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灶台
【活动时间】2025年8月26日
【主持人】孙永霞
【上刊诗人】书剑斋主,马文斐,李吉伟,阎晓文,李良英,乔安娜,刘宝祥,王建,彭珍海,杜海欣,张建刚,,吴会茹,汗牛,董义敏,芳华正韶,高云剑,马连山,董剑鹏,桑月敏,陈晔,王进龙,钟永星,唐朝小雨,刘鸣利,俎根彩,岳建华,枯藤小草,魏风仙,刘海平(高山),周雪平,赵章柱,小草,郭素青,杨国堂,张晓旭,清猗,古月。
灶台
文/书剑斋主
所有的母亲
我最眷恋围着灶台转的母亲
镶金牙
月白褂子斜襟而立
圆口衲底鞋沾着小磨油的香
柴米油盐和锅碗瓢盆
系统地温习乡音会话
夜色初上
雪白的头颅垂下剪影
是和稻香蛙声较量了一天的表情
母亲和我围坐院中的石桌
举办棒子面蔓菁粥星光宴会
那是我童年清澈河床上
最清脆的一枚回响
灶台
文/马文斐
灶台如一位沉默的长者
装满苦辣酸甜悲欢离合
那就是生活深沉的脉络
我站在灶间
看奶奶菜刀起落
切出青菜萝卜的生活
爷爷拉着风箱
呼哧呼哧
像是岁月吟唱的歌
爷爷烟锅斜在嘴角
与灶火同步
似遥远的星星闪烁
灶火映红奶奶的脸庞
锅里的饭菜翻滚着
那是家的味道永不凋落
如今灶台已冷没了烟火
但那些画面从未走远
开出此生最鲜艳的花朵
灶台
文/李吉伟
那是母亲的战场
风箱拉出了节奏感
灶火映红了脸庞
飞起落下的白色烟灰
在羊肚毛巾上结成霜花
锅盖掀开了一家人
垂涎三尺的粗茶淡饭
贫穷的日子在母亲的手中
变成一桌可口饭菜
缺油少盐的岁月
我们长大成人
当她离开那个劳作了一生
的灶台后,贴饼子
南瓜咸饭成为记忆
日子再也吃不出娘的味道
曾经烟火气最旺的地方
而今积尘淹没了往事
灶台
文/阎晓文
水火交融的灶台
火里燃烧日头的光热
水里蒸煮月亮的圆缺
炉里的火是笔
锅里的水是墨
一家老小握在手里
一笔一划书写着生活
柴米油盐的舞台
弹奏着锅碗瓢盆,刀勺铲筷
演绎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灶台,柴煤气电,时代变迁
与家庭生老病死紧紧相连
2025年8月26日
灶台
文/李良英
当年,父亲弓着腰
汗滴和进白灰
念叨着
人是铁,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
把一遍遍抹平的灶台
满意地交给母亲
从此,柴火灶
就成了母亲的专属
每天,母亲用柴火
弹出
锅碗瓢盆交响曲
用酸甜苦辣
蒸出金黄的玉米窝头
奏响喜怒哀乐
后来,父母走了
妻忍痛含怨
笨拙地接着唱
再后来,我一横心
亲手销毁了
父亲传延已久的手艺
换上不锈钢灶台
妻要炖出柴火饭的香
变奏出
热气腾腾的新生活
灶台
文/乔安娜
砖块和水泥替代了
石头和泥巴
曾几何时
香烟袅袅的灶台也改朝换代
柴火里的噼啪声
早就成了电磁炉电饭煲
甚至是液化气天然气的舞台
这边唱来那边和
锅巴馍馍和锅巴米饭
也成了民宿或者专门饭店
才配拥有的专业食材
腊肉香肠也没有了柴火灶香味儿
时代进步
饭菜多样却多出了
怀念思旧的味道
还是灶台上热气腾腾
具有烟火气的日子热闹
灶台
文/刘宝祥
蒸汽和炊烟在房顶相遇
坠落出生活。母亲的手像魔术师
在灶台上变幻出可口的饭菜
那时候,灶台是母亲温暖的怀抱
满足食欲,也打开心灵的闸门
日子很清苦,高粱红薯玉米面
也不是我的最爱。一家人
围坐饭桌的欢声笑语战胜了所有苦难
多年后的某个黄昏,我听见
瓷碗碰撞出的某种节奏
在陌生城市的转角,蓦然回首
只看到钢筋水泥搭建的森林壁垒里
忽明忽暗的星星灯火
寄宿于方寸之间,一把铝勺
搅动着支离破碎的生活
唯有煤气灶的烈焰舔舐着锅的温度
灶台
文/王建
灶台
薪火相传,一代一代
袅袅炊烟,总是唤起儿时的记忆
在大铁锅里翻炒油盐酱醋
姥姥磨平了锅铲
风箱咕哒咕哒,响遍四季
灶火也烧旺了一年的日子
现在城里楼上,电火星灶
菜肴,妻子三味五味调和
也不是过去的滋味
