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张耀南同志在抗日救国、组建武装、创立大峰山根据地方面,起了表率、团结号召和共救危亡的作用。他早年毕业于山东曲阜第二师范,抱教育救国和振兴实业的思想,回到家乡,热心办学,还办有园艺和林场。因经费不足,便变卖一部分财产投入。虽然这种教育救国的道路必然不通,但其造福桑梓为家乡父老培养人才的行动,已在当地和本县享有盛誉。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他调往县为东关小学任校长。他倡导组织和协助革命同志在本校与长清县中进行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帮助当时个别党员同志开展各种救亡活动。
七七事变后,在党的影响号召下,他率先出来,运用其在教育界的地位影响,一方面号召其在小学和县中的学生到游击队来,到大峰山来,不少青年学生和在家呆着的知识分子响应号召,纷纷前来。另一方面他做上层士绅和地主的统战工作,动员出钱出枪,较快地由十几支枪逐步发展壮大,组建成长清独立营。他曾任营长,有了武装的依托,加上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大峰山抗日根据地才得以创立、巩固和发展。他的抗战表率作用,还表现在他毁家纾难,带领妻子、儿女、兄弟一起抗日,能工作的工作,不能工作的家属和孩子到处隐蔽、流亡。在长清来说,他可算桃李满天下,加以上述的主、客观条件,因而他具有一种团聚力或向心力,在抗战初期发挥了有利作用。反观邻县,如平阴、东平,因缺少有这样有号召力的人物,不免相形见绌。
张耀南同志是泰西民主建政最早的县长和冀鲁豫地区最早的行署专员,还是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时期一直连任的专员。1939年夏,长清县结合反顽斗争,开展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长清县首先民选成立了县政府,张耀南被选为县长,这在泰西甚至鲁西地区也是最早的一个。
泰西党政军民贯彻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各地纷纷开展"讨汪反顽"的斗争,群情激愤,各项工作都得到顺利开展,如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合理负担。各项工作基本上能公开或半公开活动,形势一片大好。当时正值春夏之交,有些基本群众无粮缺食,而一些地主、富农则囤积余粮,高价待沽。
为解决群众缺粮户的急需,更合理地贯彻有粮出粮、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发动和依靠基本群众坚持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当时有些农会根据群众要求,发动组织向地主、富农有粮户进行借粮、减租增资、折粮交还佃农和雇工的斗争。这一借粮群众运动,最初起源于肥城五区涝洼,区党委干部邵子言在此病休,他指导和协助本村农会首先开展租地借粮斗争,取得了胜利。以后组织上推广了该村的经验,遂使各地也先后开展了这一斗争。运动斗争初期发动了基本群众,发展了农会组织,打击了建顽固势力,还是有成绩的,不容一笔抹煞。
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借粮的具体政策、办法又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以致存有脱离实际、脱离团结抗日这一统一战线政策的倾向。对地主、富农不分余粮有无、多少,也不分对共产党抗战的态度,不区别对待,而且对中农有点余粮也一律借,有的本庄借完,还联村一起到外地借。这样,形成中农以上农户,人各自危,失掉了一些群众的同情。尤其在一些中心区发动妇女、青年和儿童团开展放脚和禁烟活动,妇救会在镇集上解妇女的裹脚布,儿童团撅烟袋、拔烟栽子,这些更加重群众不满,失去社会同情。在反特、锄奸斗争中也有基于怀疑轻信检举或口供,而有错杀、乱杀现象。上述这些"左"的错误行动,使党的群众基础受到影响,并给予敌、伪、顽以蛊惑人心、欺骗群众、反共之口实。1940年以来,肥城六区胡玉河、长清七区朱存祯先后搞起了红枪会反对我们共产党,追本求源,不能说不与"红五月"时期执行政策上"左"的错误有关。
这一错误倾向的纠正和清算,从组织角度说,是1940年八九月间,徐向前司令员过路山东,在泰西除听到反映外,还从地、县的小报上看到许多"左"的斗争口号,如"我们穷人没饭吃,不借给粮要揍死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等。徐向前司令员当即给泰西地委指出这是"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后肖华司令员过路,在肥城牛山庄向地委直属机关干部传达北方局"抗日根据地各项政策",谈到要尊重人权,不经批准不许杀人,更不准乱杀、错杀。他说:"人命关天,封建旧社会还要逐级审批,重案还要通过驿站送朝廷批,所谓'命案跑死马'么。"他的传达报告给纠正错误起了指导作用,但组织上正式批判这一错误,是以后在肥城固留召开的活动分子大会。区党委书记张霖之同志在会上分析批判了"红五月"中租地借粮运动的错误,指出这是"左"倾错误,分析了它的表现、危害及其根源。当时肥城县长李文甫同志还代表县委作了检查和批判性的发言。从此,这些错误便有效地得到纠正。
