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书的新页
——中国农民的精神重构
常智奇
土地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生命脐带。这根脐带,从神农氏教民稼穑开始,就在华夏大地上搏动了万年之久。如今,在这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变革中,这根脐带正经历着深刻而壮丽的浴火重生——五亿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正在书写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史诗篇章。
一
中国农耕文明是人类迄今唯一保存完整、承传有序的精神孤本。这份实践理性经验的总结,蕴含着文明最初经世致用的遗传基因:扎根土地的“元气”,顺应天时的“空气”,精耕细作的“清气”,天人合一的“神气”。老农能够观云识天,耕云播雨,察土辨肥,看苗知果,这些带有东方神秘主义的经验凝结着华夏民族独有的生存智慧。正如一棵参天古木无法脱离其根系,现代工业文明若失去这“四气”的滋养,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河北雄安新区,那些曾经扶犁的手如今正在操作智能灌溉系统,传统的节水智慧与现代技术相遇,创造出比纯粹工业文明更富生态意蕴的生产方式。这不是文明的替代,而是文明的升华。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转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权性质,决定了这必然是一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伟大变革。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理念在五亿农民的身份转变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他们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积极投身伟大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在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者将废弃矿坑变为生态公园;在四川成都,农民网红通过直播将乡土文化传播至都市;在江苏华西村,新一代农民管理者正引领着集体经济的现代化转型。这些最普通的劳动者,正以主人的姿态参与并塑造着这个时代,他们的进步才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正标尺。
这场转型远非简单的城市化或机械化可以概括,它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重构和生活重塑。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在重新定义:从依附到共生,从束缚到解放,从谋生手段到价值实现。在山东临沂,青年返乡创业者将电子商务引入苹果种植,他们的身份既是农民也是企业家;在贵州大山深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获得新居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职业身份和社交网络。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文明模式的创新——它保留了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因,又融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效率与创新精神。
当我们谈论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时,终极标准永远是最广大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实现。占人口五亿多的中国农民正在经历的这场变革,其意义远超出中国本身——它为人类文明转型提供了一种可能:工业不必以割断乡土脐带为代价,现代不必以遗忘传统智慧为前提。这种转型可能孕育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既拥有现代工业文明的效率与创新,又保持了农耕文明的人文与生态关怀。
在这伟大的时代,每一双勤劳的手都在书写历史,每一个质朴的灵魂都在参与创造。中国农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主体性和创造力,重构自己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他们从土地中走来,带着农耕文明的“元气、空气、清气、神气”,正融入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并在融合中开创出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可持续性的文明形态。这不仅是中国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宝贵探索——当最普通的劳动者成为文明进步的主体和标志,人类才能真正走向更加公正、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大地之书正在翻开新的一页,而执笔书写的,正是那些曾经被遗忘却始终支撑着这个文明的最普通的劳动者们。他们的命运转型,他们的精神重构,正在成为衡量我们这个时代文明进步的最高标准。
二
这场文明转型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正在创造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传统的二元对立正在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城市不再是榨取乡村资源的吸血机器,乡村也不再是单纯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的附庸。在浙江开展的"千万工程"中,城市与乡村形成了新的互动模式——人才、资本、技术从城市流向乡村,而生态产品、文化创意、生活方式从乡村流向城市。这种双向流动重新定义了现代性本身:它既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现代的简单排斥,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的诞生。
农民的精神世界在这场变革中经历着深刻的重构。他们的身份认同从单一的"种地人"变为多元的"新农人"——他们是生态守护者、文化传承者、乡村创业者、数字公民。在陕西袁家村,农民通过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和餐饮服务技能,将传统面食制作发展为体验式旅游经济;在福建宁德,渔民通过电商平台将海产品直接销往全国,同时成为海洋生态的保护者。这种身份的多重性不是简单的职业转换,而是主体性的觉醒和价值的重新发现。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历史的客体,承受着变革的冲击,更是历史的主体,创造着变革本身。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转型中传统农耕智慧获得了新的价值。曾经被视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显现出惊人的前瞻性。云南哈尼梯田的千年灌溉系统蕴含着深刻的水资源管理智慧,安徽皖南的古村落布局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营造智慧,这些都被重新发现并融入现代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国农民不仅是这些智慧的传承者,更是创新者——他们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这场转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政策设计不再是从上到下的单向度过程,而是充分尊重农民主体性的互动过程。