是铭记那一代人用生命诠释的信仰力量——这种力量,穿越八十载光阴,依旧能在和平年代里,激励我们为家国担当、为理想奋进。(528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16】
【散文】血色海棠映沂蒙:
陈若克与她的生命绝唱
——怀念女英雄陈若克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1941年11月的沂蒙山区,寒雪已落满崎岖的山路,把枯黄的野草、裸露的岩石都裹上了一层惨白。蒙阴县的一座土坯牢房里,陈若克抱着刚出生仅20天的孩子,蜷缩在冰冷的稻草堆上。寒风从破损的窗棂灌进来,她用单薄的囚衣紧紧裹住孩子,指尖冻得发紫,却依旧轻轻拍着婴儿的后背,哼着不成调的摇篮曲——那是她在上海做工时,听隔壁阿婆唱过的童谣,此刻成了母子俩在绝境中唯一的温暖慰藉。
没有人知道,这位年仅22岁的母亲,曾是上海工人运动中敢冲敢闯的“小老虎”,是沂蒙抗日根据地宣传战线的“女战士”。更没有人想到,几天后,她会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踩着未化的积雪,走向敌人的刑场,用生命谱写一曲震撼人心的家国绝唱。八十余载过去,沂蒙山上的海棠花年年绽放,那殷红的花色,仿佛还在诉说着这位年轻母亲与她的孩子,在那个寒冬里留下的永恒故事。
一、沪上星火:从童工到革命者的觉醒之路
1919年的上海,黄浦江畔的工厂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声日夜不绝。陈若克就出生在这座城市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原名陈玉兰的她,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弄堂里捡拾煤渣,在纱厂门口等待做零工的机会。11岁那年,为了给卧病在床的父亲筹钱治病,她不得不辍学进入纱厂,成为一名童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劳作,纤细的手指被机器磨得满是伤痕,监工的皮鞭时常落在身上,可她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底层工人的孩子,似乎只有这样的命运。
但陈若克的心里,却藏着一束不肯熄灭的光。在纱厂做工时,她认识了几位从事地下工作的进步工人,他们偷偷给她讲革命道理,把《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塞到她手里。夜晚,当同屋的工友都已熟睡,陈若克就借着窗外微弱的路灯,一字一句地读着那些滚烫的文字。“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奋斗”,这些话像火种一样,在她心里渐渐燎原。她开始明白,自己遭受的苦难,不是个人的命苦,而是整个旧中国底层民众的共同困境;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跟着共产党,推翻压迫人民的黑暗势力。
16岁那年,上海爆发大规模工人罢工运动,陈若克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她跟着工友们走上街头,举着“改善待遇”“反对剥削”的标语,大声控诉资本家的罪行。面对军警的镇压,她毫不畏惧,甚至冲在最前面,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喊出罢工口号。工友们都叫她“小老虎”,说她年纪小,胆子却比谁都大。也就是在这场运动中,她把名字改成了“陈若克”——“若”是“倘若”,“克”是“克服”,她希望自己能克服一切困难,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36年,经过组织的考验,17岁的陈若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她在党旗前庄严宣誓,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生命不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此后,她以“陈雪明”为化名,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负责传递秘密文件、组织工人运动。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她常常乔装成学生、小贩,在上海的街头巷尾穿梭。有好几次,她差点被特务抓住,可每次都凭着机智勇敢化险为夷。同志们劝她小心些,她却笑着说:“为了革命,怕危险可不行。”
二、沂蒙烽火:把家安在抗日根据地的女战士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全面侵华,上海很快沦陷。陈若克按照党组织的安排,离开家乡,辗转前往抗日根据地。1938年,她抵达山东沂蒙山区,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一名宣传干事。在这里,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天地——没有上海的灯红酒绿,却有乡亲们的热情淳朴;没有工厂的机器轰鸣,却有战士们的激昂歌声。她爱上了这片土地,也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朱瑞。
