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港晨曦)
文/图 赖维斌
摩天巨轮如盘旋转,
集市帐篷像屋毗连。
海岸琴声似涛澎湃,
公园秋实若花纷绽。
(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
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风光壮丽,令人神往。那北凌霄汉、南倾朝野的地势,那华屋四合、秋日普照的气象,卓尔不凡。近午时分,旅行团需赴下一个景点,笔者依依惜别。
旅行车转入广场南部城区干道,直驱南码头。忽然,带团导游谭丽君遥指车右窗外一栋黄色建筑、一栋蓝色建筑,先后叫出“赫尔辛基市政厅”“瑞典王国驻芬兰共和国大使馆”两个名字。近看此厅端庄的风貌,远望那馆飘扬的国旗,我遂觉如此重要的两个机构竟都“镶嵌”在一排普通的街道楼宇之中(不同于中国的政务机构通常独立建置。例如,深圳市民中心——市政府、市人大四周都现绿地),如同两位高人藏身市井,可谓“大隐隐于市”(引自东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北京市政府官网(2025年数据)标注,赫尔辛基陆地面积为7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从中可见,芬兰首都寸土寸金,其政务机构置身巷陌,比邻而居,合乎域情,均属常态,彰显芬兰人民因地制宜的务实精神,值得许多国家的市政建设借鉴!
旅行车驶出城区干道,停在海滨大道左侧。回想刚才游览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旅行车停在该广场西部通道右侧,我遂感赫尔辛基城区土地并不充裕,旅游景区不易辟出停车场。在这海滨大道,见到波罗的海像一条蓝色的缎带横亘于前,“带”前是海岸,“带”后是山林。山林茂盛,天空蔚蓝。海天一色,浑然天成,若无山林耸峙其间,你会觉得海天一体,不可分割。
(乌斯别斯基教堂)
海滨大道左侧,不远处凸现一丘青色的岩石。青岩之上,灰色的石块砌起一面悬崖。悬崖之上,一道白色的栅栏维护教区。白栏之内,崛起一座多姿多彩的东正教教堂。谭导说,它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规模最大的希腊东正教教堂——乌斯别斯基教堂。正午阳光明亮,北欧天空澄碧,乌斯别斯基教堂尽显瑰丽、奇异:深红色砖墙像冰淇淋,高有7层;13座穹顶似洋葱形,都镀金色。中央穹顶十字摩天,既高且大,象征耶稣基督;12个穹顶错落周边,既矮且小,象征12使徒,展现出“一主十二从”的大格局。所有穹顶之下,盖子都涂浅绿,其中,中央穹顶下盖独显圆锥形,周边穹顶下盖均显三角形,形似主树突出的一片森林,引人遐思。
海滨大道右侧,赫然呈现一个高可摩天的巨轮。巨轮轿舱饱满而又时尚,宛如28颗梦幻蓝玛瑙连缀1颗深邃黑珍珠,在缓缓运行中似云起落,碧空中显现俊俏,艳阳下映出明丽。这时,你会觉得北欧很美,它美得高雅!美得纯粹!当我为之心驰,竟叹“夫复何求”?因此,不难理解一提将旅北欧,闻者无不称羡的反响。而且,当你左观乌斯别斯基教堂挺立山峰之上,深蕴古典气质,右看摩天轮旋转旷野之中,尽展现代风格,你会顿时感到芬兰首都历史积淀的丰厚和现代演进的锐利。
(赫尔辛基摩天轮)
沿着海滨大道前行,左边见一多层房屋棕色墙面、白色长窗,屋上竟现乌斯别斯基教堂多个穹顶,好像此屋顶上长出半个教堂。这是“移步换景”的效应,在旅行中时常出现,本不足为奇,但由于此屋棕色墙面与教堂红色砖墙相互协调,因此远观又像教堂下接街宅,使人不禁赞叹赫尔辛基城区建筑与旅游景观的和谐之美,从中可见该市的城市规划匠心独具!