去哪寻回久远的味道
老家的土灶台
玉米秸秆烧的大铁锅里的杂烩菜
灶台
文/彭珍海
砖石斑驳堆叠成山的形状
柴烟在梁木间写下朦胧的诗行
母亲的身影
是其中最清晰的标点
灶膛里,木柴正在朗诵晨晓
用噼啪的韵脚
跃动的火光照着她
将细密的汗珠翻译成星子
铁锅是岁月的陶匠
揉捏着酸甜苦辣的胚土
蒸汽携米香攀上屋梁
在我童年的穹顶塑出永不消散的云朵
如今,千里之外
方寸烟火依然在黄昏准时升起
当暮色浸透窗棂
它就轻轻地, 熨平我满是褶皱的乡愁
灶台
文/杜海欣
燃尽的薪火
残留着曾经的记忆
那跳跃的火焰旁
有家人的温暖与关切
也有岁月的甜蜜与忧伤
村口的柿子树
长成了沧桑的模样
那层层的年轮
送走了多少人的欢畅
看不见黄昏下袅袅炊烟
听不见母亲饭前的声声呼唤
一切都在改变
唯一不变的
是长在乡愁里的童年
灶台
文/张建刚
父亲收割回家的庄稼秸秆儿
被母亲收留,它们体内成长的沧桑
在灶膛里烧出人间的烟火
烟囱把它们拔节到一个家庭的
美学高度,辫成袅袅的发辫,升高
每一个人对日子的热忱
每望一次故乡的炊烟,就想起
在天堂是否还围着灶台转的母亲
一个一辈子侍弄烟火的人,最终
被烟火卷走残躯,成为一颗
我心中遥远的不灭的星辰
灶台
文/吴会茹
火焰在砖石间低语,
舔着锅底,像旧时光轻轻翻动。
米粒沉浮,水汽爬上窗格,
描出云朵或远山的形状。
母亲的身影被灶火拉长,
她的围裙兜着稻香与晨霜。
一勺温暖舀起半生甘苦,
瓷碗里盛满月光的乳白。
每个黎明在灶口醒来,
米粥沸腾如未说出的爱。
灶台
文/汗牛
忆当年,一家人吃饭
齐刷刷,都围来灶台边
一年的穷光景
留给灶台边忙碌的身影
父亲背来大山的柴禾
母亲把灶膛烧成红火
一篮野菜,一勺小米香
一把咸盐,一锅野菜汤
灶台边的泪水,土屋里的笑语
一生的乡梦,一家人的希冀
昔日的灶台依稀还在
灶台边的老人却永不再来
一首诗,千言万语唱乡愁
一生事,千呼万唤不回头
今日我唱昔日梦,如江水东流
明朝人问今朝事,似云雾山沟
灶台
文/董义敏
老家的灶台
蜘蛛织了一张大网
满是灰尘的灶台面上
还有满是烟污的锅盖
我想起了
父亲从生产队下班
舀了一瓢瓮里的凉水
惬意的喝进肚里
母亲站在灶台边上
盛了一碗稀饭
递给满脸褶皱的父亲
父亲端起碗笑了
下学回家的我
放下砌成棋子块的书包
母亲把玉米饼子切两半
中间裹上香油递给我好香
儿时的记忆犹新
现在的生活
没有了人间的烟火气
吃啥都不香
灶台
文/芳华正韶
砖缝里
还卡着上顿米饭的白
和酱油的深
旋钮“咔嗒”一声
蓝火就舔着锅底
把蔬菜的脆,肉的香
熬成满屋的暖
妈妈的手在这里转了又转
炒勺碰着锅沿
是日子的声响
现在它凉着
像等一个
再也不会回来的
开饭铃
灶台
文/高云剑
犹记得儿时的情景
在七队部的北房里
年幼的我坐在一梱棉花柴上拉风箱
母亲将一筐子胡萝卜倒在大铁锅里
队上养着二几十头猪
浓烟将屋子熏成漆黑
我在熏黑的土坯屋里
流着眼泪
每当想起儿时
那灼人的火苗
呛的不住咳嗽的浓烟
母亲被泔水压弯的背影
总会刺疼我的神经
灶台
文/马连山
砖砌 挖坑 土球子
铁锅一架 柴火一生
那个年代 三块坯头
也能顶起一锅饭
再后来灶台盘的方方正正
风箱助长着火苗
下煮上蒸成了家常便饭
只有待客和过节
大锅盖才能冒出香气
锅台墙上的灶王爷
总是笑眯眯的模样
灶台随时代在演变
那种土里土气的灶台
已经不多见
但那种质朴的记忆
始终萦绕在心头
灶台
文/董剑鹏
饭香不眠之地
随时叫醒沉睡的碗碟
饿扁的月亮
也能在此吃个滚圆
勺子舀出人生五味
分摊给人们品尝
更有香气腾腾的幸福
笼罩家庭
娘把自已,在灶洞里一次次
燃烧成柴火
铁锅里煮沸了浓浓的亲情
让子女的碗里永远盛着温饱
烟熏火燎中的娘
汗滴像大豆,扑嗽嗽地滚落
砸痛了我的神经
更像种子,种进我心田
长出一茬茬洋溢温情的慈爱
我们多像一只只碗呀
娘把青葱岁月
盛给我们。她自己却化作了
儿女怎么也扯不住的一缕炊烟
灶台
文/桑月敏
灶火把夕阳摁下去的时候
娘的围裙在飘动
好像是一朵褪了色云