"红五月"已时过境迁,现在已成为历史了。有些谬误的流传应予纠正。一是把"红五月"与工作中"左"的偏差混为一谈,这本来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码事,联系在一起,好像因为纪念"红五月"才导致这些过激的行动。事实是,其主要精神是想通过五月里一些革命节日活动,发扬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激发"讨汪反顽"的革命斗志,更有利于坚持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就是了。试想,它与那些"左"的错误行动有什么直接联系呢?二是对"红"的涵义理解不对。有的说,因为发生了红枪会,所以叫"红五月";也有的说,那时杀人多了些,所以叫"红五月"。
一般谈泰西"红五月",主要指的是1940年各地举行的租地借粮斗争和其他群众工作中的一些过激行动。那时开始"百团大战",华北各地捷报频传,日军正面进攻已被阻止,抗战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但还未暇回师后方。汪精卫已公开投敌,成立南京伪中央政府,国民党投降危机空前严重,为取悦日寇正掀起第二次反共。
1940年春,泰西专员公署建立,张耀南他又被选为行政公署专员。1943年初,泰西、运东一、四专署根据当时斗争形势与任务的需要,合并为泰运专署,张耀南仍被委任为专员。1946年底,两个地区又重新分开,恢复了泰西、运东的各自建制,张耀南同志仍任泰西专署的专员,一直到1949年泰西与泰山专署合并为止。由这一经历过程来看,张耀南同志在巩固根据地进行民主建政上,起了开创和示范作用。他在连续十年任专员的行政领导工作中,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对动参、支前、生产救灾、双减土改、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中,都有他组织领导所浇入的心血和树立的功绩。
张耀南同志关心、重视学校教育。他受师范教育,又是办教育出身,自然对文化教育和知识分子与革命斗争的关系、作用,认识的更深刻、自觉。1943年泰西地区成立的冀鲁豫第四中学,就是在他的关心支持下,由长清的原在乐陵县中教英语的民主人士张海萍创办的,在筹建、备案、派干部支援等方面都有他的关注。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后,四中全校也随专署迁入平阴城教会中学旧址,乍一能在教室(有桌凳)上课,师生非常高兴。以后地委机关要搬入,令学校驻城郊农村,全校人员不同意。当时张专员听到便一同去见地委书记申云浦同志,反复交谈,才把问题解决。1947年,四中一分为二,四中中的泰西师生200余人,奉命到泰安边家院与当时的泰宁县中合并,建立新的泰西公学。张专员又亲临指导,对办学的方针、任务及机构设置,反复交谈研究,并在建校大会上讲了话。1948年10月济南解放,泰西公学学生接收长清县中,合建为新的长清中学。1949年、1950年两年,张耀南两次来长清检查工作,都顺便来校访问,帮助解决学校与县和城关区的关系问题,还针对师生思想作了报告。上述这些简单事例,都是他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的思想反映,即便到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发扬?
张耀南同志身上也体现了党的优良作风。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人正派,光明磊落。由于他有文化知识,有旧社会的阅历,对旧官府、旧教育以及旧社会的阴私黑暗了解的比较多,所以他谈起问题、讲起话来能旁征博引,对比分析,讲得通俗易懂,饶有风趣。遇有同志间问题,他能循循善诱,疏导启发,不扣帽子,不记旧账,因而能联系群众,下边干部有问题愿对他说。他不高高在上,尤其遇有事关群众疾苦的重大问题,更是极端负责,积极设法解决。
1948年、1949年两年秋,东平、汶上水灾严重,张耀南专员动员专署机关干部前去救灾,自己也亲临现场,在讲话动员中提出的号召,既生动通俗,又体现出任务的严重和紧迫。他说:"救灾如救火,人命关天,可惜没翅膀不能飞去,我们可以快走去么!他语言生动和对群众高度负责的反映。(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