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南部的板浦镇,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作为民国时期,灌云县县政府所在地,也是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板浦镇以其独特的盐业文化和军事防御体系闻名于世。其中,围绕板浦镇的古城堡及城门建筑,特别是那座巍峨挺拔的北海门(峙云门),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几百年的沧桑变迁。
据板浦乡贤姚祥麟先生著的《板浦春秋》记载,北海门,古称峙云门,得名于其与云台山的对峙关系,始建于明末清初。北海门最早建于明末清初,当时叫峙云门,建在板浦东北方濒临海边与云台山遥相对峙,所以叫峙云门。"峙"字很有讲究,当时云台山在海中,作为近海之岛,经常有盗寇匪类盘踞、骚扰海州和板浦,因此城门又与云台山的匪类有对峙的功能。
除了北海门(峙云门)外,板浦古城堡还有其他三座城门,分别是庆成门、崇文门和阜民门;城门外还有护城河绿水环绕,四门主门洞还有吊桥,白天吊桥放下,方便百姓进出劳作,晚上吊桥收起,四城门关闭,城门城墙有兵把守。峙云门、庆成门、崇文门、阜民门矗立四方;共同构成了板浦镇的防御体系。(备注:原来北海门址,在现新民路现板浦中学高中部厕所位置)
北海门历经多次损毁和重建。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北海门再次修建。1948年11月7日板浦解放,板浦各界人士曾在此欢迎解放军进城,“文革”期间北海门被人为拆除。
2012年,时任海州区副区长板浦镇党委书记江希路,决定启动了北海门的复建工程,2013年4月北海门竣工,现为高十余米、东西长约五十米的仿古城门建筑。此次复建,本着尊重历史原貌原则,邀请国内古城门知名专家、学者、设计人员,多方调查论证、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集思广益。
此外,板浦镇还在2019年实施了周边景观升级,在城门两侧新栽植海棠、美人梅等观赏植物300余株,形成古典建筑与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这些措施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
从建筑风格来看,北海门以黄色墙体、红色木窗框及蓝白彩画为特色,成为古镇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建筑整体采用仿古营造技法,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外包青砖,墙面粉刷为明黄色调,与红色木质窗框形成视觉对比。檐下梁枋处绘有蓝白相间的苏式彩画,屋脊装饰传统吻兽构件。城门东西向延伸约50米,拱门洞高6米,顶部建有三层歇山顶谯楼,总高度超过10米。
板浦古城堡是盐业文化的见证。板浦镇因盐业而兴盛,是名副其实的"因盐而盛,又因盐而衰"的历史名镇。在这里,诞生了一代文学巨匠李汝珍和古典名著《镜花缘》,积淀了盐文化、醋文化、美食文化、名人文化等10余种地域文化。 北海门作为板浦镇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这一盐业重镇的兴衰变迁。
板浦清代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如凌廷堪,乾嘉学派著名经学大师;李汝珍,著有文学巨著《镜花缘》;乔绍侨、乔绍傅,著名学者"二乔";许乔林、许桂林,誉为"板浦才子二许";吴振勃、吴振黝,并称为"海州名士二吴"。这些名人的文化活动和思想,为板浦古城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北海门作为板浦古城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2024年春节,北海门参与江苏省"城门挂春联"系列活动,悬挂长9.1米、宽1.2米的巨幅楹联。楹联内容由板浦籍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板浦中学高级教师、美文大家吕秀彬先生创作,板浦中学老师、书法家骆公辅老师书写:“帆开盐路,门镇北海,镜花有缘耀华夏”“莺啼乡音,燕衔乡愁,桑梓创业薄云天”等意象反映古镇历史文脉。
2025年6月27日,板浦镇政府再次规划修建北海门,8月8日正式峻工;原来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都走一门洞,又在城门主洞两边墙体开了洞门,让非机动车有了专用道,拓宽了道路,安装了两排太阳能路灯,新铺了柏油路面,后续路边绿化在规划中。
日常作为《镜花缘》文化研究的实体载体李汝珍故居、国清禅寺、汪家大院、板浦古民居、醋文化纪念馆、秋园、苏光烈士故居等文化场所一起,构成了板浦镇的文化根基。,也为板浦古城堡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
