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十三黄大发》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6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表彰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员。贵州遵义草王坝村原支书黄大发因其"当代愚公"的感人事迹获此殊荣。诗人马学林以十首诗词创作,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构建起一个立体的艺术空间,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的力量,深入解读这位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核。
在当代中国诗词创作中,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楷模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诗人马学林围绕“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创作的十首诗词,以其多元的体裁、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构成了一组气象恢宏的赞歌系列。这组作品通过传统诗词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三十余年在绝壁上开凿“生命渠”的壮举,完美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一、体裁多元中的主题聚焦
1. 马学林这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体裁的丰富性。十首作品中包含三首七律、三首五律以及四首词作(分别采用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四种词牌),这种多体裁的创作方式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全面把握。不同体裁各有侧重:七律工整庄重,适于表现重大题材;五律简洁凝练,利于突出精神内核;词体长短错落,善于抒情状物。尽管形式多样,但所有作品都紧密围绕黄大发开渠事迹这一核心主题,形成了多维度、立体化的艺术呈现。
2. 在七律创作中,诗人尤其注重对仗的精工与意象的营造。第一首七律(下平声/一先韵)中“银锄劈岫千峰颤,铁臂头丝万丈悬”一联,通过“银锄”与“铁臂”、“千峰颤”与“万丈悬”的强烈对比,塑造出惊心动魄的劳动场景。其中“头丝”一词尤为精妙,既指悬垂的绳索,又暗喻发丝般细微却坚韧的坚持,将危险性与坚韧性融为一体。尾联“勋章熠熠凝心血,忠胆铮铮动九天”则完成了从具体事迹到精神升华的跨越,使诗歌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二、意象系统的构建与创新
1. 诗人精心构建了一个有机的意象系统,其中“水”与“山”的对抗性意象成为核心隐喻。在五律(下平声/七阳韵)中“绝壁钢刀振,危崖铁臂扬”,通过“钢刀”、“铁臂”等人造物与“绝壁”、“危崖”等自然险阻的对抗,再现了人定胜天的壮丽画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卅载”这一时间意象在多首作品中反复出现,如“卅六冬春铭使命”、“卅载风霜凝铁骨”、“卅载躬耕循旧志”等,通过时间的长度凸显了奋斗的持久与艰难。
2. 意象创新还体现在现代元素与传统语汇的融合上。如“勋绶”、“勋章”等现代荣誉符号与“碧泉”、“苍烟”等传统意象并置,在《翻香令》中“授勋光闪帜高扬”与“碧水绕村乡”相呼应,实现了传统诗词形式与现代主题的无缝对接。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符号嫁接,而是在精神内涵上找到了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情怀与当代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契合点。
三、语言艺术的锤炼与升华
1. 马学林的语言艺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词的精准运用,如“凿”、“引”、“劈”、“悬”等动词的反复使用,赋予静态山水以动态张力;二是色彩词的巧妙搭配,“银锄”、“碧泉”、“白发”、“勋绶”等词构成金银黑白的多彩画卷;三是数字词的强化效果,“百零八拐”、“卅六冬春”、“千寻嶂”等数字既写实又夸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 《临江仙》一词尤为特殊,全篇采用忆旧怀人的传统写法,看似与主题疏离,实则通过“今返旧阶苔色暗,相逢俱是霜髯”的今昔对比,以“唯余明月在,曾照少年衫”的意境,完成了对奋斗者青春岁月的深情追忆,体现了词体文学的婉约特质。这种多样化语言风格的尝试,展现了诗人驾驭不同文体风格的能力。
四、精神内涵的深度开掘
1. 这组诗词不仅再现了黄大发的事迹,更深入开掘了其精神内涵:首先是愚公精神的当代诠释。《山花子》中“绝壁能开映碧天”化用愚公移山典故,但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不是个人的坚持,而是集体的奋斗;不是神话式的幻想,而是科学性的实践。其次是初心使命的形象阐释。《浣溪沙》中“卅旬冬夏守初肠”的“初肠”一词巧妙化用古语却赋予新意,与“初心”相对应,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变的宗旨信念。
2. 最重要的是人民立场的诗意表达。多首诗词都强调“惠泽润村庄”、“润贫家”的民生关怀,如五律(下平声/六麻韵)中“初心昭永夜,惠泽润贫家”,将个人荣誉与集体福祉紧密相连,体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主题。
五、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1. 这组创作于2025年8月26日的诗词,虽然题材反映的是历史事件,但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诗人通过传统诗词的形式,为时代楷模立传,为英雄精神赋形,实现了“诗可以群”的社会功能。在艺术价值上,这组作品恪守传统诗词的格律要求,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一先韵,五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七阳韵、六麻韵和八庚韵,词作也严格遵循词林正韵,体现了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尊重与传承。
2.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避免了简单化的歌颂,而是通过“钎鸣千嶂晓,臂举万山晴”这样的意象组合,在艰苦斗争中展现诗意之美;通过“白发融霜润百川”这样的形象,在衰老物理中见证精神永恒,实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六、时空交织中的工程史诗与生命赞歌
