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十二郭瑞祥》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6日
在当代中国诗词创作中,以英雄模范为题材的作品往往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意义与审美价值。马学林先生创作的赞颂"七一勋章"获得者郭瑞祥同志的十首诗词,以传统诗词艺术形式与现代英雄叙事相融合,构建出一幅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画卷。这组作品创作于2025年8月26日,包含七律、五律及多种词牌形式,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位百战功勋的革命者形象,不仅展现了传统诗词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而且还展现了中华诗词的艺术魅力,更通过多元的文体和视角,立体呈现了英雄人物的精神风貌,构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诗词交响组曲。
一、多维视角下的英雄塑造
1. 十首诗词通过不同体裁和韵部,构建了立体的英雄形象。三首七律分别选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从不同侧面刻画英雄特质。第一首七律"百战殊功旌节前"以历史纵深开篇,"腥风血雨忆烽烟",瞬间将读者带入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铁肩曾拭辽河月,金戟犹擎蓟北天"一联,通过"铁肩"与"金戟"的意象并置,既展现军人英姿,又暗含文武双全的寓意。动词"拭"与"擎"的精准运用,使静态意象顿生动态美感。
2. 第二首七律转换韵部,突出英雄的精神品格。"襟怀浩荡擎旗日,肝胆峥嵘报国时"中,"浩荡"与"峥嵘"的形容词对仗,将胸怀气度与肝胆忠诚具象化。第三首七律"百战功成姓字彰"则聚焦授勋时刻的历史意义,"昔挥剑戟寒魔胆,今佩徽章耀旭光"形成时间上的对比叙事,通过"昔"与"今"的呼应,展现英雄历史的延续性。
3. 三首五律采用更为凝练的形式,浓缩英雄精神精华。"百战授勋先,殊荣七一宣"开篇点题,语言简练而意境宏大。"铁兵披朔雪,金戟靖烽烟"一联,以"朔雪"与"烽烟"的自然意象烘托战争环境的艰苦,反衬英雄的坚韧品格。另一首五律"卓越立功名"中,"碧血山河证,丹心日月明"运用"碧血"与"丹心"的色彩对照,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忠诚精神升华至天地可鉴的崇高境界。
二、词体多样性与情感表达
1. 四首词作选用不同词牌,各具艺术特色。《山花子》"弹雨枪林若等闲"以口语化表达展现革命乐观主义,"若等闲"三字举重若轻,将枪林弹雨视为寻常之事,凸显英雄气概。"劲节松风千古颂"化用传统意象,将英雄品格与松柏常青的自然永恒相类比。
2. 《临江仙》采用贺铸体,"百战烽烟曾铁战"以重复修辞强化战争记忆,"剑寒辽塞月,旗卷蓟门风"工整对仗,塞月蓟风的地理意象拓展了时空维度。《翻香令》"烽烟光耀铁兵郎"以"淬锋铓"隐喻革命斗争的锻造作用,暗合"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传统意象。《浣溪沙》结句"山河永证赤诚祥"将自然山河化作历史见证,赋予诗歌永恒意义。
三、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
1. 这组诗词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传统诗词形式的现代转型。一方面严格遵守传统格律:平水韵的规范运用、对仗工整、意象选择都体现深厚传统功底。如"星斗光涵辽海月"中的"星斗"与"辽海"的天海对应,"风雷声动蓟云奇"中"风雷"与"蓟云"的气象组合,均承袭杜甫《秋兴》等古典诗歌的意象组织方式。
2. 另一方面又融入现代语汇和革命意象:"马列"、"七一勋章"、"授勋"等现代政治语汇自然融入传统句式,形成既古雅又当代的特殊审美效果。"矢志为民循马列"等句式,将意识形态内容转化为诗歌语言,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四、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
1. 诗词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构建叙事张力。时间上跨越革命战争年代与新时代授勋时刻,空间上从辽河、蓟北到东方、瀛寰,形成宏大的叙事框架。"昔挥剑戟"与"今佩徽章"的时间对比,"辽塞月"与"蓟门风"的空间呼应,使英雄形象既具历史深度,又有时代高度。
2. 诗人特别擅长运用光影意象塑造视觉冲击:"耀旭光"、"映日扬"、"光闪耀"等光电意象的反复出现,既象征荣誉光芒,也隐喻精神光辉。"旌旗映日"、"勋章耀日"等意象,将自然之光与荣誉之光融合,创造辉煌壮美的审美效果。
五、精神价值的当代传承
1. 这组诗词的核心价值在于对英雄精神的当代诠释。通过"矢志为民"、"胸怀祖国"等主题反复咏叹,强调英雄精神的现实意义。"砥砺新程续锦篇"等句表明,英雄荣誉不仅是历史总结,更是新征程的起点。
2. 诗人选用多种体裁创作同一主题,本身就有"组诗建阁"的象征意义: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多重赞颂,为英雄建立文学丰碑。这种创作方式既延续了杜甫《戏为六绝句》等组诗传统,又创新性地运用于当代英雄叙事,为传统诗词如何表现现代题材提供了成功案例。
六、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共鸣
1. 马学林这组诗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历史纵深与现实荣耀巧妙交织。《七律·平水韵(下平声/一先韵)》中"百战殊功旌节前,腥风血雨忆烽烟"与"今朝瞩目授勋耀,砥砺新程续锦篇"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时间轴的拉伸,既重现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又凸显了今日授勋的历史意义。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在《临江仙》中更为明显:"百战烽烟曾铁战,勋章映日尤红",词人用"曾"与"今"的时空转换,让读者仿佛同时置身于历史战场和表彰现场,感受英雄精神的传承。
