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之中,白蛇娘子与许仙一见钟情后,就结为夫妻。法海和尚见到许仙面带妖气,就把他带到金山寺藏到法座后,白蛇娘子带领小青蛇来寻夫,法海不许。白蛇娘子无奈只好与法海斗法,于是水漫金山,白蛇搬来四海龙王与虾兵蟹将帮忙,法海搬来天兵天将来对付白蛇,将白蛇压在雷峰塔下。
“水漫金山”虽然是神话传说,但是此事,极有可能来源于唐代邙山巨蛇“水漫洛城”事件。据两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洛阳邙山出现一条巨蛇,高3米多,长31.209米。天竺高僧善无畏见到后,感叹道:“这条巨蛇准备引水漫洛城。”于是用天竺法咒对其进行攻击,几日后蛇死。
由于“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为镇江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
不管故事是否真实,镇江“金山寺”却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佛教名寺。
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路62号,东晋始建称“泽心寺”,唐时赐名“金山寺”,北宋真宗时期赐名“龙游寺”,清康熙时期赐名“江天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金山寺即指此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金山这座青螺般的小山,包孕着许多风流往事,具有无限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骚客和游人。有人说“到了镇江不去金山,等于没到过镇江”,此话自有一番道理:
小说《说岳全传》中有岳飞到过金山“七峰亭”,景色宜人。
章回小说《水浒》中“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即今镇江城)”一回对金山瑰奇风景,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
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驻跸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关乾隆在金山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使金山更负盛名。
历代诗人、书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张祜、孙鲂、苏东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赵孟頫、王阳明等登临观景,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遗迹和脍炙人口的题咏。唐代起,国际友人登山游览者络绎不绝。
明代日本画僧雪舟等杨居住金山两年半时间,绘有《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等有关金山的画卷,现保存在寺庙。
……。
查资料,“金山”位于镇江西郊,高仅四十四米,来到山前,却觉得高耸孤兀,骤生崇高庄严之感。因为金山峰顶“慈寿塔”的缘故,寺塔与金山合为一体,造成视错觉,将塔的高度也计在山的高度内了。山上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形成了“金山寺裹山”的持点,充分体现了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
金山寺即“江天禅寺”。最初金山寺庙始建于四世纪前半叶东晋明帝时期名为泽心寺,历史上曾七度毁建,却声誉日隆,代有高僧。
金山宝塔,即位于金山寺内。据《金山寺志》记载:宝塔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代,塔高30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后来双塔毁于火灾,明代重建一塔,起名“慈寿塔”。按照古代佛教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
慈寿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为金山标志。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间修复重建后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禅师重修;如今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
大雄宝殿位于山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装有两面巨大的圆形凸面镜,可摄金山全景。殿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塑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两侧侍立善财、龙女。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
藏于山上的各处洞穴,每一个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除法海洞外,还有白龙洞、朝阳洞和仙人洞,共称金山“四大名洞”;仙人洞传说是吕洞宾窥视江面处;白龙洞与《白蛇传》的故事有关。
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古法海洞,位于金山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法海和尚裴头陀苦修之处。
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唐河内济源人,今河南济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
他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先在江西庐山学道修禅,后从庐山顺江东下,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他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后人认为法海是开山祖师,为了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在《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中,却把法海说成是阻碍破坏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当然,这不过是文人经过文学“加工”后的故事,意在歌颂千古不破的爱情,想必也不为过。至于法海和尚的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论。正如宋朝张商英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悬挂在洞门两边,以表寸心。同时在洞中塑有法海像一尊,以示纪念。
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有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
苏东坡的玉带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这件珍品被人称为国宝。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原有的玉色不同。
周鼎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
金山图是中国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心秀美雄姿。
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许,直径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两。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所以又叫诸葛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