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小说)
作者 崔和平
在老槐树下,蝉鸣声撕扯着夏日的燥热,聒噪如旧。我静静地站在老宅院门口,抬头望着那棵歪脖子槐树,树影斑驳地洒在二舅紧闭的房门上。门框上褪色的春联好像是一道结痂的旧伤,红纸边缘卷曲,在风里微微颤动,仿佛随时会剥落成时间的碎屑。
二舅是母亲的亲哥哥,却也是我们家的禁忌。从我记事起,他就像是悬在屋檐下的一串风干辣椒,无人敢碰,更无人愿提。直到去年冬天,母亲接到电话时,药瓶在她掌心发出咯咯的脆响,像某种隐忍的碎裂。她沉默良久,最终吐出一句:“去看看吧。”声音轻得像是怕惊醒了什么沉睡的往事。
医院走廊的白炽灯刺眼如审讯台的探照灯,二舅躺在病床上,半边身子被重力钉在褥单上。看见我们时,他浑浊的眼睛突然泛起涟漪,喉结滚动着,却只能发出气若游丝的呜咽。母亲猛地别过头,泪水在指缝间洇开,而我却清晰地看见,二舅的手在颤抖,枯枝般的手指反复摩挲着床头柜上那张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二舅背着书包,身后是老宅的葡萄架,母亲那时候还是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拽着他的衣角笑,笑容里淌着蜜。
后来,从邻居大婶絮叨的唾沫星子里,往事才像拼碎的瓷片般渐渐完整。二舅是家中长子,本应是撑起门庭的梁柱。可那年父亲意外离世,家徒四壁,债台高筑。他毅然辍学打工,将书包塞进妹妹怀里时,手指关节发白。母亲哭着不要,他却把妹妹锁在屋里,自己揣着十块钱去了南方。起初还有沾着汗渍的信笺,后来渐渐断了音讯。再回来时,他带回了钱,却瘸了一条腿———工地的钢筋好像命运的刀,劈开了他半生的路。村里人的唾沫淹过来,说他混得不好,还瘸了,给家里丢脸。母亲气他不懂爱惜自己,更气他多年不联系,兄妹俩大吵一架,从此形同陌路,像两株被狂风折断的树,各自在风雨里枯荣。
病房里,二舅挣扎着要起身,我慌忙扶住他。他摸索着从枕头下掏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是层层包裹的存折,数额不多,但扉页上歪歪扭扭写着:“给小妹买房。”母亲猛地捂住嘴,泪水决堤。原来这些年,他瘸着腿辗转各个工地,省吃俭用,每年都往老家邮局汇款,却从不留名。那些汇款单,像他沉默的跫音,在岁月里叩响无人知晓的门。
出院后,二舅执意要回老宅。葡萄架早已荒废,藤蔓枯黄如垂死的蛇,他却每天拄着拐杖坐在藤下,用唯一能动的手慢慢编竹篮。母亲送来新棉被,他不要,固执地裹着破旧的军大衣,仿佛那件衣服能替他抵挡所有目光的刀锋。我们走后,他总在夜里咳嗽,咳得整个老宅都颤,就像是一片风中簌簌发抖的枯叶。
直到某个傍晚,我撞见母亲在葡萄架下和二舅说话。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母亲的声音带着哽咽:“哥,当年你锁我的那扇门,我后来自己砸开了。可你把自己锁在外头,怎么就不肯回来?”二舅的手抖得厉害,竹篮编错了纹路,他嘶哑着说:“我脏,瘸了,怕给你们丢人……”母亲突然蹲下,捡起竹篮的残片,就像小时候那样,把碎竹条塞进他手里:“你教过我编竹篮,说人活着就得挺直脊梁。现在,你倒是教教我,怎么把断掉的亲情,再编回去?”她的手指触到二舅掌心时候,两人都颤了一下,仿佛触碰到了时光深处未愈的痂。
那夜,老宅的灯亮到很晚。第二天清晨,我发现葡萄架下多了一个新编的竹篮,篮底用红绳缠着,歪歪扭扭,却结实得很。阳光淌进屋子时,我看见二舅的房门敞开着,他正颤巍巍地往篮里添新编的竹篾,母亲坐在旁边,手里攥着半截竹条,像在修补一件珍藏多年的旧物。风掠过时,葡萄叶的沙沙声,像在说,那些扯不断理还乱的线,终会在时间里,编成一张温柔的网。
虽然蝉鸣依旧聒噪,但是老槐树的影子不再斑驳。二舅的房门敞开着,阳光淌进去,照见他和母亲并肩坐在藤下,手里各自攥着半截竹条。风掠过时,葡萄叶的沙沙声,好像在说,有些裂痕,本就是光阴的馈赠———它让光得以透入,让愈合有了缝隙可寻。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平山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吟文化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