在等待收拢所有归巢的翅膀
六十多载烟云飘过
我也活成娘当年的岁数
老灶台在记忆里静坐
比任何时钟都懂得轮回
那口老铁锅不知回炉了
多少次
早已面目全非
娘在灶台边的守望
已是梦里的景象
远去的飞鸟
再也聚拢不到我们出生时的西厢房
每当寒冬的夜晚
看到那炊烟袅袅升腾
好像莫名的闻到当年母亲熬煮米粥的绵香
现在我也学会在煤气灶上
复刻娘用柴火熬煮的月光
却总差一分明灭
我知道那得用鬓角的霜色做底柴
方能煮沸陈年的温度
灶 台
文/陈晔
洋取筒儿里藏着火
白土水是老牌增白粉蜜
灶王之疆域始终不越界
烟是它的青色圣旨
天天发布告谕
在一个个退潮的乡村,灶台
再也拴不住烟火之烈马
好像
灶王也退出江湖
在世外桃源盖了一幢四合院
灶台
文/王进龙
太行的风,吹老了灶台的砖
黑黢黢的沿上,还留着粗粮的暖
最后一碗米,盛进了子弟兵的碗
瓷碗沿儿碰着枪托,脆生生地颤
滹沱河在山外吼,浪头撞着岩
灶台边的娘,把最后一尺布叠成帆
针脚缝着"胜利",线儿牵着天
粗布衫裹着热,贴紧战士的肩
西柏坡的灯,亮在灶台的烟
老支书蹲在灶前,火钳拨着炭
"最后一担粮,得赶在雪落前"
谷穗压着扁担,压弯了腰杆
灶台没歇过,锅沿结着霜花斑
熬过野菜粥,也温过伤员的眼
风从灶膛过,捎走半句誓言
"这口灶在,咱就有熬出头的天"
如今灶上尘,还认当年的火暖
砖缝里藏着,没说尽的肝胆
滹沱河还流,浪头拍着旧岸
灶台站成碑,望着赶考的方向
灶台
文/钟永星
这间老屋和灶台一沉
就延续了好多年
它退出了烟火,退出柴米油盐,像仍掉昨日
所有的烟火味
每一次我想慢慢靠近
轻轻抚摸想擦掉它
身上留下的一些旧痕和
从我眼睛长出一缕缕
淡淡的炊烟
灶台
文/唐朝小雨
不由得想起母亲
我们家的厨神
无米之炊,吃野菜的日子
我们的脸上没有长出菜色
早晨都是第一个醒来
用启明星点燃人间烟火
从来没感到贫穷和悲伤
每一次都被呛葱花的味道赶跑了
灶台
文/刘鸣利
这里总有天大的事情
是值得朝拜的地方
火舌舔舐着霞光,蒸汽与霞光相戏
岁月和希望日日点燃
化作炊烟上达苍穹
我依然羡慕院中的桃花
在烟火气里长大
灶台老了
淡出视野的有许多
柴草、风箱、烧火棍和烧火的人
炊烟也老了,告别灶台的时候
一起带走的,还有老味道
人们已经疏忽了对它的朝拜
但愿,不是蔑视了天大的事情
灶台
文/俎根彩
那时候我个子还没有灶台高
踩着凳子 才能把锅底刷好
那时候日子慢、生活苦,却多欢笑
端午节的粽子都要煮一整夜
火塘里的柴,耐心地舔着锅底烧
那时候总盼着新年快点到
灶台的香气从进腊月就开始飘啊飘
煎豆腐、煮肉、炸丸子、蒸年糕
灶台里藏着的,不止是美味和期盼
还有宠溺的眼神和那一句“小馋猫”
现在没了土灶台
光波炉转着数字,燃气灶跳着蓝火苗
十分钟就能端出一桌菜
却总像少了点儿味道……
原来时间跑得太急,连火焰都学会了潦草
那些需要慢慢熬的暖,浸在汤汁里的笑
从来不是柴火慢,而是爱你的人肯等——
等一锅饭熟,等一段日子长出温度
灶台
文/岳建华
灶台的火
蒸煮庄稼人的一日三餐
棒子面粥、炒白菜
吃出乡里乡气
母亲围着灶台转
一张小方桌的饭菜
升腾成烟火气
顺着丝瓜花溢出墙外
灶台,让我想起拉风箱
灶台,让我闻到过年的肉香
灶台,让我品出家的味道
漂泊在外的姑娘
灶台的袅袅炊烟
是娘
在喊我回家吃饭
灶台
文/枯藤小草
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系上碎花布围裙
握菜刀 煮沸汤
戏称时尚煮妇范
日子就是柴米油盐
围着灶台转
也是谋生存的一种手段
灶台
文/魏风仙
灶台 是母亲一生的舞台
一日三餐 演绎出生活的精彩
像一位魔术师
把难吃的树叶、草根随手变成美味
像一位诗人
把清淡的南瓜、小米随意组合成妙句
油盐酱醋 调制有滋有味的生活
锅碗瓢盆 演奏多姿多彩的音乐
风箱煽风 木柴点火
一家人的日子总是红红火火
烟熏火燎 灶台和母亲一样饱经沧桑
而母亲从不抱怨 把灶台擦拭的干净明亮
丝丝缕缕的炊烟飘起来
