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桑恒昌《诗人》:
探寻诗意内核,感悟精神力量
天 琮
早上晨练回来,看看时间还不到6:30,我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翻阅,屏幕上却跳出了桑老发来的新作《诗人》:
厌弃拖泥带水
更无披头散发
拨响心中最深的弦
一根禅杖胜过千军万马
短短四句的《诗人》。我逐字读了两遍,又默诵了一回,只觉字里行间藏着沉实的力道,那"寓意深刻"的感触便顺着指尖往心里漫。没多耽搁,当即打开电脑,想把这反复品读间涌上来的所思所想好好写下来。
在桑恒昌的诗《诗人》里,我领略到了他对诗人与诗歌艺术的独特洞察,短短几句,却如同一束强光,穿透表象,直抵诗歌创作的核心地带,让我们得以一窥诗人内心的诗学宇宙。
开篇“厌弃拖泥带水,更无披头散发”,桑恒昌以斩钉截铁的口吻,为诗歌创作定下了基调。“拖泥带水”和“披头散发”这两个形象的表述,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所摒弃的创作弊病。前者指向表达的拖沓与冗余,后者则暗示了作品结构与内在逻辑的混乱。诗人在这里明确表达了对简洁、凝练文风的追求,诗歌不应是繁琐细节的堆砌,而应是纯粹情感与思想的载体,以简洁有力的方式直击人心。
紧接着,“拨响心中最深的弦”一句,将诗歌创作的动力源指向诗人的内心深处。“心中最深的弦”象征着诗人灵魂深处最隐秘、最真挚的情感与思考。诗人创作的过程,就像是在拨弄这根心弦,将那些深埋心底的情感和思绪转化为文字,弹奏出触动人心的旋律。这表明真正的诗歌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源于诗人对生活、对世界深刻的感悟与体验,只有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诗句,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而诗的最后一句“一根禅杖胜过千军万马”,堪称神来之笔。“禅杖”这一意象,在佛教文化中寓意着智慧、指引与精神力量,在这里被诗人巧妙借用来象征诗歌的力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千军万马”,代表着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外在的军事威慑。通过这样强烈的对比,诗人强调了诗歌虽无形,却拥有着超越物质力量的精神能量。诗歌能够启迪心灵、传递真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物质力量难以企及的。它揭示了诗人对诗歌使命的深刻认知,即诗歌应肩负起唤醒灵魂、引领思想的重任。
著名诗人桑恒昌、中国诗坛领军人物的这首《诗人》,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从诗歌的风格追求、创作根源以及诗歌所承载的力量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诗人应有的形象与诗歌的崇高价值。整首诗犹如一座灯塔,为诗歌创作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指引着他们以纯粹的诗心、深刻的情感去挖掘生活中的诗意,用简洁有力的文字创作出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作品,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激起层层涟漪。
2025年8月26日/乙巳七月初四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