在沂蒙根据地,陈若克的工作依旧繁忙。她深入乡村,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方言宣讲抗日道理;她编写通俗易懂的歌谣,教孩子们传唱,让抗日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她还组织妇女救国会,发动农村妇女纺线织布、缝制军衣,为前线战士筹集物资。乡亲们都喜欢这个说话亲切、做事麻利的上海姑娘,都叫她“陈干事”。每当看到乡亲们把自家舍不得吃的粮食、连夜缝制的棉衣送到根据地,陈若克就格外感动,她常说:“有这么好的乡亲,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仗。”
1940年,陈若克与朱瑞结婚。婚后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馨。他们没有像样的婚房,只有一间简陋的土坯房;没有贵重的嫁妆,只有两床洗得发白的棉被。可每当夜晚,夫妻俩一起讨论工作、憧憬未来时,陈若克就觉得无比幸福。她曾在日记里写道:“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我要带着孩子,再回到上海,看看家乡的变化;我还要带朱瑞去看看黄浦江,告诉他,这是我出生的地方。”
1941年夏天,陈若克怀孕了。得知这个消息,她既开心又有些担忧——当时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日军对沂蒙根据地的“扫荡”越来越频繁。同志们劝她回后方休养,可她却拒绝了:“现在正是抗日的关键时期,我怎么能因为怀孕就离开工作岗位?”她依旧坚持工作,直到怀孕8个月,才在组织的反复劝说下,暂时回到后方的隐蔽所待产。
三、母子绝唱:寒冬里的血色丰碑
1941年11月,日军对沂蒙山区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兵力达5万余人,扬言要“彻底摧毁沂蒙抗日根据地”。当时,陈若克刚在蒙阴县的一个山洞里生下孩子,身体还十分虚弱。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在医护人员和警卫员的护送下,冒着风雪向安全区域转移。可没想到,在转移途中,他们遭遇了日军的巡逻队。
为了掩护其他人突围,陈若克主动留下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最终,警卫员牺牲,陈若克和刚出生的孩子一起被捕。敌人把她押到蒙阴县城的牢房里,开始对她进行审讯。他们以为,这个年轻的母亲,只要稍加威逼利诱,就会吐露根据地的秘密。
第一天审讯,日军军官假惺惺地对陈若克说:“只要你说出八路军的下落,说出朱瑞的藏身之处,我们就放你和孩子一条生路,还会给你钱,让你回上海过好日子。”陈若克冷冷地看着他,说:“我是共产党员,绝不会背叛党和人民。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想让我出卖同志,绝不可能!”
敌人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们对陈若克动用了酷刑,鞭子抽、烙铁烫,把她折磨得遍体鳞伤。每一次酷刑,都让陈若克痛得死去活来,可她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吐露一个字。每当听到牢房外孩子的哭声,她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疼——敌人为了逼迫她屈服,故意把孩子抱走,不给孩子喂奶,只给一些冰冷的米汤。可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动摇。她对前来劝降的汉奸说:“我宁肯看着孩子饿死,也绝不会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
在牢房里,陈若克趁着敌人不注意,偷偷把自己的衣服撕成布条,蘸着伤口流出的血,在牢房的墙壁上写下了一行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八个字,是她对革命信仰的坚守,也是她对敌人的最有力反抗。
1941年11月26日,敌人见无论如何都无法让陈若克屈服,决定对她下毒手。当天下午,几个日军士兵走进牢房,粗暴地把陈若克架起来,又把哭啼不止的孩子塞到她怀里。陈若克抱着孩子,踉跄地走出牢房。寒风卷着雪花,打在她的脸上,她却一步步走得格外坚定。她低头看着怀里的孩子,孩子因为饥饿和寒冷,小脸冻得发紫,却还在微弱地哼着。陈若克轻轻吻了吻孩子的额头,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孩子,对不起,娘不能带你看看这个世界了。但你要记住,你是中国人,你的娘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的。”
刑场设在蒙阴县城外的一片荒地上,积雪覆盖着大地,显得格外凄凉。敌人让陈若克跪下,她却挺直了腰板,说:“共产党员,绝不向敌人下跪!”敌人恼羞成怒,朝着她的腿部开了一枪。陈若克踉跄着倒下,却依旧紧紧抱着孩子。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着天空大声喊道:“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胜利万岁!”