右边看到一辆白色旅游大巴驻车停车场,其后一栋白色多层建筑立基高台上,长长的车身与宽宽的大厦平行呈现,十分和谐。从中,我注意到,赫尔辛基是一座崇尚白色的城市。此前此后行程亦见,其宗教设施、城区建筑、景点雕塑、旅游大巴、国际游轮、海上汽艇、民用飞机等,多现白色。因此,它有“北方洁白城市”之称。白色单纯,亦显洁净。各国游客行至此处,心境顿时舒缓,灵魂随之净化。本团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揽胜四国——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对赫尔辛基洁白的感受最为明显,觉得这座城市以白为主色,展现高洁的形象,同时以白为理念,培育纯洁的心灵。城市不仅蕴含巨大的实用价值,广厦千万间,寒士俱欢颜,而且释放一定的怡情功效,载体多样化,润物细无声,这是赫市之旅催出我的一大感悟。
南码头显现于前。旅行团向南直行,步道右边白色帐篷、棕色帐篷次第出现,步道左边手推车、咖啡屋先后映出。这里售卖水果、饮料、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商品,是一处露天常设市集,也是一个游客必到场所。我虽未在此市集购买物品,却在这里见识北欧水果。那熟得变色的红肚梨,那溜圆可爱的车厘子,那浑身红艳的草莓,那橙黄相间的梨子,自带着泥土的气息,散发着水果的清芬,仿佛与中国的同类水果无异,但若细加观赏,感觉仍有差别。
(南码头露天常设市集)
从此露天常设市集左转,前行一段即到一个室内综合市场。室内综合市场棚屋架构,东西走向,回廊设计,灯盏吊垂,柜台古典,餐厅整洁,海鲜、酒水、衣物、工艺品等商品有序展销,游客左顾右盼,来来回回。既已正午,午餐自理,我与妻子陶静就选一间适意的餐厅,落座点餐。我讲英语不甚熟练,听完我的表述,餐厅男经理即用“one”“one”结束我的点餐,带着菜单径往厨窗,使我觉得这位老外颇显干练。“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引自明代:《增广贤文》)多次出国远游,感觉英语生疏,不方便与外国人沟通,也少获得有价值信息,是自身短板,当加以弥补。
步出室内综合市场,即到南码头南侧海滨。在这里,我看到宽阔的波罗的海像一面巨大的镜子铺展开来,在正午的阳光照耀下,这面“镜子”反射出明媚的蓝光,把四周的景物照得清晰、优美。而当秋风吹拂,它就变得似一面起皱的蓝绸,让你想把它熨平却又不能。这时,你会感悟到大海既宽广、深邃,又灵动、独立。它有自己的特性,它有自己的生命,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却又以其博大的胸襟包容着人类。人类作为海洋之子,不但要感恩海洋,爱戴海洋,珍惜海洋,保护海洋,而且要尊敬海洋,理解海洋,顺应海洋,依靠海洋。忽然,一艘海上汽艇从港湾的西南一隅驶出,经过我们前面,直奔东北海域。它犁开碧波一路前行,身后带起一道航迹。这道航迹颜色发白,就把海面划出两块,而其欢腾的浪花顿使原本平静的海面活跃起来。这艘海上汽艇洁白的船体映着秋日,格外明亮,正与远处靠岸停泊的两艘国际游轮洁白的船体及岸上几座大厦洁白的墙体相映生辉,引人注目。沿着秀丽的步道向海走去,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在海的彼岸,一个摩天轮在苍穹中映现美丽的圆圈,一座大教堂在白楼后展露多彩的穹顶。我想,它们一定是本团刚才见过的两个建筑,只是现在我们换一个视角看它们,因此颇感故人重逢,不禁举手遥相致意。一艘国际游轮停靠西岸,另一艘国际游轮停靠东岸,盈盈一水间,兄弟情已牵。据悉,停靠东岸的那艘巨轮就是本团昨夜的海上乘船。它载着我们惜别斯德哥尔摩辉煌的落日,喜迎赫尔辛基灿烂的晨曦。带着感恩的情怀,我摄下几张它的雄姿。
(南码头观景点)
赫尔辛基的秋日如此明亮,就连南码头的步道纹理也清晰地显现;赫尔辛基的气温这般适宜,就连南码头的落地海鸭也惬意地徜徉。内子陶静沿着步道,向海走去,左顾右盼,逸兴遄飞,任海风吹拂着长发,似从未有过的放松。不久以后,由于背负行囊,她已略显疲惫,但她环顾四周,不见椅、凳,就下坐步道,再赏海景。当我返身回望,就见一对情侣兴冲冲地前来观海,但其抵达堤岸,同样四顾茫然,不见椅、凳,只好一一放下背包,或坐,或躺。回想刚才在露天常设市集附近,两名少女面对面分骑于一只海龟的首部、尾部,我感到南码头作为芬兰共和国重要的国际港口和赫尔辛基市极佳的观海之地,其堤岸未配备椅子、凳子,是该市城市管理的一项短板,也是该地旅游设施的一个缺陷。赫尔辛基,本为一国之都,更兼天赋美境,当及时弥补城市管理的短板,努力克服旅游设施的缺陷,为南码头配上、配足观光座椅、凳子。
当我们沿着堤岸向西行走一段,左转向北而去时,突然见到一个地摊铺开在步道两边,其中一名男子长着一个俄罗斯人的脑袋,揣着一架精美动人的手风琴。我已走过他的身边,因被他那正襟危坐、时刻准备着的敬业精神感动,于是转回身来,请他即兴演奏一支苏联经典歌曲。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
瞬间,《喀秋莎》的旋律激扬起来,引得我们心驰神往……随着这名技艺娴熟的琴师“呼呼”地推拉风箱,手风琴声仿佛波罗的海的波涛阵阵澎湃在堤岸的上空。“波涛”飞临得浓烈,展开得磅礴,使受众不能不为之心动,不能不浮想联翩……最后,我把一些欧元痛快地放进这名琴手的收费盒中,然后向他举手道别。