2. 诗人选取的意象系统极具代表性:"铁兵"、"金戟"、"旌旗"等军事意象勾勒出军人的勇武形象;"辽河月"、"蓟北天"、"朔雪"等地理意象定位了历史战场的地理坐标;"松筠"、"星斗"、"日月"等自然意象则象征着精神的水恒。这些意象在不同诗词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使英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七、多元文体中的英雄塑造
1. 马学林采用多种诗词体裁,从不同角度刻画英雄形象。三首七律格局宏大开阔,适合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七律·平水韵(上平声/四支韵)》中"星斗光涵辽海月,风雷声动蓟云奇"一联,对仗工整而气势磅礴,以天地万象烘托英雄气概。三首五律则更为凝练集中,《五律·平水韵(下平声/八庚韵)》"卓越立功名,殊荣举世惊"开篇即点题,中间两联高度浓缩了英雄的战斗经历和精神品质。
2. 词作部分更注重情感抒发。《山花子》上片写"弹雨枪林若等闲"的战斗豪情,下片转"绶带映霞彰伟烈"的荣光时刻,通过小令的跳跃性实现情感转换。《翻香令》以"烽烟光耀铁兵郎"起兴,用长短句交错的形式,模拟了战争节奏与心潮起伏。这些词牌选择恰到好处,既符合内容表达需要,又展示了词体艺术的多样性。
八、精神内核的多维阐释
1. 这组诗词不仅记录事迹,更深入挖掘精神内核。"矢志为民循马列,胸怀祖国效忠贤"(七律其一)揭示了英雄的信仰根基;"碧血凝魂山岭证,丹忱化魄日星祥"(七律其三)展现了奉献精神;"秉初意,循英烈"(翻香令)强调了初心不改的执着。诗人从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为民宗旨等多个维度,全面解读了"七一勋章"的精神内涵。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记忆与传承"主题的处理。《浣溪沙》中"山河永证赤诚祥"一句,将自然景物化为历史见证者;《临江仙》末句"松筠标劲节,星斗仰高踪"则以松柏常青、星斗永恒比喻精神的传承。这些表达避免了说教味,用诗性语言完成了精神价值的传递。
九、艺术特色的整体把握
1. 马学林的诗词创作遵循传统法度而富有新意。在用韵方面,严格遵循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如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一先、四支、七阳三个韵部,通过不同韵部的声情特点调节诗歌氛围:一先韵明亮开阔,适合表现授勋场面的恢宏;四支韵细腻深沉,利于追溯历史;七阳韵昂扬响亮,契合颂歌主题。
2. 对仗艺术颇具匠心。《七律·平水韵(上平声/四支韵)》中"襟怀浩荡擎旗日,肝胆峥嵘报国时"一联,不仅工整严谨,更通过"襟怀"与"肝胆"的内在对应、"擎旗"与"报国"的行动呼应,构建了从内心到行动的人格完整性。这种"内外对应"的对仗方式在组诗中多次出现,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
3. 典故运用自然贴切。"金戟犹擎蓟北天"化用岳飞的"抬望眼,仰天长啸","青史千秋咏慨扬"承接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典故的化用既保持了传统的厚重感,又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十、时代价值与艺术启示
1. 这组诗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传统诗词复兴的当代,如何用旧体形式表现新题材,马学林提供了成功范例。他避免了口号式表达,通过意象营造和情感抒发来实现主题呈现,为传统诗词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2. 更重要的是,这组作品展现了红色主题创作的新的可能性。通过诗词艺术的影响力,让英雄事迹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革命精神获得更生动的诠释。在《五律·平水韵(下平声/七阳韵)》中"授章铭伟业,浩气永流芳"这样的诗句,既是对英雄的礼赞,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实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3. 马学林这十首诗词如同一幅多维度的英雄画卷,从不同角度照亮了郭瑞祥同志的光辉形象。在诗词逐渐回归当代文化生活的今天,这样的创作实践启示我们:传统诗词不仅能够表现历史题材,更能够生动反映时代精神;不仅能够抒情言志,更能够承载重大主题。这组作品的成功,在于真正实现了"旧瓶装新酒"的艺术创新,让千年诗脉与时代精神交融共鸣。
4. 通过这组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英雄的事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不仅是一次授勋的荣光,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在这个意义上,马学林的诗词创作已经超越了个人抒情,成为了时代精神的诗性记录,为传统诗词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结语
1. 马学林这十首诗词不仅是个人创作,更是时代精神的文学表达。通过对郭瑞祥同志英雄事迹的诗意诠释,实现了三重艺术成就:一是传统诗词形式的现代运用,证明古典格律仍能生动表现当代生活;二是英雄叙事的美学提升,将模范事迹转化为审美对象;三是红色文化的诗学建构,为革命传统注入文学感染力。
2. 在新时代文学创作中,这组诗词示范了如何用民族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如何用艺术方式传播主流价值。其成功实践表明,传统诗词只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全能够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雄精神的有效载体。这些诗词不仅是对一位英雄的赞歌,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诗意礼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艺术见证。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