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岭,珞珈山(散文)
◎ 王竞 红榜作家

回头岭,在崇阳的崇山峻岭的丘陵之间;珞珈山,在武汉的浩浩荡荡的东湖之滨,两座毫不相干的普通山岭,相隔三百余里,因为王世杰的出现,让无数人心旌荡漾,两山神牵。
两座山岭,相传其前世今生就有着各自的奇葩。
珞珈山,以刚柔相济承载着今生。前世有称“落驾山”的 ,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平定叛乱后,设营在东湖南岸的一座小山上,犒赏将士,赦免叛犯,被后人称为“落驾山”;有名“落袈”的,说途经此地的观音菩萨,滑落的袈裟,化为“落袈山”;民间有以地主取名的,因山主姓罗,就称为“罗家山”。
回头岭,其名称亦浪漫而现实。据传有只神羊从金沙岭跑到此地,因环境不适而回头离开,因此得名“回头岭”。更现实的是回头岭与崇阳王氏家族文化的深情记忆。王世杰的高曾祖父王恭元,在九江经商途中偶遇一位卜卦先生,两人饮酒时,卜卦先生吟诵了一首诗:“雨山一条龙,滴滴溚溚到金城,雄鸡开口天下唱,白马回头岭。”随后,王恭元到崇阳来领悟诗意玄机,借宿白霓桥,梦见一匹白马,绕一山岭反复奔跑。次日,他请父亲前往梦境里走走,无意中父亲叫他回头观望山势,王恭元顿悟,此地即为“回头岭”,遂举家迁居于此。
回头岭青砖黛瓦的老屋,是王世杰先生的故居。上下两重,天井透亮,四水归堂,堂屋的墙面上,挂着世杰先生活动时留存下来的影像,斜阳里的雕花窗棂投下斑驳的影子。一百三十余年前,一个电闪雷鸣的傍晚,一声婴儿的啼哭,一同掀开村庄的沉寂。父亲望着天庭饱满的幼子,取名“世杰”,字“雪艇”,期望在变幻的乱世,能成为人杰。
坡上的菜花年复一年地绽放,一棵棵金黄依旧,将回头岭一次次铺就成一片奢华的花毯。私塾里的王世杰,手持书本,摇头晃脑,低吟朗诵,似花丛中的蜜蜂,舞动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12岁的王世杰受业师力荐,前往武昌求学。提倡新学的鄂督张之洞,创办了现代式的高等小学,招收 14 岁左右的子弟。王世杰去应试。因年龄小、个子矮,主考官便报告了张之洞。张之洞摸了摸他的礼帽,问他为何小小年纪来武昌读书。王世杰挺胸回应,“为人杰,为尧舜”。为之一惊的张之洞,随即批准他参加考试。王世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昌南路小学,为照顾王世杰的起居,张之洞还批准陪读的家人在校门口摆花生摊。
求知求索,风声雨声,从此一往无前。从湖北到天津,从伦敦到巴黎,走了半个地球,却走不出家国的牵挂。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武昌中山大学基础上组建国立武汉大学,时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的刘树杞代理校长,因事务繁忙不得不请辞。王世杰以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前北大教授的资历成为最终人选。
1929年5月,王世杰正式出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1933年4月离任。短短的四年内,选定珞珈山校址,筹集建校资金,延聘一流教授,制定大学制度,将武大就打造成中国的一流学府。将武大视为毕生精神归宿的王世杰,在武大老校区东厂口发表就职演讲:“武汉市处九省之中央,相当于中国的芝加哥。应当办一所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规模宏大的大学。”主张“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朝着巨大校舍、良好设备、经费独立、良好教授和严整纪律的目标竭忠尽智。
选址,叹为观止。王世杰到任时,武大还在武昌城内仅40余亩的东厂口校区。东厂口校区并非王世杰心中留恋的武大校区,他与李四光等人踏勘后,圈定“罗家山”一带的3000余亩土地为武大新校址,盛赞此地“依山带湖,景物清幽且多为荒山旷地,叹为绝好兴学育才之所”。采纳闻一多先生的建议,将“罗家山”改名“珞珈山”,使硬石“珞”与头饰“珈”刚柔并济,以谐音“落驾”,喻建校的筚路蓝缕。
迁坟,无惧恐吓。迁坟是新校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点。迷信风水的当地豪强,向省政府列出“八条罪状”,要求另择校址。更有人当着王世杰的面进行恐吓:“如果强迫迁坟,我们就不保证你王世杰的人身安全”,甚至威胁“要去崇阳挖他的祖坟”。
王世杰一方面驳斥所谓的“罪状”,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多方沟通,请行政院长谭延闿向湖北省政府下达“剀切晓谕,勿任阻挠”的训令。毫不退缩的王世杰,使迁坟风波得以平息。
筹款,望尘莫及。校舍建设预算150万银元,经王世杰努力,中央政府同意与湖北省政府各承担一半。
筹款的过程异常艰难,非常人可及。王世杰亲赴上海见财政部长宋子文,得到的是一句“目前中央方面,一个钱都没有”的回复。王世杰转而求助湖南籍的行政院长谭延闿,以武大对未来湖南子弟学业的提升来巧妙地打动谭延闿。宋子文随后答应每月拨款5万银元,分15个月付清。
