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微启点滴
文/樊志刚(辽宁)
61
下士闻道大笑之
其又次下根人
终生陷于尘情俗网
贪着欲乐世味
闻无为之道
与彼造作有为法
恰恰相反
且谓之虚无缥缈
能不大笑之
62
明道若昧
真明道之人
没有机心智谋
起心动念悉皆清静
唯求性分中所得
不以私我功利用之
应之于人是非忘辩
处之于世宠辱不惊
似平庸无察
故曰明道若昧
63
进道若退
真进道之人
不作有形有相之事
不逞劳心费力之能
守心缄默自修
人多不见不知
事事不敢先于人
念念若不足于己
是故进道若退
64
夷道若纇
夷道真修行人
口不出异人之言
身不行异人之事
平平淡淡
不分贵贱贤愚
不辨真伪高低上下
动静行止与人同
进退荣辱与人等观
此即是夷道若纇
65
上德若谷
真上德之人
心如太虚量周沙界
无所不容
无所不纳其极
此明心见性之谓
唯融于万物
慈悲救世而已
评樊志刚《〈道德经〉微启点滴》五首
这组小诗以浅白笔墨拆解《道德经》核心义理,将抽象哲思落于“下士”“明道者”等具体形象,既守经典本味,又添通俗解读,堪称“以诗释道”的精巧之作。
从内容看,五首诗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61首点出“下士笑道”的根源——尘俗欲乐与无为之道的对立,用“贪着”“虚无缥缈”戳破常人对“道”的误解;62至65首则转写“真修者”的境界,“明道若昧”写去机心后的清静,“进道若退”写弃功利后的谦抑,“夷道若纇”写泯分别后的平淡,“上德若谷”写明心见性后的包容,层层递进勾勒出修“道”者的精神画像。
语言上,全诗不避口语却无浅俗之态,如“终生陷于尘情俗网”“事事不敢先于人”等句,以直白表述让深奥道理由“远”变“近”;结构上,每首先引《道德经》原句为题眼,再以“真……之人”展开阐释,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快速抓住“道”在修身、处世中的具体体现,实为理解《道德经》的生动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