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慎春(山东枣庄)
2015年春天,当我编纂的《徐楼社区志》即将付梓的时候,就感到深深地遗憾,因为没有留下应有的篇章,写一写我们村中的那棵老枣树。
说起我们村,虽然和古老的峄县城,只有一河之隔,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夏时属鄫,商时属蔇,战国时属楚,汉设承县,以承水得名。从荀子来这里担任兰陵令开始,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曾经三次大规模的改建峄县古城,都发生在我们的村庄周围,目前在我们村的西北角,还保留着一段古城墙的遗址,从土山头周围的古墓群里,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也可以窥见,这里的文化积淀相当丰厚。
在编纂《徐楼社区志》的十年时间,我曾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仍有很多的历史谜团。没人解开,只好将建村的时间,定格在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的七次大移民的特定时段。这样算来,我们村的成庄历史,可以毫无争议地确定在六百年前。
至于村中的那棵老枣树,只是村庄历史的一个佐证,也是一道风景。这棵老枣树,历经沧桑,皴裂的树皮,铁锈般模样,粗壮的树干,一个成年人都搂不过来,钢硬的枝丫伸向二十多米的高空,浓密的树冠,覆盖的面积可达二亩多地。这样的一棵老枣树,就坐落在我们村中的庵堂,崇贞寺院落的中央。
崇贞寺建于何年,老枣树又是哪位先人所栽,县志里均无明确记载。村中的老人们只知道,崇贞寺中供奉的是送子娘娘,新中国前的香火十分鼎盛。明三暗五的大殿,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高高门楼前的十三级台阶和两边的护栏石,经过无数人的踩磨,已经变得油光锃亮,小时候,我们总喜欢在这光洁的护栏石上滑滑梯。
新中国成立后,庙产归公,寺中的老尼姑朱敬轩没有还俗,被安置到第四生产小队务农,仍住在寺东的两间侧室,只不过院门改成了东向,年老后当作五保户供养。这座崇贞寺则被改成了初级小学,可以容纳三个班级的学生。1965年,我在这里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人还能分到一饭碗的鲜枣,那又脆又甜的口感十分诱人,带到家中和父母分享,都说比城里买的鲜枣好吃。
1968年,公办教师回原籍,生产大队又在村西建了新学校,原来的崇贞寺则变成了大队部,五间正殿分隔成办公室,会议室和仓库,三间东屋成为赤脚医生的卫生室,三间南屋成为民兵连兼枪械室。高高的老枣树上,安装上了四只高音喇叭,茂盛的老枣树下,成为群众集会、学习的场所。这棵老枣树,静静地见证着历史。
1974年春天,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故事片《车轮滚滚》,来到这里选外景,导演和美术师一眼相中了这棵老枣树,又是拍照,又是素描,硬生生地将其搬进了银幕。
2000年,村级干部集体决定,将这棵老枣树保护起来,将那裸露在外的树根垒进围池,填入新土。谁知,保护起来的古树,不但没长,反而枯萎。请来林业专家才明白,枣树喜欢露根,最忌土埋,这真是好心办坏事啊!
古老的枣树虽然不在啦,但是关于崇贞寺,关于老尼姑朱敬轩的往事不能再次成为难解的谜。小时候,总感到那个老尼姑很神秘,听人说,她年轻的时候,长得十分美丽,心中暗恋着一个小伙子。谁知,父母又擅作主张将其许配给了一个大户人家,在准备迎娶的前几日,她一怒之下,削发为尼。从此,来到崇贞寺做了敬轩师姑。后来,父亲到大队代销店做代销员,我陪父亲守夜,住得近啦,逐渐地和敬轩师姑熟了起来,发现她竟然是位慈祥而又有主见,性情刚烈的女性。什么时候都值得人们理解和尊重!晚年,由同族的侄女陪伴,以九十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由村委会料理的后事。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2018年,我们村整体拆迁,现在已开发为城市新区,原来的村民,已搬进高楼,住在舒适的环境里,怎能不让人怀念起那棵老枣树,它不仅是全村人的集体记忆,还沉淀着地方文化的根,在寻找文化自信的探索中,其价值历久弥新!
2025年8月19日写于峄城
作者简介:
王慎春:男,汉族,中共党员,原始学历高中,自修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曾任民办教师,后提任镇党委专职通讯报道员八年,后参加工作在煤炭部基建工程三处,调回原籍任电视台记者,曾有诗歌,报告之学,通讯,电视专题等作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