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水浒传》中有一段描写花和尚鲁智深初到相国寺的情景:“街坊热闹,人物喧哗。来到城中,陪个小心问人道‘大相国寺在何处?’街坊人答道‘前面州桥便是。’鲁智深提了禅杖便走,来到寺前,入得山门看时,端的好一座大刹!但见:山门高耸,梵宇清幽。两个金刚形猛烈。五间大殿,龙鳞瓦砌碧成行;四壁僧房,龟背磨砖花嵌缝。钟楼林立,经阁巍峨。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木鱼横挂,云板高悬。佛前灯烛荧煌,炉内香烟缭绕。幢幢不断,观音殿接祖师堂;宝盖相连,水际会通罗汉院。时时护法诸天降,岁岁降魔尊者来。”鲁智深来到相国寺后,长老委任他管理菜园,于是后来就有了倒拔垂杨柳的故事,他也是在这里认识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的中心,是中国十大汉传佛教名寺之一。
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
这里原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旧宅,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六年(555年)创建寺院,命名为建国寺,后毁于兵乱。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长安元年(701年)慧云和尚募银建寺。延和元年(712年)七月适逢睿宗李旦即位,唐睿宗因感梦,诏改建国寺为大相国寺,出内帑扩建之,并于八月以上皇名义御书“大相国寺”寺名。他当过相王,遂赐名为相国寺。作为他旧封相国即皇帝位的纪念。昭宗大顺年间(890-891年)被火焚毁。宋代,相国寺多次扩建,占地500余亩,僧众数千人,为全国佛教中心。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泛滥,相国寺被淹,寺内建筑荡然无存。相国寺现存建筑大多是清代重建。民国初年,相国寺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1927年,冯玉祥一度改相国寺为中山市场。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葺。如今,相国寺已成为开封著名的文化地标。
清重建的相国寺规模远逊于唐宋,仍然“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其格局基本保存至今,即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碑楼、二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八宝琉璃殿、藏经殿。
大相国寺山门原为清乾隆年所修建,开封解放时,毁于炮火。现今殿式山门,为方丈心广大和尚发心修建,匾额“大相国寺”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题。
大相国寺内有价值的文物很多,最有代表性的要算钟楼内悬挂的古钟和千手千眼观音。
进入大相国寺内,第一座建筑是钟鼓二楼,其中钟楼里悬挂一口铜钟。这口铜钟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铸造的,高2.67米,重五千余公斤。钟上刻有 “皇途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四句话,每句头一个字加起来就是“皇帝佛法”。据说,每当清秋霜天时击撞此钟,其声传得最远,故“相国霜钟”闻名遐迩,成为开封八景之一。
大雄宝殿为主殿,清代顺治年修建,面阔7间,进深5间,高约为13米,其气势恢宏,堪为古建筑中的瑰宝,被誉为 "中原第一殿"。大雄宝殿的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世佛,均举高一丈三尺。东西两壁台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罗汉。三世佛背后是大型雕塑海岛观音,取材于《华严经》善财童子53参的故事,形象地表现出南海观音普渡众生的场面。
大雄宝殿内房柱上悬挂着一副顶天立地的楹联:
汴梁自古繁华,溯信陵卜宅,天保建寺,唐宋迄今,香火因缘历劫盛。
佛法西来微妙,算白马驮经,达摩面壁,东南遥望,金轮辉映万家春。
这副楹联,这副楹联高度概括了大相国寺的建寺历史。
其次为“八角琉璃殿”。八角琉璃殿结构奇特,是一座罕见的八角回廊式建筑。这座殿有三部分组成,最外面是游廊殿,里面是无井院,中间是中心亭,1980年采用先进撬升技术将整座殿整体提高1.67米。八角琉璃殿又称“罗汉殿”,殿内安放的是释迦牟尼讲经会“大型群塑。”
大相国寺的镇寺之宝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这尊佛像是清乾隆年间由一位民间艺人花费五十八年的时间,用整棵银杏木雕刻成的。它像高6.6米,须弥座高0.55米,为四面造型,每面各有大手六只。最上面两手高举阿弥陀佛,寓意:一心一意向佛。每面像均成扇状,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胳膊和手掌。其中南北两面为四层,东西两面为二层,每只手中各刻有一只眼,共计有1048只眼,所以称千手千眼观音。
大相国寺不像其它佛教寺院建在山中,它坐落在繁华喧嚣的市中心,山门朝向热闹的大街,背后是著名的鼓楼夜市,左右两侧是密集的居民区和商铺。有道是“修行何须山水间”,这是是大相国寺代代相传的法语。一代又一代僧人在闹市中,历练成高僧大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