母亲的味道也飘到了千里之外
如今 年老的母亲被接到城里
老家的灶台落满灰尘 冷冷清清
灶台 凝结成乡愁
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
灶台
文/刘海平(高山)
小小灶台,人生大舞台
记录下岁月沧桑
传递着人间大爱
烹制出一日三餐美味
那里有无数人的梦想
世上有味是清欢
幸福生活与贫富无关
君子安贫乐道,贵在知足
现在吃的东西虽花样繁多
但总感觉不如儿时饭菜香
记得儿时灶台上
总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昏暗的煤油灯下
红彤彤的火苗
烟熏火燎,锅里冒着热气
母亲在那里忙得挥汗如雨
而今母亲远去了
灶台也变成了美好回忆
仿佛没了有灶台
生活中似乎缺少点烟火气
灶台
文/周雪平
一股菜香从厨房飘出
灶台上摆满了食材
妈妈的双手轻轻的翻炒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
灶台旁边的水细细的流出
洗好的果蔬增添了许多色彩
如春的眷恋把思念写在心上
温馨岁月
三餐四季
灶台依旧能从琳琅满目到洁净如初
花开了谢,花谢了开
果香满盘,菜香满桌
灶台
文/赵章柱
东屋的东北角
紧傍在大炕边
芦柴一点燃
烟道冒出袅袅轻烟
大铁锅里熬杂魚
贴的大饼子香喷喷
小虾小鱼摊糊饼
是引人垂涎的食品
离开老家灶台七十年了
每忆起来可爱可亲
这辈子是忘不了哇
永远留在梦里留在心
灶台
文/小草
那浓浓的烟火气
让我时不时的回味一下
灶台里燃烧的火焰
是儿时激情的回忆
灶台边
是年轻模样的妈妈
像照相机一样留在脑海里
我在灶口
输入着成长的期盼
灶台
那是美好又回不去的童年岁月
灶台
文/郭素青
那是母亲的战场
从青丝到白发
灶堂里冒出的炊烟
蔓菁稀米和锅贴饼子的饭香
弥散在了几代人的童年
木梯上响过母亲的呼唤
石凳石桌是一个时代的团圆
大铁锅炒菜的味道真的不一样
相对于现代化精致的厨房
风匣拉出过几代人的沧桑
锅煤子积攒着岁月的粗犷
黄麦穰烙饼玉蜀黍棒子煮饭
麻秸秆引火小窑洞里放洋火
高粱秸的篦子柳条编的锅圈
父亲的挎篓母亲的摘筐
从灶台里走出的每一个意象
清晰地勾勒出了我们的童年
各种食具与母亲一起老去
而今方知母亲爬灶台的时光
是母亲最辛苦最能干的时光
也是这辈子最被人疼爱的时光
那积攒在童年的味蕾
才是最纯真的亲情
和挥之不去的乡恋
灶台
文/杨国堂
父亲用土坯垒起灶台
母亲蒸煮着日子的方圆
烟囱吐出柴草的饮烟
暖和了农家日常的生活
贴锅饼子玉米粥
喂香了曾经的岁月
如今一拧就亮的天燃气灶
却没有母亲味道的感觉
灶台
文/张晓旭
放一把干柴,
拉一次风箱,
灶堂的火,
煮着可口的饭菜,
可口的饭菜馋着围着灶台转的我。
灶台
文/清猗
女娲在造人后
定然为女人制作了灶台
同样的水和泥土的骨肉
塑成生活的草台班子
灶火正旺,柴木在乌黑的灶膛里
跳舞
小时候,我最喜欢帮母亲烧火了
端坐在那,把风箱拉得不急不缓
像清脆的梆子响
树木的旁枝塞进灶膛
燃起桔红的火焰
仿佛夕阳落进小院
母亲蒸的馒头或煮的饺子
正在大锅里香气四溢
那是我们自给自足的口粮
纯朴的小麦,如银的大米
岁月腌制的猪肉
她熟悉它们的脾性
如同熟悉自己的亲人
灶台是母亲们的修罗场
当我风尘仆仆归来
还是喜欢紧守在温暖的灶台
看她引燃柴草,铁锅中炖出
烟火人间的旧胶片
灶台
文/古月
一切才刚刚开始。无论食物的由生到熟,还是从柴薪
到灰烬的过程,每次都是灶台看的最清楚。
一切还远远没有结束。是一粒烟火,不敢相信来自
时光的问候,是一张面庞,在这里渐渐老去。
不想说稍纵即逝的美好,也不想说时间的裂纹,
卑微的灶台,那么重,又那么轻,高贵的接近灵魂。
灶台,带着祖祖辈辈的指纹,仿佛把几千年来所有的
人间琐事,抖落在我们面前,我一次次靠近它。
仿佛聆听远古的呼吸,感叹光阴流逝。灶台一直在倾听,
它在倾听自己,也在倾听你我和所有的人。