位于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南部的板浦镇,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作为民国时期,灌云县县政府所在地,也是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板浦镇以其独特的盐业文化和军事防御体系闻名于世。其中,围绕板浦镇的古城堡及城门建筑,特别是那座巍峨挺拔的北海门(峙云门),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几百年的沧桑变迁。
据板浦乡贤姚祥麟先生著的《板浦春秋》记载,北海门,古称峙云门,得名于其与云台山的对峙关系,始建于明末清初。北海门最早建于明末清初,当时叫峙云门,建在板浦东北方濒临海边与云台山遥相对峙,所以叫峙云门。"峙"字很有讲究,当时云台山在海中,作为近海之岛,经常有盗寇匪类盘踞、骚扰海州和板浦,因此城门又与云台山的匪类有对峙的功能。
除了北海门(峙云门)外,板浦古城堡还有其他三座城门,分别是庆成门、崇文门和阜民门;城门外还有护城河绿水环绕,四门主门洞还有吊桥,白天吊桥放下,方便百姓进出劳作,晚上吊桥收起,四城门关闭,城门城墙有兵把守。峙云门、庆成门、崇文门、阜民门矗立四方;共同构成了板浦镇的防御体系。(备注:原来北海门址,在现新民路现板浦中学高中部厕所位置)
北海门历经多次损毁和重建。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北海门再次修建。1948年11月7日板浦解放,板浦各界人士曾在此欢迎解放军进城,“文革”期间北海门被人为拆除。
2012年,时任海州区副区长板浦镇党委书记江希路,决定启动了北海门的复建工程,2013年4月北海门竣工,现为高十余米、东西长约五十米的仿古城门建筑。此次复建,本着尊重历史原貌原则,邀请国内古城门知名专家、学者、设计人员,多方调查论证、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集思广益。
此外,板浦镇还在2019年实施了周边景观升级,在城门两侧新栽植海棠、美人梅等观赏植物300余株,形成古典建筑与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这些措施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
从建筑风格来看,北海门以黄色墙体、红色木窗框及蓝白彩画为特色,成为古镇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建筑整体采用仿古营造技法,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外包青砖,墙面粉刷为明黄色调,与红色木质窗框形成视觉对比。檐下梁枋处绘有蓝白相间的苏式彩画,屋脊装饰传统吻兽构件。城门东西向延伸约50米,拱门洞高6米,顶部建有三层歇山顶谯楼,总高度超过10米。
板浦古城堡是盐业文化的见证。板浦镇因盐业而兴盛,是名副其实的"因盐而盛,又因盐而衰"的历史名镇。在这里,诞生了一代文学巨匠李汝珍和古典名著《镜花缘》,积淀了盐文化、醋文化、美食文化、名人文化等10余种地域文化。 北海门作为板浦镇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这一盐业重镇的兴衰变迁。
板浦清代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如凌廷堪,乾嘉学派著名经学大师;李汝珍,著有文学巨著《镜花缘》;乔绍侨、乔绍傅,著名学者"二乔";许乔林、许桂林,誉为"板浦才子二许";吴振勃、吴振黝,并称为"海州名士二吴"。这些名人的文化活动和思想,为板浦古城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北海门作为板浦古城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2024年春节,北海门参与江苏省"城门挂春联"系列活动,悬挂长9.1米、宽1.2米的巨幅楹联。楹联内容由板浦籍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板浦中学高级教师、美文大家吕秀彬先生创作,板浦中学老师、书法家骆公辅老师书写:“帆开盐路,门镇北海,镜花有缘耀华夏”“莺啼乡音,燕衔乡愁,桑梓创业薄云天”等意象反映古镇历史文脉。
2025年6月27日,板浦镇政府再次规划修建北海门,8月8日正式峻工;原来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都走一门洞,又在城门主洞两边墙体开了洞门,让非机动车有了专用道,拓宽了道路,安装了两排太阳能路灯,新铺了柏油路面,后续路边绿化配套工程在规划中。
日常作为《镜花缘》文化研究的实体载体李汝珍故居、国清禅寺、汪家大院、板浦古民居、醋文化纪念馆、秋园、苏光烈士故居等文化场所一起,构成了板浦镇的文化根基,也为板浦古城堡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