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些动人词句的作者苏东坡,不仅是古代的大文豪,还是一位融合了儒释道智慧的豁达乐观者。
2025年8月24日上午,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组织会员代表和文化学者,以及来自抚松书院的代表共40人,齐聚海珠区黄埔古村抚松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交流会,主题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品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对苏东坡儒释道融合的生命智慧和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对现代人的启发、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世界性影响作了深入探讨。同时,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在抚松书院成立“岭南老子书院”研究基地。
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智华首先主持了学会研究基地(“岭南老子书院”)揭牌仪式。仪式中,抚松书院院长许伟铭先生介绍说,抚松书院是由广东省社科院原研究员,已故著名学者雷铎先生所创办,一直以来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研究基地(岭南老子书院)成立后,抚松书院与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将进一步紧密合作,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会长林伟健教授主持本次读书会。林伟健教授介绍了林语堂《苏东坡传》一书的结构要目、主要观点与独特视角、写作特色与历史价值,以及苏东坡的生平、政治生涯、文学成就。与会者围绕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书,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感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副会长陈荣平博士从苏东坡的月亮情结来解读苏东坡的诗词,剖析其象征意义与人生态度。陈荣平认为,苏东坡将月亮作为人生情感的象征和比喻,充满浪漫主义的情绪和哲学思考,将月亮这个周期性的变化来抒写人生的起落沉浮与情感、感悟,一方面他欣赏月球的光芒和美丽,另一方面他也同情月亮从圆满到残缺。苏东坡的文学造诣是令人钦佩的,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是有世界影响的。他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对现代人是有积极启发作用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智华博士认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更是展现苏东坡精神世界的一部书,揭示了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传统。林语堂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苏东坡的一生与儒释道的思想融合展现。苏东坡既是“奋厉有当世志”的儒家士大夫,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又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禅悟者,有“人生如逆旅”的深刻体悟与释然;更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道家高人,以道家出世的超脱与自然的心态去纵情于山水,把艰难的日子过成诗意。正是这种儒释道融合的精神,让他在逆境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广东省社科院陈一阳老先生对苏东坡在广州的故事有所补充,他说,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东坡从海南贬所获赦北归,途径广州,游览了当时的“净慧寺”。寺僧(一说是主持道琮)久仰其名,便邀请他题字。苏轼见寺内有六棵枝繁叶茂、苍翠如盖的古榕树,心生喜爱,于是,欣然提笔,写下“六榕”二字。苏轼题写的“六榕”二字,后来被寺僧刻成匾额悬挂,久而久之,这座原名“净慧寺”,不知不觉改称“六榕寺”,并沿用至今。
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子志教授从医学的角度,去分析苏东坡诗词对人生养生的启示,强调坚守道心、看淡得失对健康的重要性。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李飏提交了书面发言。她认为,面对一生不断被贬谪,苏东坡不在苦难中沉沦哀怨,而是将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力量,这构成了苏东坡人格最迷人的光芒。其生平跌宕揭示了一个哲理:痛苦本身无价值,但对痛苦的态度、创造性转化却能生发永恒的人性美。当现代人困于“内卷”焦虑时,苏东坡的精神气质提供了一种破局思维——在限制困顿中发现突围口,将生存困境变为创造契机。
此外,文化学者黄桂标、张文、吴莉玲、谢多勇,以及《红楼梦》研究作家许映明等,从不同角度做了精彩发言。
尤其是广东省朗诵协会常务副会长裴立宁穿插朗诵苏东坡诗文和林伟健的现代诗《苏东坡谪岭南》,声情并茂,婉转动听,更是使读书会气氛活跃,形成高潮。
这场读书会,大家畅所欲言,抒发真知灼见,深入探讨了苏东坡一生中所体现的儒释道融合的生命智慧,以及他那豁达乐观的人生观。苏东坡的才华、坚韧和乐观精神,在每一位与会者的发言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赞美。
这场交流会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受益匪浅。通过当日的读书交流会,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东坡这位杰出人物的生命智慧和人生观。
(撰文: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