【活动时间】2025年8月26日
【主持人】孙永霞
【上刊诗人】书剑斋主,马文斐,李吉伟,阎晓文,李良英,乔安娜,刘宝祥,王建,彭珍海,杜海欣,张建刚,,吴会茹,汗牛,董义敏,芳华正韶,高云剑,马连山,董剑鹏,桑月敏,陈晔,王进龙,钟永星,唐朝小雨,刘鸣利,俎根彩,岳建华,枯藤小草,魏风仙,刘海平(高山),周雪平,赵章柱,小草,郭素青,杨国堂,张晓旭,清猗,古月。
灶台
文/书剑斋主
所有的母亲
我最眷恋围着灶台转的母亲
镶金牙
月白褂子斜襟而立
圆口衲底鞋沾着小磨油的香
柴米油盐和锅碗瓢盆
系统地温习乡音会话
夜色初上
雪白的头颅垂下剪影
是和稻香蛙声较量了一天的表情
母亲和我围坐院中的石桌
举办棒子面蔓菁粥星光宴会
那是我童年清澈河床上
最清脆的一枚回响
灶台
文/马文斐
灶台如一位沉默的长者
装满苦辣酸甜悲欢离合
那就是生活深沉的脉络
我站在灶间
看奶奶菜刀起落
切出青菜萝卜的生活
爷爷拉着风箱
呼哧呼哧
像是岁月吟唱的歌
爷爷烟锅斜在嘴角
与灶火同步
似遥远的星星闪烁
灶火映红奶奶的脸庞
锅里的饭菜翻滚着
那是家的味道永不凋落
如今灶台已冷没了烟火
但那些画面从未走远
开出此生最鲜艳的花朵
灶台
文/李吉伟
那是母亲的战场
风箱拉出了节奏感
灶火映红了脸庞
飞起落下的白色烟灰
在羊肚毛巾上结成霜花
锅盖掀开了一家人
垂涎三尺的粗茶淡饭
贫穷的日子在母亲的手中
变成一桌可口饭菜
缺油少盐的岁月
我们长大成人
当她离开那个劳作了一生
的灶台后,贴饼子
南瓜咸饭成为记忆
日子再也吃不出娘的味道
曾经烟火气最旺的地方
而今积尘淹没了往事
灶台
文/阎晓文
水火交融的灶台
火里燃烧日头的光热
水里蒸煮月亮的圆缺
炉里的火是笔
锅里的水是墨
一家老小握在手里
一笔一划书写着生活
柴米油盐的舞台
弹奏着锅碗瓢盆,刀勺铲筷
演绎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灶台,柴煤气电,时代变迁
与家庭生老病死紧紧相连
2025年8月26日
灶台
文/李良英
当年,父亲弓着腰
汗滴和进白灰
念叨着
人是铁,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
把一遍遍抹平的灶台
满意地交给母亲
从此,柴火灶
就成了母亲的专属
每天,母亲用柴火
弹出
锅碗瓢盆交响曲
用酸甜苦辣
蒸出金黄的玉米窝头
奏响喜怒哀乐
后来,父母走了
妻忍痛含怨
笨拙地接着唱
再后来,我一横心
亲手销毁了
父亲传延已久的手艺
换上不锈钢灶台
妻要炖出柴火饭的香
变奏出
热气腾腾的新生活
灶台
文/乔安娜
砖块和水泥替代了
石头和泥巴
曾几何时
香烟袅袅的灶台也改朝换代
柴火里的噼啪声
早就成了电磁炉电饭煲
甚至是液化气天然气的舞台
这边唱来那边和
锅巴馍馍和锅巴米饭
也成了民宿或者专门饭店
才配拥有的专业食材
腊肉香肠也没有了柴火灶香味儿
时代进步
饭菜多样却多出了
怀念思旧的味道
还是灶台上热气腾腾
具有烟火气的日子热闹
灶台
文/刘宝祥
蒸汽和炊烟在房顶相遇
坠落出生活。母亲的手像魔术师
在灶台上变幻出可口的饭菜
那时候,灶台是母亲温暖的怀抱
满足食欲,也打开心灵的闸门
日子很清苦,高粱红薯玉米面
也不是我的最爱。一家人
围坐饭桌的欢声笑语战胜了所有苦难
多年后的某个黄昏,我听见
瓷碗碰撞出的某种节奏
在陌生城市的转角,蓦然回首
只看到钢筋水泥搭建的森林壁垒里
忽明忽暗的星星灯火
寄宿于方寸之间,一把铝勺
搅动着支离破碎的生活
唯有煤气灶的烈焰舔舐着锅的温度
灶台
文/王建
灶台
薪火相传,一代一代
袅袅炊烟,总是唤起儿时的记忆
在大铁锅里翻炒油盐酱醋
姥姥磨平了锅铲
风箱咕哒咕哒,响遍四季
灶火也烧旺了一年的日子
现在城里楼上,电火星灶
菜肴,妻子三味五味调和
也不是过去的滋味
去哪寻回久远的味道
老家的土灶台
玉米秸秆烧的大铁锅里的杂烩菜
灶台
文/彭珍海
砖石斑驳堆叠成山的形状