在老槐树下,蝉鸣声撕扯着夏日的燥热,聒噪如旧。我静静地站在老宅院门口,抬头望着那棵歪脖子槐树,树影斑驳地洒在二舅紧闭的房门上。门框上褪色的春联好像是一道结痂的旧伤,红纸边缘卷曲,在风里微微颤动,仿佛随时会剥落成时间的碎屑。
二舅是母亲的亲哥哥,却也是我们家的禁忌。从我记事起,他就像是悬在屋檐下的一串风干辣椒,无人敢碰,更无人愿提。直到去年冬天,母亲接到电话时,药瓶在她掌心发出咯咯的脆响,像某种隐忍的碎裂。她沉默良久,最终吐出一句:“去看看吧。”声音轻得像是怕惊醒了什么沉睡的往事。
医院走廊的白炽灯刺眼如审讯台的探照灯,二舅躺在病床上,半边身子被重力钉在褥单上。看见我们时,他浑浊的眼睛突然泛起涟漪,喉结滚动着,却只能发出气若游丝的呜咽。母亲猛地别过头,泪水在指缝间洇开,而我却清晰地看见,二舅的手在颤抖,枯枝般的手指反复摩挲着床头柜上那张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二舅背着书包,身后是老宅的葡萄架,母亲那时候还是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拽着他的衣角笑,笑容里淌着蜜。
后来,从邻居大婶絮叨的唾沫星子里,往事才像拼碎的瓷片般渐渐完整。二舅是家中长子,本应是撑起门庭的梁柱。可那年父亲意外离世,家徒四壁,债台高筑。他毅然辍学打工,将书包塞进妹妹怀里时,手指关节发白。母亲哭着不要,他却把妹妹锁在屋里,自己揣着十块钱去了南方。起初还有沾着汗渍的信笺,后来渐渐断了音讯。再回来时,他带回了钱,却瘸了一条腿———工地的钢筋好像命运的刀,劈开了他半生的路。村里人的唾沫淹过来,说他混得不好,还瘸了,给家里丢脸。母亲气他不懂爱惜自己,更气他多年不联系,兄妹俩大吵一架,从此形同陌路,像两株被狂风折断的树,各自在风雨里枯荣。
病房里,二舅挣扎着要起身,我慌忙扶住他。他摸索着从枕头下掏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是层层包裹的存折,数额不多,但扉页上歪歪扭扭写着:“给小妹买房。”母亲猛地捂住嘴,泪水决堤。原来这些年,他瘸着腿辗转各个工地,省吃俭用,每年都往老家邮局汇款,却从不留名。那些汇款单,像他沉默的跫音,在岁月里叩响无人知晓的门。
出院后,二舅执意要回老宅。葡萄架早已荒废,藤蔓枯黄如垂死的蛇,他却每天拄着拐杖坐在藤下,用唯一能动的手慢慢编竹篮。母亲送来新棉被,他不要,固执地裹着破旧的军大衣,仿佛那件衣服能替他抵挡所有目光的刀锋。我们走后,他总在夜里咳嗽,咳得整个老宅都颤,就像是一片风中簌簌发抖的枯叶。
直到某个傍晚,我撞见母亲在葡萄架下和二舅说话。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母亲的声音带着哽咽:“哥,当年你锁我的那扇门,我后来自己砸开了。可你把自己锁在外头,怎么就不肯回来?”二舅的手抖得厉害,竹篮编错了纹路,他嘶哑着说:“我脏,瘸了,怕给你们丢人……”母亲突然蹲下,捡起竹篮的残片,就像小时候那样,把碎竹条塞进他手里:“你教过我编竹篮,说人活着就得挺直脊梁。现在,你倒是教教我,怎么把断掉的亲情,再编回去?”她的手指触到二舅掌心时候,两人都颤了一下,仿佛触碰到了时光深处未愈的痂。
那夜,老宅的灯亮到很晚。第二天清晨,我发现葡萄架下多了一个新编的竹篮,篮底用红绳缠着,歪歪扭扭,却结实得很。阳光淌进屋子时,我看见二舅的房门敞开着,他正颤巍巍地往篮里添新编的竹篾,母亲坐在旁边,手里攥着半截竹条,像在修补一件珍藏多年的旧物。风掠过时,葡萄叶的沙沙声,像在说,那些扯不断理还乱的线,终会在时间里,编成一张温柔的网。
虽然蝉鸣依旧聒噪,但是老槐树的影子不再斑驳。二舅的房门敞开着,阳光淌进去,照见他和母亲并肩坐在藤下,手里各自攥着半截竹条。风掠过时,葡萄叶的沙沙声,好像在说,有些裂痕,本就是光阴的馈赠———它让光得以透入,让愈合有了缝隙可寻。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平山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吟文化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