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保障了农民权益的同时激活了土地要素,乡村振兴战略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最深处,数字乡村建设让农民共享信息化成果。这些政策的核心特征是将农民视为发展的主体而非对象,是建设的参与者而非被动受益者。在四川战旗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中,在江苏永联村的乡村治理创新中,我们都能看到农民作为主人翁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这场转型的世界意义不容忽视。在全球范围内,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关系几乎总是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吞噬和消灭,而中国正在探索的是一条不同的道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融合与升华。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种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反思工业文明局限性的镜鉴。中国农民在这场伟大转型中积累的经验——如何保留文化认同的同时拥抱现代性,如何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发展,如何保持社区凝聚的同时促进个体解放——都将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贵财富。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农民的重构之路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手握古老的智慧,面向未来的挑战,正在书写一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文明叙事。这部叙事告诉我们,进步不必以断裂为代价,现代不必以遗忘为前提,发展不必以失衡为成本。当五亿普通劳动者能够有尊严地分享现代化成果,并主动参与现代化建构时,这种文明才是真正进步的文明。
大地之书的新页正在书写,而执笔的手既是古老的又是新生的,既是泥土的又是数字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为人类提供的最珍贵礼物:一种基于包容而非排斥、基于融合而非割裂、基于人民而非精英的文明发展新范式。在这个过程中,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进步和精神解放,最终将成为衡量我们这个时代文明成就的真正尺度。
三
这场文明转型的深层动力,源于土地与人类系的历史性革新。传统的土地依赖正在转化为一种新型的土地伦理——土地不再是束缚农民的枷锁,而是释放创造力的舞台。在广东佛山,采用"认养农业"模式的城市家庭与农民共建共享田园;在浙江丽水,"梯田认保护计划"让远离土地的人们重新建立与土地的情感联结。这种新型土地关系既保持了农耕文明中人对土地的敬畏,又注入了现代生态文明的保护理念,更创造了共享经济时代的新价值形态。土地脐带没有被割断,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维度。
中国农民的精神重构过程中,最动人的是他们对待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在河南温县,太极拳传承人将传统武术与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相结合;在江西婺源,农民用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发展写生经济;在青海同仁,唐卡画师建立传习所,将宗教艺术转化为文化产业。这些实践表明,农民不是被动地抛弃传统,而是主动地筛选、转化和提升传统,使之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是文明转型中最深刻的精神进步。
数字化浪潮为这场转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农民通过手机屏幕连接整个世界,短视频平台成为展示乡村生活的新窗口,电商直播重构了农产品流通链条。在甘肃陇南,一位普通农妇通过直播销售中药材,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在江苏宿迁,农民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行情,精准安排种植计划。数字技术没有使农民异化,反而成为他们拓展视野、提升技能、创造价值的新工具。这种"数字赋能"不是将工业文明的逻辑强加于农业文明,而是帮助农民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实现自身价值的跃升。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这场转型中转化为一系列制度创新。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了农民分享发展成果的权利,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实施为农民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在湖南浔龙河村,村民通过民主议事决定村庄发展规划;在四川成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让农民手中的资源变为活资本。这些制度创新背后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保障农民的发展权利。
这场伟大转型的世界意义正在不断显现。中国农民创造的"互联网+农业"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生态农业发展路径为全球可持续农业提供了新范式,乡村旅游带动文化传承的模式为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中国实践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普通劳动者完全可以成为现代化的主体而非代价。
当我们回望这场文明转型时,会发现其中最动人的不是GDP的增长数字,也不是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而是五亿普通人精神面貌的历史性改变。他们眼中的光芒,是对未来的信心;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对生活的满足;他们手中的创造,是对时代的回应。这种精神层面的解放和提升,才是文明进步最本质的体现。
大地之书的新页已经翻开,上面书写的是中国农民用汗水和智慧绘就的文明新图景。这幅图景告诉我们:文明的真谛在于让最普通的劳动者活得有尊严、有希望、有创造力;进步的本质在于让最基层的群众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参与发展进程、主宰发展命运。中国农民正在进行的这场伟大实践,不仅重塑着中国面貌,也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探索新的可能——一种更加包容、更加人性、更加可持续的文明形态正在古老的东方大地悄然诞生。
作者简介 :常智奇,文艺学美学评论家,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原《延河》杂志执行主编、文学院院长、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顾问。有《整体论美学观纲要》等理论著作十部,多次获奖。2011年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出访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