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大刀记》出版5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毕筱奇

(摄影 方宏轮)
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文学界的朋友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纪念红色经典《大刀记》出版50周年,重温那段烽火连天又热血滚烫的岁月,我深受教育,也备受鼓舞。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时间节点回望经典、缅怀先烈,更增添一份深沉的敬意与强烈的使命感。
对我而言,《大刀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刻入成长记忆的精神印记。孩童时期,薛中锐先生广播连播的《大刀记》是我最珍贵的 “听觉盛宴”。每到播讲时间,收音机前总会早早围坐起期待的身影,薛中锐先生用极具张力与激情的声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鲁北抗日战场的大门。在他的演绎里,梁永生手持大刀冲锋的飒爽、面对强敌不屈的眼神、为乡亲复仇时的悲愤,仿佛都挣脱了声音的束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那些充满力量的情节,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英雄” 二字的重量,也让文学的种子在心底悄然扎根——原来文字可以如此有力,能将遥远的历史与炽热的精神,牢牢刻进一代人的心灵深处。
《大刀记》之所以能跨越半个世纪依然震撼人心,正因为它是一部兼具文学高度与精神厚度的红色经典。从文学创作来看,郭澄清先生以细腻入微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群 “有血有肉” 的英雄群像,其中梁永生的成长历程尤为动人。他出身贫寒,父亲惨死于地主屠刀之下,血海深仇让这个青年最初带着一股 “愣葱劲” 单打独斗,试图用一把大刀劈开黑暗。书中 “夜闯地主院”“单刀斗汉奸” 等情节,将他的勇敢与执拗刻画得入木三分。而随着故事推进,在党的引领下,他逐渐明白 “一人勇不如众人强”,从单打独斗的 “孤胆英雄”,成长为懂得团结群众、运用策略的革命战士。这种从 “个人反抗” 到 “集体抗争” 的转变,不是生硬的 “说教”,而是在一次次战斗、一次次挫折中自然生长的觉悟,让梁永生不再是“符号化” 的英雄,而是如你我般有挣扎、有成长的普通人,也让这部作品拥有了穿越时空的文学生命力。
从时代意义来看,《大刀记》更是一面映照历史、传递精神的镜子。它以鲁北大地为缩影,真实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封建地主的盘剥让百姓食不果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家园,烧杀抢掠的惨剧在齐鲁大地上演。但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作品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起反抗的壮丽画卷。梁永生带领的大刀队,从最初几个人的 “小队伍”,逐渐凝聚起乡亲们的力量,用大刀、土枪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他们的战斗,不仅是为了复仇,更是为了守护家园、捍卫民族尊严。这部作品让我们深刻懂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某一个英雄的 “奇迹”,而是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亿万人民团结一心、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荣光。这种 “团结一心、不畏强敌” 的精神,正是我们赢得抗战胜利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密码。
今天,我们纪念《大刀记》出版50周年,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即将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将以庄严的仪式,回望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致敬牺牲的先烈,展示新时代中国守护和平、捍卫正义的坚定决心。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该忘记:今天的和平与强大,正是从《大刀记》所描绘的烽火岁月中走来,是梁永生们用大刀劈开了黑暗,是无数先烈们用生命铺就了光明,是亿万人民用团结筑起了新的长城。
《大刀记》蕴含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或许不再需要手持大刀冲锋陷阵,但依然需要 “梁永生式” 的勇气 —— 要有敢于突破的闯劲、团结协作的干劲,要有捍卫国家利益、守护和平的决心。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把《大刀记》中的抗战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最后,我想用一首小诗,表达对《大刀记》的敬意、对先烈的缅怀,以及对纪念抗战胜利相关活动的期待:
烽火鲁北忆峥嵘,大刀映日战旗红。
永生肝胆传后世,抗战精神贯长空。
八秩荣光凝壮志,一腔赤诚继英雄。
经典永传催奋进,同心共筑中国梦。
2025.08.26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