枪声再次响起,22岁的陈若克和她刚出生仅20天的孩子,永远倒在了这片他们曾为之奋斗的土地上。敌人残忍地将他们的遗体扔进了附近的一口枯井里,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可他们不知道,陈若克母子的事迹,早已在沂蒙山区传开,成为了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了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力量。
四、海棠永红: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几天后,八路军的部队收复了蒙阴县城。乡亲们自发地来到那口枯井边,含泪将陈若克母子的遗体打捞上来。他们用最好的布料为母子俩缝制了寿衣,把他们安葬在沂蒙山区的一座山坡上。每年春天,山坡上的海棠花就会盛开,殷红的花色,仿佛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乡亲们都说,这是陈若克母子在看着他们,看着这片日益安宁的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陈若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她的事迹被收录进党史资料,被写成文章、拍成电影,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位年轻母亲的英勇事迹。在她的家乡上海,学校里的老师会给孩子们讲陈若克的故事,告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陈若克这样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在沂蒙山区,陈若克的墓碑前,每年都会有乡亲们自发前来祭扫,献上一束鲜花,放上一篮家乡的水果。
如今,八十余载过去了,陈若克当年憧憬的“抗战胜利”早已实现,中国也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上海的黄浦江畔,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沂蒙山区的乡村里,道路宽阔,新房林立,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可每当我们想起陈若克,想起她抱着孩子走向刑场的身影,依旧会忍不住热泪盈眶。她用22岁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母爱的伟大。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陈若克的精神依旧激励着我们。无论是在抗疫一线守护生命的医护人员,还是在边疆保卫祖国的军人;无论是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在乡村振兴战场上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与陈若克相似的精神光芒——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站在陈若克的墓碑前,看着漫山遍野的海棠花,我们仿佛能听到她当年的呐喊,能感受到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如海棠花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永恒的光彩。沂蒙山上的风,会永远传颂她的故事;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会永远铭记她的名字。陈若克,这位年轻的母亲、英勇的战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3983字)
【陈若克简介】
陈若克(1919-194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著名抗日英烈,曾任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1941年与出生不足20天的女儿一同被日军杀害,2014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抗日英烈名录。
一、生平概览
陈若克,原名陈玉兰,1919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顺德。幼年因父亲病故辍学,11岁起在纱厂、橡胶厂等做童工,期间坚持自学并参与工人运动。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17岁。抗日战争爆发后,她辗转山西、山东等地,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委会委员、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驻会议员等职,致力于妇女解放与抗日救亡工作。
二、革命事迹
1、工人运动先锋: 16岁起组织工人反压迫斗争,因勇敢直言被称为“小广东”。1937年上海沦陷后,她试图北上延安寻找党组织,后进入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与校长朱瑞结为革命伴侣。
2、妇女工作贡献: 在山东根据地,她发动妇女成立识字班、姊妹剧团,编写《山东妇女》刊物,推动妇女参政和支前工作。1940年主持《山东妇女运动的新任务》报告,系统提出妇女工作方针。
3、壮烈牺牲: 1941年11月,陈若克和出生不足20天的女儿在沂蒙山区反“扫荡”中被俘。狱中遭受烙铁烫身、辣椒水灌喉等酷刑,仍坚贞不屈。敌人以牛奶诱降,她摔碎奶瓶,咬破手指以血哺婴。11月26日,母女被刺27刀牺牲于沂水河畔,年仅22岁。
三、精神传承
1、烈士褒扬: 2014年入选民政部首批抗日英烈名录,其事迹陈列于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烈士陵园。
2、历史评价: 丈夫朱瑞在悼文中称她“至死保持共产党员气节”,其“滴血哺婴”的壮举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象征。(626字)
共5750字 2025年8月26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