柴烟在梁木间写下朦胧的诗行
母亲的身影
是其中最清晰的标点
灶膛里,木柴正在朗诵晨晓
用噼啪的韵脚
跃动的火光照着她
将细密的汗珠翻译成星子
铁锅是岁月的陶匠
揉捏着酸甜苦辣的胚土
蒸汽携米香攀上屋梁
在我童年的穹顶塑出永不消散的云朵
如今,千里之外
方寸烟火依然在黄昏准时升起
当暮色浸透窗棂
它就轻轻地, 熨平我满是褶皱的乡愁
灶台
文/杜海欣
燃尽的薪火
残留着曾经的记忆
那跳跃的火焰旁
有家人的温暖与关切
也有岁月的甜蜜与忧伤
村口的柿子树
长成了沧桑的模样
那层层的年轮
送走了多少人的欢畅
看不见黄昏下袅袅炊烟
听不见母亲饭前的声声呼唤
一切都在改变
唯一不变的
是长在乡愁里的童年
灶台
文/张建刚
父亲收割回家的庄稼秸秆儿
被母亲收留,它们体内成长的沧桑
在灶膛里烧出人间的烟火
烟囱把它们拔节到一个家庭的
美学高度,辫成袅袅的发辫,升高
每一个人对日子的热忱
每望一次故乡的炊烟,就想起
在天堂是否还围着灶台转的母亲
一个一辈子侍弄烟火的人,最终
被烟火卷走残躯,成为一颗
我心中遥远的不灭的星辰
灶台
文/吴会茹
火焰在砖石间低语,
舔着锅底,像旧时光轻轻翻动。
米粒沉浮,水汽爬上窗格,
描出云朵或远山的形状。
母亲的身影被灶火拉长,
她的围裙兜着稻香与晨霜。
一勺温暖舀起半生甘苦,
瓷碗里盛满月光的乳白。
每个黎明在灶口醒来,
米粥沸腾如未说出的爱。
灶台
文/汗牛
忆当年,一家人吃饭
齐刷刷,都围来灶台边
一年的穷光景
留给灶台边忙碌的身影
父亲背来大山的柴禾
母亲把灶膛烧成红火
一篮野菜,一勺小米香
一把咸盐,一锅野菜汤
灶台边的泪水,土屋里的笑语
一生的乡梦,一家人的希冀
昔日的灶台依稀还在
灶台边的老人却永不再来
一首诗,千言万语唱乡愁
一生事,千呼万唤不回头
今日我唱昔日梦,如江水东流
明朝人问今朝事,似云雾山沟
灶台
文/董义敏
老家的灶台
蜘蛛织了一张大网
满是灰尘的灶台面上
还有满是烟污的锅盖
我想起了
父亲从生产队下班
舀了一瓢瓮里的凉水
惬意的喝进肚里
母亲站在灶台边上
盛了一碗稀饭
递给满脸褶皱的父亲
父亲端起碗笑了
下学回家的我
放下砌成棋子块的书包
母亲把玉米饼子切两半
中间裹上香油递给我好香
儿时的记忆犹新
现在的生活
没有了人间的烟火气
吃啥都不香
灶台
文/芳华正韶
砖缝里
还卡着上顿米饭的白
和酱油的深
旋钮“咔嗒”一声
蓝火就舔着锅底
把蔬菜的脆,肉的香
熬成满屋的暖
妈妈的手在这里转了又转
炒勺碰着锅沿
是日子的声响
现在它凉着
像等一个
再也不会回来的
开饭铃
灶台
文/高云剑
犹记得儿时的情景
在七队部的北房里
年幼的我坐在一梱棉花柴上拉风箱
母亲将一筐子胡萝卜倒在大铁锅里
队上养着二几十头猪
浓烟将屋子熏成漆黑
我在熏黑的土坯屋里
流着眼泪
每当想起儿时
那灼人的火苗
呛的不住咳嗽的浓烟
母亲被泔水压弯的背影
总会刺疼我的神经
灶台
文/马连山
砖砌 挖坑 土球子
铁锅一架 柴火一生
那个年代 三块坯头
也能顶起一锅饭
再后来灶台盘的方方正正
风箱助长着火苗
下煮上蒸成了家常便饭
只有待客和过节
大锅盖才能冒出香气
锅台墙上的灶王爷
总是笑眯眯的模样
灶台随时代在演变
那种土里土气的灶台
已经不多见
但那种质朴的记忆
始终萦绕在心头
灶台
文/董剑鹏
饭香不眠之地
随时叫醒沉睡的碗碟
饿扁的月亮
也能在此吃个滚圆
勺子舀出人生五味
分摊给人们品尝
更有香气腾腾的幸福
笼罩家庭
娘把自已,在灶洞里一次次
燃烧成柴火
铁锅里煮沸了浓浓的亲情
让子女的碗里永远盛着温饱
烟熏火燎中的娘
汗滴像大豆,扑嗽嗽地滚落
砸痛了我的神经
更像种子,种进我心田
长出一茬茬洋溢温情的慈爱
我们多像一只只碗呀
娘把青葱岁月
盛给我们。她自己却化作了
儿女怎么也扯不住的一缕炊烟
灶台
文/桑月敏
灶火把夕阳摁下去的时候
娘的围裙在飘动
好像是一朵褪了色云
在等待收拢所有归巢的翅膀
六十多载烟云飘过
我也活成娘当年的岁数
老灶台在记忆里静坐
比任何时钟都懂得轮回
