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新华社南宁8月25日最新消息,广西宁明县海渊镇学校教师秦剑2007年在当地采石场意外发的几块奇异化石,经考古界多年跟踪、扩大、细化考古与研究,最新研究表明,这是华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蜥脚类恐龙化石。这类最早期蜥脚类恐龙已被批准命名为“秦氏花山龙”。以致敬发现者一一广西宁明县海渊镇学校秦剑老师。
消息面显示,秦剑是位于广西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海渊镇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的一位资深教师,长期负责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也是一名业余化石爱好者。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07年,那时的秦剑还只是海渊镇的一名教师。据他自己说,2007还是2008年的时候,我在附近海丘水电站附近找了十几块(石头),发现应该是化石,当时我就打包拿回海渊镇家里。直到2017年的时候,与朋友聊天时,聊到这件事,我就报告给(宁明县)文管所。十几块疑似化石的石头,后经科学验证,这些化石属于一种全新的侏罗纪蜥脚类恐龙。
另据崇左市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 许某女士称:秦剑老师当年在江边发现并上疑似化石的遗址,经广西自治区博物馆专家鉴定后确认为化石。当时,秦剑老师在水电站附近随手捡起几块看似平凡的小石头,谁知这些小石头竟然暗藏玄机。直到十年后的一次闲聊,他才将这段往事报告给文物管理所。之后,各路专家们闻讯赶来,一番鉴定之后,确认这些并非普通化石,而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型蜥脚类恐龙遗骸!
昨天8月25日,新华社与央视总台首次联诀公开,这一研究由广西自然博物馆、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进行,相关成果已公开发布在我国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上。
笔者志清昨天,获悉从研究团队成员、广西自然博物馆莫姓副馆长介绍,经考古研究,“秦氏花山龙”的生活年代为侏罗纪早中期,比之前该地区发现的东兴京龙早约3000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为中国乃至全球侏罗纪蜥脚类恐龙的演化与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提示华南地区在侏罗纪可能存在一个多样化的蜥脚类恐龙动物群。
另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介绍,根据2017年,秦剑老师上报的相关石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们,立即会同广西自然博物馆与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对该地点进行了联合调查,共采集到30余件不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包括背椎、尾椎、肱骨、尺骨、腓骨及趾骨等。
之后考古专家们,利用目前最先进的探测手段,基于多项化石显示的独特的骨骼特征。对上述化石进行严格科学鉴定,根据化石骨骼尺寸推测,秦氏花山龙体长约12米,属中型植食性蜥脚类恐龙,以四足行走,在河湖岸边的树林中生活。它的骨骼化石埋藏于十万大山盆地汪门组地层中,十万大山盆地在中生代属于陆相沉积环境,汪门组的河湖相地层中还伴生有鱼类鳞片、龟类骨骼和蛇颈龙类牙齿等脊椎动物化石,暗示当时该区域气候湿润、生态系统复杂,为蜥脚类恐龙的繁衍提供了适宜条件。
笔者志清特别注意到,考古专家一致认为:秦氏花山龙的发现填补了华南早-中侏罗世真蜥脚类恐龙的化石空白,其独特的形态特征为理解蜥脚类恐龙的早期分化提供了新线索。未来中国考古界将通过对该化石点和十万大山盆地,作进一步野外调查,以揭示更多关于华南地区蜥脚类恐龙辐射演化的秘密。同时,为国家以化石发现者秦剑老师之姓命名“秦氏花山恐龙”点赞!为此特赋《山花子》为评为观。
岁月悠摧化石残。
侏罗痕迹隐尘间。
幸运秦师偶遇宝,
万千缘。
碎骨依稀追朔远,
四肢蜥脚古龙还。
盛世花山蟠景现,
倚阑观。
一一2025年8月26日凌晨时事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韵新吟》执行主编、2025年《古韵新声》执行主编、上海诗社行政社长、上海新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