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
西府有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李宝智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遍山河,热切期盼与严峻现实却在某县呈现出荒诞的对比:口号震天,表格如山,文章锦绣,而真正的产业根基——土地,却被轻率地处置: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栽上果树,待至盛果期,便一转手承包给个人。此等“产业振兴”,宛如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其谬误不仅在于形式的敷衍,更在于对乡村振兴本质的深刻背离。
土地乃万物之母,财富之源,乡村产业振兴必以土地为根基。然其要义,绝非简单的“栽树-承包”链条所能承载。健康的产业模式,必使土地的生产力与农民的利益深度交融,使现代农业要素扎根乡土,形成内生性、可持续的财富创造机制。若将土地视为可轻易脱手的资产,待其“成熟”便外包了事,则无异于将乡村产业的脊梁抽去,仅剩一副空洞的骨架。这种“捷径思维”,折射出的恰是一种懒政与短视,企图以物理性的栽种代替复杂的经济生态培育,以“转包”的省事回避扎根乡土、精细运营的艰辛。
此种做法之“可笑”,首在其忽略了产业培育所必需的时间维度与社会维度。产业之成,非一日之功,需技术、人才、市场、品牌诸要素经年累月的磨合与沉淀。将盛果期承包外人,看似盘活了资产,实则将最具价值的成长阶段与后续收益拱手让人,本地农民所能分沾者,不过些许地租之沫,而产业发展带来的技能提升、就业机会、产业链延伸等巨大溢出效应,则尽数流失。这使“集体股份”沦为一个苍白的名号,农民依旧被排除在产业发展的核心进程之外,所谓“振兴”终成画饼。
更深层的悲哀,在于此举折射出对“产业”内涵的惊人窄化。乡村振兴所需的产业,是能够整合本地资源、激活主体创造性、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机经济体系。而机械栽树待价而沽,则将丰富的产业可能性压缩为一种单一的、近乎原始的农业地主思维。它忽视了生态农业、休闲文旅、精深加工等多元路径,更谈不上对乡村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深度融合与提升。这种“一栽了之”的思维,实则是将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化为一道工序,其背后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误读与轻视。
当乡村振兴被简化为口号、表格与文章,当产业大计被缩水为栽树承包,这不仅是方法论的失误,更是发展观与政绩观的迷失。真正的乡村振兴,需要的不是纸面繁华与短期变现,而是对土地的敬畏、对农民的尊重、对产业规律的遵循。它要求主政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脚踏实地,深耕厚植,引导培育真正扎根于乡、惠泽于民的产业生态。
否则,若干年后,只见果树成林,而乡村依旧凋敝,那盛果之树,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成为形式主义最刺眼的注脚,岂不悲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