返回南码头西侧堤岸,又见一个地摊摆在岸边,摊中也坐着一名男手风琴师。我即请他演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同样,他没让他的受众失望;同样,他得到他应得的报酬。在苏联经典歌曲似天籁飞扬中,我的脑海里一一浮现出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上亚历山大二世庄严细腻的铜像、乌斯别斯基教堂多姿多彩的穹顶。亚历山大二世虽为俄国沙皇,却给予芬兰充分的自治,因此受到芬兰人民的怀念。“乌斯别斯基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设计”,“内部装饰以俄国画家绘制的宗教壁画为主”。(信息采自百度)这里的铜像、教堂、壁画、音乐,都沉淀着俄罗斯、苏联的文化元素,使各国游客经此一旅都意识到芬兰与俄罗斯、苏联不同凡响的历史关联,也都感受到其首都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
离开海阔、城美、市旺、摊多的南码头,旅行团乘车来到风情迥异的另一处水岸——西贝柳斯公园。在此公园门口四望,泛白海面之外,现出岛峦横亘;岸上不见楼宇,唯见园林深入;路边悉无商业,树上花香果艳;海中未泊游轮,湾里静驻汽艇。随后,我们步入公园,寻寻觅觅,但见翠树与绿地疏密有致,步道与园心衔接自然,秋日让草木灿然生辉,园丁使坪石整洁怡人,绿色长椅简约、唯美,银色栅栏纤细、端庄,不阻游客观其背景,亦利游客赏其风华。“于细微处见精神。”(出自鲁迅杂文集:《华盖集·补白》第三篇,原文为:“于细微处见神性。”)赫尔辛基市城市管理部门以唯美风格设计西贝柳斯公园,并以精细功夫管理西贝柳斯公园,极其符合这一主题公园的纪念要求。
让·西贝柳斯是芬兰著名音乐家。他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投入音乐创作,取得丰硕成果,许多作品深入人心,享誉世界,其中,《芬兰颂》更被称为芬兰的“第二国歌”。为了纪念这位深刻表现了芬兰民族精神的伟大作曲家,1939年,已有57年历史的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更名为“西贝柳斯音乐学院”;1945年,赫尔辛基市在其西北部水岸幽美之地,建造了“西贝柳斯公园”;自1950年起,这一公园成为每年一度的“西贝柳斯音乐节”举办地。从学院改名、公园命名、节日定名清楚可见,芬兰人民多么崇敬自己的艺术大师!多么珍重自己的民族音乐!值得指出的是,西贝柳斯公园游览免票,西贝柳斯音乐节参加亦免票。它们表明,芬兰文旅注重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高尚情怀滋养、高雅艺术弘扬、各国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
(西贝柳斯纪念碑 头像)
当我步至公园北部,在一排茂密树林之前,仰望高大、洁白的西贝柳斯纪念碑,近看凝重、白皙的西贝柳斯头像时,我确信自己的上述观感。600多根空心钢管垂直组成一座管风琴般的空中纪念碑,钢管之间疏密有度,高低错落,使纪念碑展现耸入云霄的伟岸雄姿。秋日照亮一切,使天空更碧,树林更翠,西贝柳斯纪念碑更白,而最白者当属西贝柳斯头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离娄章句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最吸引我的就是西贝柳斯忧郁的双眸中沉思的神情。此刻,这位大音乐家在思考着什么?是在进行七部交响曲的宏大构思?还是在为《忧郁圆舞曲》精细配乐?天才是一座高山,也是一片汪洋,其奇思妙想远非常人可及。那么,我就不再探寻他的想法,而把他的胸前腾飞的白块理解为他的灵感的波涛,并把他的头后弥漫的白块理解为他的音响的浓云。由于西贝柳斯纪念碑、头像均由芬兰著名女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设计,这两件雕塑作品都创意新颖,契合实际,堪与西贝柳斯的音乐成就相匹配,因此,西贝柳斯公园展品实是芬兰音乐、雕塑双璧呈现。
略显不足的是,在西贝柳斯公园游览,我们全程未闻音乐奏鸣。假如播放西贝柳斯一支、二支经典歌曲,例如《芬兰颂》《林中仙女》,那么,游客同时成为听众,就都可以真切体验音乐公园的独特魅力。
西贝柳斯公园是本团赫尔辛基之旅第三个景点,也是本团芬兰之行最后目的地。由于这座公园集生态与人文的精华于一体,不同于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只有人文景观,也有别于南码头市集、海景自然组合,因此,揽胜此园成为本团当日旅游的高潮。现在,该国旅程行将结束,我像退潮之水眷恋海岸,回望此园绿茵盈野,清辉遍地,遂感它的腹地景色迷人;前看此园赤果满树,鲜花溢槽,又觉它的海岸芳华醉心。
作者简介:赖维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文学学士。首部散文集《驰阅万里芳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图书一等奖,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海内外390个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