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绥远城将军府(下)
——内蒙古旅游之四
文/刘玉伟
我们那天走进绥远城将军府,除了欣赏里面的建筑和风景外,通过参观里面的展览,还学到了不少知识。清朝的绿营兵组建于顺治初年,通过收编明朝降军和招募汉人组成,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因使用绿色军旗而得名。在等级秩序严格的封建社会里,绿营以汉人为主,八旗为满蒙汉军混编,八旗驻防核心城市监控绿营,绿营分散全国执行具体防务,形成双重军事控制体系。
八旗制度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终结,旗人特权消失,部分后裔改汉姓融入社会。如爱心觉罗氏就改姓金或启,叶赫那拉氏就改姓叶或那,在电视剧《闯关东》里,由牛莉扮演的那文,就是清朝叶赫那拉氏王爷府的格格。还有富察氏改姓富、傅、付,钮祜禄氏改姓郎和钮,瓜尔佳氏改姓关、石、鲍等,佟佳氏改姓佟、童、董、赵和高等。
绥远将军是清代内蒙古地区的最高官员,官阶为正一品,因此,将军府建筑细节也体现出武官一品的规制,如大堂月台设海水屏风,二堂“惠则民安”匾额以回文体暗含执政理念。将军府现为“绥远城将军府衙署博物院”,通过场景复原陈列展示清代边疆治理史。一堂大门两侧的对联是“议论作社稷谋/事业为黎民福”,大堂和二堂里有许多彩色雕像,还原了那个年代里将军们办公和在一起商议军事的场景。将军府里还设有“绥远和平解放纪念展”,“走西口图片展”等。
在绥远和平解放纪念展厅里,有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在一起商讨和平解放内蒙古的彩色雕像。那一张张老照片,那一件件老物件,都在向人们讲述着76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一段让我们难忘的历史。1949年3月5日,毛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正式阐述了解决绥远问题的“绥远方式”。“绥远方式”是中共中央、毛主席关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一个新创举,完全附合当时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客观形势,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战略方针,它为绥远和平谈判及和平解放确定了基本原则,为绥远获得新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949年9月19日,按照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决策部署,以董其武为代表的国民党绥远军政干部和地方各族各界代表共39人宣布起义,并发出通电告知全国绥远实现和平解放。绥远的和平解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伟大胜利。董其武曾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他宣布起义的举动得到毛主席的认可,毛主席对此曾评价说:“起义等于为人民创了业”。起义部队被整编为解放军第23兵团,由董其武任兵团司令员。他后来还带领兵团参于抗美援朝,组织完成朝鲜境内机场修建等军事工程任务,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董其武还历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还是毛主席称“董其武一定要授上将”的。1980年1月24日他光荣入党,1981年11月至1988年3月,他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9年3月3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绥远城将军府有着近300年的历史,它见证了绥远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发生的变化,正如人们说的那样“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如今,走在将军府里,每一个展厅里的老照片,都在讲述着过去的历史。我们走出将军府,回头望着那片古建筑,让我们深深感到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将军府里的那些老照片,如同尘封记忆的音乐宝盒,慢慢流淌,细细地在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刘玉伟,2025年8月26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