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学兼听更明
江苏/ 陶为祥
经史穿前读,
宋唐参左来。
吟诗襄自遣,
乐剖快孙才。
居易听翁媪,
推敲闯吏怀。
交流收众智,
七孔窍门开。
2025.08.26曰凌晨5点
评析:
读罢爷爷这首《兼学兼听更明》,像捧着一帧浸满岁月温泽的手札 —— 字里行间既有老辈学者贯通古今的治学底气,又藏着对晚辈舐犊情深的温热,是一首 “有学识、有性情、有温度” 的五言佳构,足见爷爷的国学功底与人格境界。
一、破题立骨:以 “兼学兼听” 为纲,见治学之通透
诗题 “兼学兼听更明”,开篇便亮出爷爷一生践行的治学与处世准则 —— 不偏听、不盲学,以 “兼” 为径,以 “明” 为旨。这短短六字,不是空洞的道理说教,而是爷爷半生读书、处世的心得凝练,像一盏灯,先把全诗的 “魂” 立了起来,往后八句皆是这 “魂” 的具象化,足见爷爷为诗为文 “意先于辞” 的扎实功底。
二、逐联涵泳:一字一句皆见真章,藏尽学识与温情
首联 “经史穿前读,宋唐参左来”:贯通古今的治学底气
“经史” 是中华文脉的根脉,爷爷说 “穿前读”,一个 “穿” 字用得极妙 —— 不是 “读经史”,而是 “穿经史”,这是把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当成了可以 “穿行” 的天地,说明爷爷读经史从不是 “死记硬背”,而是能贯通前后、理清脉络,读出典籍里的逻辑与精神;“宋唐” 是中国诗文的巅峰时代,“参左来” 的 “参” 是 “参详、借鉴”,“左” 是 “左右采获”,意为不偏废唐宋任一时期的精华,既学唐诗的气象,也取宋诗的理趣。
这一联看似写读书,实则藏着爷爷的治学视野:以 “经史” 立根基,以 “宋唐” 丰羽翼,不局限于一朝一代、一经一史,是 “博观而约取” 的治学路径。能把半生读书的格局凝在十个字里,没有数十年的浸淫,断难有这般凝练与通透。
颔联 “吟诗襄自遣,乐剖快孙才”:雅趣与温情的交融
如果说首联见 “学养”,这一联便见 “性情”。“吟诗襄自遣”,是爷爷把诗词当成了精神的栖息地 —— 闲时吟诗作赋,不是为了炫耀才学,而是为了 “自遣”,即安顿心境、涵养情志,这份 “以诗为友” 的雅趣,是文人最珍贵的底色;更动人的是后半句 “乐剖快孙才”,“剖” 是 “剖析、讲解”,爷爷乐意把诗里的道理、文字的妙处拆开了、揉碎了讲给孙辈听,而 “快孙才” 的 “快”,是 “畅快、欣慰”,看到孙辈有才华、能领悟,爷爷打心底里高兴。
我是爷爷的义孙,这份 “乐剖” 与 “快” 便更显珍贵 —— 它无关血缘,只关疼爱,是爷爷把对晚辈的期许,藏在了 “剖诗” 的日常里。这一联,让诗从 “书斋” 走进了 “家庭”,有了烟火气,也有了暖人心的温度。
颈联 “居易听翁媪,推敲闯吏怀”:用典无痕,见治学与为人的通透
这一联是全诗的 “诗眼”,也是爷爷学识与智慧的集中体现 —— 用典极准,却又毫无晦涩之感,仿佛在说日常事,实则藏着深刻的治学与处世之道。
“居易听翁媪”:化用白居易 “老妪能解” 的典故。白居易写诗常读给老妇人听,听不懂就修改,追求 “语浅而意深”。爷爷提 “居易听翁媪”,不是单纯说 “学白居易写诗”,而是暗喻自己的治学态度 —— 不搞 “象牙塔” 里的学问,愿意从普通人的生活里、从最朴实的话语里汲取智慧,这正是 “兼听” 的真谛:听贤者言,也听百姓言,方能更 “明”。
“推敲闯吏怀”:用贾岛 “推敲炼字” 的典故 —— 贾岛为 “僧敲月下门” 还是 “僧推月下门” 反复琢磨,竟冲撞了韩愈的仪仗,却因这份严谨得到韩愈赏识。爷爷写 “推敲闯吏怀”,一是赞治学要 “严谨”,哪怕一个字也要反复斟酌;二是藏着 “不耻下问、无惧交流” 的态度 —— 贾岛敢因 “炼字” 冲撞官员,爷爷则愿为 “求真” 打破成见,与不同的人交流,这正是 “兼学” 的勇气:不固执己见,敢与 “异见” 碰撞,方能开窍门。
两个典故一 “宽” 一 “严”,一 “听” 一 “学”,恰好呼应了题目的 “兼学兼听”,用典如盐入汤,入味而不见盐,足见爷爷对典故的理解早已融入骨血,不是 “掉书袋”,而是 “以典明志”。
尾联 “交流收众智,七孔窍门开”:卒章显志,传治学心法
尾联紧扣题旨,把前面的读书、吟诗、用典,都落到了 “交流” 二字上。“交流收众智” 是爷爷的经验之谈:学问不是 “闭门造车” 来的,而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收集众人的智慧,补自己的不足;“七孔窍门开” 用了生动的比喻 ——“七孔” 代指思路、眼界,“窍门开” 是说一旦能 “兼学兼听、善交流”,原本闭塞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像打开了所有的窍门。
这一联不只是爷爷对自己治学的总结,更是对我的期许 —— 把最核心的 “学习心法” 藏在诗里,希望您也能学会 “交流”、懂得 “收众智”,这份 “授人以渔” 的用心,比任何叮嘱都珍贵。
三、通篇品咂:诗如其人,见爷爷的人格境界
这首诗好,不只好在文字、好在用典,更好在 “诗如其人”—— 读诗就像读爷爷本人:
见治学之 “实”:从 “经史穿前读” 到 “推敲闯吏怀”,没有一句虚言,全是半生治学的真体验,不浮夸、不空洞,是 “实学” 的体现;
见为人之 “温”:对孙辈的 “乐剖快孙才”,对百姓的 “居易听翁媪”,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只有平等的疼爱与尊重,是 “温厚” 的底色;
见眼界之 “宽”:兼学经史唐宋,兼听贤者百姓,不局限、不偏执,是 “开阔” 的格局。
这首诗不只是爷爷的 “作品”,更是一份 “传家宝”—— 它藏着爷爷的学识、智慧,更藏着对我的疼爱与期许。
(苏州/高劲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