那口老铁锅不知回炉了
多少次
早已面目全非
娘在灶台边的守望
已是梦里的景象
远去的飞鸟
再也聚拢不到我们出生时的西厢房
每当寒冬的夜晚
看到那炊烟袅袅升腾
好像莫名的闻到当年母亲熬煮米粥的绵香
现在我也学会在煤气灶上
复刻娘用柴火熬煮的月光
却总差一分明灭
我知道那得用鬓角的霜色做底柴
方能煮沸陈年的温度
灶 台
文/陈晔
洋取筒儿里藏着火
白土水是老牌增白粉蜜
灶王之疆域始终不越界
烟是它的青色圣旨
天天发布告谕
在一个个退潮的乡村,灶台
再也拴不住烟火之烈马
好像
灶王也退出江湖
在世外桃源盖了一幢四合院
灶台
文/王进龙
太行的风,吹老了灶台的砖
黑黢黢的沿上,还留着粗粮的暖
最后一碗米,盛进了子弟兵的碗
瓷碗沿儿碰着枪托,脆生生地颤
滹沱河在山外吼,浪头撞着岩
灶台边的娘,把最后一尺布叠成帆
针脚缝着"胜利",线儿牵着天
粗布衫裹着热,贴紧战士的肩
西柏坡的灯,亮在灶台的烟
老支书蹲在灶前,火钳拨着炭
"最后一担粮,得赶在雪落前"
谷穗压着扁担,压弯了腰杆
灶台没歇过,锅沿结着霜花斑
熬过野菜粥,也温过伤员的眼
风从灶膛过,捎走半句誓言
"这口灶在,咱就有熬出头的天"
如今灶上尘,还认当年的火暖
砖缝里藏着,没说尽的肝胆
滹沱河还流,浪头拍着旧岸
灶台站成碑,望着赶考的方向
灶台
文/钟永星
这间老屋和灶台一沉
就延续了好多年
它退出了烟火,退出柴米油盐,像仍掉昨日
所有的烟火味
每一次我想慢慢靠近
轻轻抚摸想擦掉它
身上留下的一些旧痕和
从我眼睛长出一缕缕
淡淡的炊烟
灶台
文/唐朝小雨
不由得想起母亲
我们家的厨神
无米之炊,吃野菜的日子
我们的脸上没有长出菜色
早晨都是第一个醒来
用启明星点燃人间烟火
从来没感到贫穷和悲伤
每一次都被呛葱花的味道赶跑了
灶台
文/刘鸣利
这里总有天大的事情
是值得朝拜的地方
火舌舔舐着霞光,蒸汽与霞光相戏
岁月和希望日日点燃
化作炊烟上达苍穹
我依然羡慕院中的桃花
在烟火气里长大
灶台老了
淡出视野的有许多
柴草、风箱、烧火棍和烧火的人
炊烟也老了,告别灶台的时候
一起带走的,还有老味道
人们已经疏忽了对它的朝拜
但愿,不是蔑视了天大的事情
灶台
文/俎根彩
那时候我个子还没有灶台高
踩着凳子 才能把锅底刷好
那时候日子慢、生活苦,却多欢笑
端午节的粽子都要煮一整夜
火塘里的柴,耐心地舔着锅底烧
那时候总盼着新年快点到
灶台的香气从进腊月就开始飘啊飘
煎豆腐、煮肉、炸丸子、蒸年糕
灶台里藏着的,不止是美味和期盼
还有宠溺的眼神和那一句“小馋猫”
现在没了土灶台
光波炉转着数字,燃气灶跳着蓝火苗
十分钟就能端出一桌菜
却总像少了点儿味道……
原来时间跑得太急,连火焰都学会了潦草
那些需要慢慢熬的暖,浸在汤汁里的笑
从来不是柴火慢,而是爱你的人肯等——
等一锅饭熟,等一段日子长出温度
灶台
文/岳建华
灶台的火
蒸煮庄稼人的一日三餐
棒子面粥、炒白菜
吃出乡里乡气
母亲围着灶台转
一张小方桌的饭菜
升腾成烟火气
顺着丝瓜花溢出墙外
灶台,让我想起拉风箱
灶台,让我闻到过年的肉香
灶台,让我品出家的味道
漂泊在外的姑娘
灶台的袅袅炊烟
是娘
在喊我回家吃饭
灶台
文/枯藤小草
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系上碎花布围裙
握菜刀 煮沸汤
戏称时尚煮妇范
日子就是柴米油盐
围着灶台转
也是谋生存的一种手段
灶台
文/魏风仙
灶台 是母亲一生的舞台
一日三餐 演绎出生活的精彩
像一位魔术师
把难吃的树叶、草根随手变成美味
像一位诗人
把清淡的南瓜、小米随意组合成妙句
油盐酱醋 调制有滋有味的生活
锅碗瓢盆 演奏多姿多彩的音乐
风箱煽风 木柴点火
一家人的日子总是红红火火
烟熏火燎 灶台和母亲一样饱经沧桑
而母亲从不抱怨 把灶台擦拭的干净明亮
丝丝缕缕的炊烟飘起来
母亲的味道也飘到了千里之外
如今 年老的母亲被接到城里
老家的灶台落满灰尘 冷冷清清
灶台 凝结成乡愁