1. 十首诗词共同描绘了两个维度的壮阔图景:一是物理空间的艰难开拓,二是精神空间的不懈坚守。三首七律均采用平水韵的下平声一先韵,这个韵部开口度大、音韵洪亮,与开山劈石的壮举形成声情上的呼应。"绝壁开渠引涧渊"(其一)、"危崖凿引碧云滋"(其二)、"黔山绝壑锁苍烟"(其三)等起句,瞬间将读者带入黔北的险峻山势中。"银锄劈岫千峰颤"的动态描写,"铁斧凿云通碧泉"的奇幻想象,将水利工程升华为人与自然对话的神圣仪式。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时间意象的运用。"卅六冬春铭使命"(其一)、"卅载风霜凝铁骨"(其二)、"卅载躬耕循旧志"(其三)等诗句,将三十六年的坚持浓缩为瞬间的永恒。诗人巧妙运用数字对比:"百零八拐鉴诗年"中,108道拐弯既是实指渠道的曲折,更暗喻奋斗历程的百转千回。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叙事,使黄大发的形象超越了个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服务人民的时代象征。
七、多元文体中的艺术变奏与情感交响
1. 诗人采用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等多种体裁,形成了一场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七律的庄重典雅与五律的简劲凝练各擅胜场:"初心映月悬千仞,白发融霜润百川"(七律)对仗工整,意境深远;"钎鸣千嶂晓,臂举万山晴"(五律)则用五个字勾勒出劳动场景的恢宏画卷。
2. 词作部分更显情感张力。《山花子》"卅六冬春钢钎握,破山峦"以口语化表达增强感染力;《临江仙》下阕"今返旧阶苔色暗,相逢俱是霜髯"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岁月沧桑;《翻香令》"凿渠引水破天荒"的豪迈与"闪光辉映鬓边霜"的温情相映成趣;《浣溪沙》结句"百年征战映诗章"则将个人事迹与建党百年宏大主题完美结合。这种文体上的匠心安排,犹如一部多乐章交响曲,从不同侧面奏响英雄赞歌。
八、意象系统中的象征谱系与文化密码
1. 诗词中构建了完整的意象系统:"绝壁/危崖"代表自然险阻,"钢钎/铁臂"象征人力伟力,"清泉/天水"寓意生命希望,"勋章/丰碑"彰显时代荣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白发"意象的反复出现:"铁臂头丝万丈悬"(其一)、"白发融霜润百川"(其三)、"相逢俱是霜髯"(其八)。这既是黄大发三十六年艰辛付出的真实写照,又是奉献精神的诗意化表达。
2. 自然意象被赋予人格力量:"山河云上润禾田"中的"云"成为为民服务的媒介,"百寻岩岘刻碑奇"中的岩石自动记录功绩。这种拟人化描写创造出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奇世界,暗示黄大发的事迹感动天地。"勋绶辉同星斗灿"(其二)、"丰碑永立峻峰边"(其三)等诗句,将勋章与自然永恒之物并置,构建起精神不朽的象征体系。
九、传统与时代的对话融合
1. 诗词在继承传统方面表现突出:平水韵、词林正韵的严格遵循,对仗工整的律句,典故化用(如"愚公移山"精神),都展现了对古典诗词艺术的深刻理解。但同时又是完全现代的创作:"初心""使命""勋绶"等时代语汇的自然融入,"卅六冬春"等具体时间表述,使传统形式焕发现代生机。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八首《临江仙》的独特构思。全词看似忆旧怀人,与传统婉约词无异,但放在组诗系统中解读,实则暗喻黄大发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唯余明月在,曾照少年衫"的结句,与"初心映月悬千仞"形成隔空呼应,揭示出英雄也是从青涩少年走来,在岁月磨砺中坚守最初承诺。
十、英雄叙事的人民性表达
1. 诗词始终强调黄大发事迹与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惠泽润村庄"(其四)、"惠泽润贫家"(其五)、"清泉终引润山乡"(其十)等诗句,反复凸显工程最终的受益者是人民群众。"勋誉辉乡寨"(其五)、"勋绶映辉乡寨月"(其七)等表达,说明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照亮整个乡寨。
2. "草莽""民路"等词语的运用,保持了对英雄出身的真实记录。"汗化甘霖雨,心凝赤子情"(其六)这样的诗句,巧妙将汗水与甘霖、赤子心与为民情相对照,表明英雄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本质特征。这种人民至上的叙事立场,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
3. 通过这十首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先进典型的事迹报道,更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的艺术塑造。黄大发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带领群众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水利工程,更在于他用三十六年时间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诗词用艺术的方式告诉我们:最动人的英雄史诗,往往就写在最平凡的土地上;最伟大的精神力量,往往蕴藏在最执着的坚守中。
结语
1. 马学林这十首诗词以其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成为了新时代主题诗词创作的优秀范本。它们不仅生动记录了黄大发这一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更通过诗词艺术的形式,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将历史瞬间升华为永恒记忆。在传统诗词现代表达的探索中,这组作品成功地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平衡点,为新时代中华诗词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 这些诗词如同黄大发开凿的“生命渠”一样,既是物质的成就,也是精神的丰碑;既是过去的总结,也是未来的起点。它们以璀璨的艺术光芒,照亮了楷模的精神世界,也映照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在这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传统诗词的生命力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如何成为记录伟大时代、歌颂英雄人民的有力载体。
3.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创作,既是对"七一勋章"获得者的礼赞,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艺术解读。通过古典诗词的形式承载时代内容,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为如何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艺术作品,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英雄图谱,传承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