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的艺术成就堪称当代传奇。他独创的“新古典主义”人物画,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线条简练如铁画银钩,意境深远似长河落日。代表作《风尘三侠图》拍出1980万港元天价,《琴棋书画》更以4.3亿成交,近五年公开拍卖总成交额超15亿元 。作为“最贵在世艺术家”,其作品在日本建立专属美术馆,被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誉为“中国文化的使者”。
这位从南通书香门第走出的才子,86岁仍能在宣纸前笔走龙蛇。他的画作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多国政要,为国家换取巨额外汇。据荣宝斋估算,其捐赠祖国的书画价值超60亿元,汶川地震时一次性捐款1000万元,被授予“中国十大慈善家”称号。艺术评论家称:“他用线条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筋骨,让世界看到东方美学的磅礴气象。”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范曾与小50岁妻子徐萌的婚姻。2024年4月,86岁的范曾高调官宣四婚,引发舆论哗然。如今看来,这场“梨花海棠”之恋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据知情者透露,徐萌在范曾第三任妻子病重期间主动接近,通过悉心照料获取信任,最终上位。婚后她全面接管家庭事务,甚至掌控了范曾的创作与财产 。
女儿范晓蕙的控诉令人震惊:徐萌趁家人不在时,多次搬运范曾五十年珍藏的书画古董,关闭监控、辞退老员工、恐吓知情者,并在7月13日带走父亲及全部生活用品,导致其“失联”月余。更戏剧性的是,继子范一夫在风波爆发后发布范曾在法国看展的照片,而范曾艺术品有限公司仍在直播卖画,声称“谣言不实”。这场家族内斗的背后,是四段婚姻形成的复杂继承关系——范曾与四任妻子共育有多名子女,资产分配本就暗流涌动 。
在这场博弈中,范曾的巨额财富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他的书画作品不仅是艺术瑰宝,更被视作“流动的黄金”。徐萌被曝通过低价抛售、伪造合同等方式转移资产,单笔交易获利高达1500万元。这种操作令人想起他当年“流水线作画”的争议——上世纪90年代,范曾因批量创作被批评“艺术商品化”,如今其作品却成为家族争夺的筹码。
值得玩味的是,范曾在2024年再婚前曾签订财产协议:领证前作品归子女,婚后创作归徐萌。这种安排看似平衡,实则埋下隐患。当87岁的老人因脑梗依赖他人照料时,创作权与财产权的捆绑,让他在家庭权力结构中逐渐失去话语权 。正如收藏界人士所言:“他笔下能画出万千圣贤,却参不透枕边人的心思。”
这场风波折射出老龄化社会的深层困境。随着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黄昏恋”引发的财产纠纷日益增多。据北京朝阳法院统计,近五年涉及老年人再婚的继承案件年均增长18%,其中70%与财产分配有关。范曾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其财富规模与艺术影响力放大了矛盾——当一幅画价值数千万时,任何分配方案都可能引发“血案”。
法律专家指出,范曾的子女可通过报案确认其人身安全,同时申请财产保全 。但在亲情与利益的天平上,范晓蕙选择网络发声而非法律手段,凸显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法治意识的碰撞。正如网友评论:“他捐赠了半个亿的作品,却没给家人留下清晰的财产地图。”
这场沸沸扬扬的风波终将尘埃落定,但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当艺术巨匠陷入财富困局,当耄耋老者成为权利博弈的棋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纷争,更是人性在金钱面前的真实投影。正如范曾笔下的《老子出关》,这位智者若能早参透“功成身退”的真谛,或许能避免今日的风波。毕竟,艺术的永恒价值,从来不在画框之内。
(清风)
2025年0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