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
灶台
文/刘海平(高山)
小小灶台,人生大舞台
记录下岁月沧桑
传递着人间大爱
烹制出一日三餐美味
那里有无数人的梦想
世上有味是清欢
幸福生活与贫富无关
君子安贫乐道,贵在知足
现在吃的东西虽花样繁多
但总感觉不如儿时饭菜香
记得儿时灶台上
总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昏暗的煤油灯下
红彤彤的火苗
烟熏火燎,锅里冒着热气
母亲在那里忙得挥汗如雨
而今母亲远去了
灶台也变成了美好回忆
仿佛没了有灶台
生活中似乎缺少点烟火气
灶台
文/周雪平
一股菜香从厨房飘出
灶台上摆满了食材
妈妈的双手轻轻的翻炒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
灶台旁边的水细细的流出
洗好的果蔬增添了许多色彩
如春的眷恋把思念写在心上
温馨岁月
三餐四季
灶台依旧能从琳琅满目到洁净如初
花开了谢,花谢了开
果香满盘,菜香满桌
灶台
文/赵章柱
东屋的东北角
紧傍在大炕边
芦柴一点燃
烟道冒出袅袅轻烟
大铁锅里熬杂魚
贴的大饼子香喷喷
小虾小鱼摊糊饼
是引人垂涎的食品
离开老家灶台七十年了
每忆起来可爱可亲
这辈子是忘不了哇
永远留在梦里留在心
灶台
文/小草
那浓浓的烟火气
让我时不时的回味一下
灶台里燃烧的火焰
是儿时激情的回忆
灶台边
是年轻模样的妈妈
像照相机一样留在脑海里
我在灶口
输入着成长的期盼
灶台
那是美好又回不去的童年岁月
灶台
文/郭素青
那是母亲的战场
从青丝到白发
灶堂里冒出的炊烟
蔓菁稀米和锅贴饼子的饭香
弥散在了几代人的童年
木梯上响过母亲的呼唤
石凳石桌是一个时代的团圆
大铁锅炒菜的味道真的不一样
相对于现代化精致的厨房
风匣拉出过几代人的沧桑
锅煤子积攒着岁月的粗犷
黄麦穰烙饼玉蜀黍棒子煮饭
麻秸秆引火小窑洞里放洋火
高粱秸的篦子柳条编的锅圈
父亲的挎篓母亲的摘筐
从灶台里走出的每一个意象
清晰地勾勒出了我们的童年
各种食具与母亲一起老去
而今方知母亲爬灶台的时光
是母亲最辛苦最能干的时光
也是这辈子最被人疼爱的时光
那积攒在童年的味蕾
才是最纯真的亲情
和挥之不去的乡恋
灶台
文/杨国堂
父亲用土坯垒起灶台
母亲蒸煮着日子的方圆
烟囱吐出柴草的饮烟
暖和了农家日常的生活
贴锅饼子玉米粥
喂香了曾经的岁月
如今一拧就亮的天燃气灶
却没有母亲味道的感觉
灶台
文/张晓旭
放一把干柴,
拉一次风箱,
灶堂的火,
煮着可口的饭菜,
可口的饭菜馋着围着灶台转的我。
灶台
文/清猗
女娲在造人后
定然为女人制作了灶台
同样的水和泥土的骨血
塑成生活的草台班子
灶火正旺,柴木在乌黑的灶膛里
跳舞
小时候,我最喜欢帮母亲烧火了
端坐在那,把风箱拉得不急不缓
像清脆的梆子响
树木的旁枝塞进灶膛
燃起桔红的火焰
仿佛夕阳落进小院
母亲蒸的馒头或煮的饺子
正在大锅里香气四溢
那是我们自给自足的口粮
纯朴的小麦,如银的大米
岁月腌制的猪肉
她熟悉它们的脾性
如同熟悉自己的亲人
灶台是母亲们的修罗场
当我风尘仆仆归来
还是喜欢紧守在温暖的灶台
看她引燃柴草,铁锅中炖出
烟火人间的旧胶片
灶台
文/古月
一切才刚刚开始。无论食物的由生到熟,还是从柴薪
到灰烬的过程,每次都是灶台看的最清楚。
一切还远远没有结束。是一粒烟火,不敢相信来自
时光的问候,是一张面庞,在这里渐渐老去。
不想说稍纵即逝的美好,也不想说时间的裂纹,
卑微的灶台,那么重,又那么轻,高贵的接近灵魂。
灶台,带着祖祖辈辈的指纹,仿佛把几千年来所有的
人间琐事,抖落在我们面前,我一次次靠近它。
仿佛聆听远古的呼吸,感叹光阴流逝。灶台一直在倾听,
它在倾听自己,也在倾听你我和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