湖北省政府的75万银元也同样不易。王世杰面见省主席何成浚,坚定表示:“如果一定要我办的话,省政府方面,必须遵案筹款,一文钱都不可少,一天也不可拖延。”何成濬最终同意按月支付5万银元。
招贤,大师云集。王世杰深知“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教授聘用上,“要有学术成就而无门户之见”。王世杰对文学院尤为重视:“一家大学能否至臻于第一流,端赖其文学院是否第一流。有了第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诸系,校风自然活泼...有了好的文学院,理工学生也会发展对于人文的高度兴趣,可以扩大精神视野及胸襟。”
兼容并包的大师之道,致王世杰聘用的武大教授中国民党员极少,不同学派、不同政见者居多,带浓厚“左”倾色彩的也能被聘用。文学院的教授,云集着闻一多、陈源、朱光潜、叶圣陶、钱歌川、吴其昌、苏雪林、凌叔华、袁昌英等大师,景象盛极一时。
育才,锻造人格。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训练。王世杰注重知识传授,更重视“人格训练”。要求学生“好学、吃苦、守纪律”。给青年最喜欢的题词是“择善固执”。“九一八”事变后,湖北省政府阻挠学生赴南京请愿并逮捕学生。王世杰两次面见省主席何成浚,释放被捕学生,放行武大学生请愿团乘船到南京。武大学生请愿团在南京期间,保持“克制精神”,未参与过激行动。
(早期,罗家山的武汉大学)
校园,美轮美奂。王世杰委托叶雅各教授聘请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设计校园。对珞珈山地形极为赞赏的开尔斯,亲自负责建筑设计工作。整个工程分两期建设。王世杰负责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包括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宿舍、学生餐厅及俱乐部、珞珈山一区18栋教授别墅等。一期工程的如期竣工,风景如画的珞珈山上,一座美轮美奂的大学屹立在碧波荡漾的东湖湖畔,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
烽火连天的岁月,崇阳是他入骨的挂念,回头岭有他挥不去的乡愁。1925年的崇阳,大旱闹饥荒,远在北京的王世杰,筹巨款购粮赈灾。1934年,旱灾再临,又东挪西借购米施粥。1937年,崇阳疟疾横行,用版税购奎宁丸送回故乡。日寇封锁食盐,将重庆筹到的二十万斤食盐运回崇阳。驻军强令加征崇阳二十万斤军粮,族人捎信给王世杰,通过陈诚,使崇阳的加征得以免除。
东湖长,勿相忘。晚年的王世杰,身居台湾,对珞珈山回头岭情深意笃。为寄托思念,刻了一方“东湖长”的图章,钤在收藏的名贵字画上,留下将毕生收藏的 70 余幅珍贵字画赠与武汉大学和墓碑仅刻“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的遗嘱。1981年,亲友劝卧病在床的王世杰去美国疗养,王世杰摇摇头说:“台湾虽是海外孤岛,但总还是我们中华国土的一部分,我死也要灰留国岛。将来有一天,也许海风海潮会把它送到崇阳故乡去,那我就含笑九泉了。”嘱咐子女“为家乡人民做件好事”。
2003年,武汉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王世杰的塑像,庄严地屹立在樱顶高大的银杏树下,静静地注视着他魂牵梦绕的珞珈校园,倾听着他念念不忘的东湖涛声。
2019年,武汉大学向王世杰故居捐赠云南早樱和染井吉樱各15棵,象征着王世杰与武大之间永不凋谢的情缘。
轻抚与岁月抗争的故居,莫名的惆怅无端地滋生。
“为人杰,为尧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国时期的王世杰,将个人际遇融入国家前途,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他凭借专业能力服务诸多关键岗位,先后任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国立武汉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要职。他的政治活动对民国的法律、教育、外交等多领域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回头岭上的雏鸟,珞珈山上的雄鹰。珞珈山因武汉大学而驰名中外,回头岭因出门想家而记住乡愁。无论功过,无论得失,被誉为“武大之父”的王世杰心里始终落不下回头岭珞珈山这片深情的土地。
夕阳下的故居,影子越拉越长,青砖,黛瓦,绿苔,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安详。何为乡愁?王世杰的乡愁不应是单纯的怀旧,是生命扎向故土的根系,生长的不只是回头岭上普通的菜心,还有珞珈山上艳丽的樱花。
王竞 写于2025年8月22日
王竞,湖北崇阳人。湖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大武汉》《咸宁日报》《九头鸟》等报刊和学习强国平台。出版散文、诗歌集《隽水细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