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猛追湾》
马平笔下市井烟火里的文学华章
作者/罗文豪
审核/徐丽华
主播/腾
主播/梅芳竹青

马平老师短篇小说《猛追湾》,刊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11期之殿堂,立乎“成都地名系列”创作之脊梁。罗文豪盛赞其“以显微之镜照人间烟火,以方寸之笔写岁月温良”,称其为“当代短篇之突破,创新文学之经典”——此言非虚!作品以成都二环市井小巷为幕,牵三代女性情感为线,织就平凡生活里爱与温情的锦缎,字里行间皆是对生命本真的深情叩问。

一、叙事结构:一线牵三代,一舍纳千章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猛追湾》之叙事,恰是“平中见奇,简中藏深”的典范。其以多线交织为骨,将三代女性的情感史诗,绣成一幅铺展岁月的生命长卷:
万璐与顾一芒,明线牵情愫,一步两级台阶藏性格棱角,茶舍试探间写尽都市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与犹疑;
沈老师与老伴,暗线织温情,一步一停步履载老年风霜,每月买茶路盛满疾病与孤独的生命重量;
小雪与林小汤,明暗相交错,一句“我只会弄一碗面”露现实挣扎,年龄鸿沟里跃动年轻一代的觉醒微光。
这般结构,如古木撑天:主干是“三代情感”的清晰脉络,遒劲而立承文学文脉;枝桠是“茶舍日常”的细碎片段,绵密交错纳人间炎凉。至小说结尾,万璐与顾一芒立阶望“树缠藤”,既是对三代情感的呼应,更是对“生命相依则韧”的暗喻——恰如马平以“茶舍”为魂,让新茶映青春澄澈、热茶燃中年滚烫、残茶蕴暮年悠长,有限空间里,竟承载了无限岁月的意蕴深长。

二、细节雕琢:纤毫藏深意,点滴见乾坤
“于细微处见精神”,马平之笔,堪称“以纤毫之末绘天地之大”的妙手。小说中每一处细节,皆非闲笔,而是藏着生活密码的隐喻:
茶舍玻璃墙上的雾气,是市井生活褶皱的温柔具象
沈老师伞柄磨损的纹路,是岁月沉淀的无声印章;
小雪照片里永远倾斜的红伞,是青春突围的倔强模样。
就说沈老师“每照必以红伞遮顶”,这一笔既是她对传统的守护,亦是对既定秩序的悄然突破;再看顾一芒与万璐的对话,“今天的茶不错”藏着几十年未说的情愫,“今天风大,多穿点”裹着市井烟火的相濡以沫——话虽浅淡,意却深厚,如春雨润田,无声处滋养人心。
其环境描写更见诗意功力:“乱纷纷的雪花扑向锦江,让流水的声音变成了下雪的声音”,寻常雪景竟成生命礼赞;“茶舍里红色金属格子里雪花飘舞,就像一团一团风中的花”,冷硬工业元素陡染浪漫温度。这些细节,如细密针脚,将市井生活的肌理织得纤毫毕现,让读者捧卷便见猛追湾的烟火、闻茶舍的清香、触人物的心房。

三、地域书写:一街载古今,一文传蜀韵
猛追湾于《猛追湾》,从来不止是物理空间,更是装着成都记忆的文化容器。马平以笔为铲,深挖蜀地根脉,让地域特色在文中活色生香:
香香巷的川剧变脸,变不尽蜀地的灵动风华;
望平街的盖碗茶香,香不绝市井的烟火情长;
锦江畔的老槐挺立,立得住成都的精神脊梁。
更难得的是,他将“城市更新”的现实议题融于叙事:茶舍旧院将拆,沈老师对老物件的珍视,撞上年轻一代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一撞,撞出了城市化进程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撞出了地域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
而小说与现实的猛追湾更成互文之妙:现实里“修旧如旧”的改造,留住工业印记、引入新业态,成“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典范;小说中“融新于旧”的书写,让三代人在传统与现代间寻平衡,成地域文学的当代样本。恰如故事馆用3D投影重现历史,马平亦以文字作“文学投影”,让成都文化在当代文坛绽放新芒。

四、人性洞察:困境显韧性,平淡见光芒
鲁迅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猛追湾》的人性书写,正是“以个体命运映时代群像”的深刻实践。马平以冷静克制之笔,于平淡叙事下藏着对人性的通透洞察:
沈老师面对老伴瘫痪,一句“他把我撂在半路上了”道尽人生无常,却以每月买茶的坚持,写就“于困境中守韧性”的生命诗行;
林小汤历经两次婚败,饱尝生活苦辛,仍以“不想吃三遍苦、受三遍罪”的坦诚,点亮“于伤痛中寻勇气”的精神火炬;
万璐与顾一芒茶舍相拥,一句“内心里所有的浪花都开花了”的告白,既是个体情感的释放,更是“于世俗中归本真”的生命觉醒。
小说里无惊天动地的波澜,却以“树与藤到底谁缠谁”的三问,层层剥尽爱情、亲情、友情的伪装,露出人性最本真的模样;无撕心裂肺的冲突,却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细腻,照见当代人在现实里的挣扎与坚守——这般书写,让《猛追湾》跳出地域文学的局限,成了映照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五、文学价值:烟火载哲思,平实抵内核
评论家王勇所言极是:“马平的小说是适合用来‘文本细读’的,具有细读能力的读者与经得起细读的作品相遇,更见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内涵。”《猛追湾》的文学价值,正在于它“以烟火叙事载哲学思辨,以平实语言抵精神内核”:
对“茶”的隐喻探索,是对生命阶段的细腻丈量——新茶、热茶、残茶,皆是人生不同境遇的写照;
对“雪”的诗意解构,是对生活温度的精准传扬——扑江的雪、舞格的雪,皆是情感不同形态的投射;
对“树藤”的反复玩味,是对情感羁绊的深度叩问——谁缠谁、谁护谁,皆是人与人相依相存的哲思。
在城市化加速、文学多逐宏大叙事的当下,《猛追湾》更有一份“逆流而上”的价值:当猛追湾从工业区蜕变为网红打卡地,马平却以笔为灯,照亮市井生活的美学意义——真正的城市灵魂,不在霓虹闪烁的商圈,而在茶舍老板娘递茶的微笑里;不在人声鼎沸的景点,而在老槐树投下的斑驳树影中;不在光鲜亮丽的宣传里,而在三代人传承的生活智慧间。这份对“人”的坚守,让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厚重,又闪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结语:慢品《猛追湾》,静悟生活真
《猛追湾》如一杯冲泡得宜的素毛峰:初尝时是市井烟火的清淡,再品时是人性温情的回甘,细品至最后,方在茶香氤氲中悟透生活的真味。马平以小说家的敏锐捕捉街巷里的人性微光,以诗人的情怀为平凡生命立传,让《猛追湾》不仅成了观察成都的窗口,更成了理解当代生活的文学钥匙。
正如现实里的猛追湾在更新中焕发新生,《猛追湾》亦在文学长河里完成了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循着万璐、沈老师、小雪的脚步,走过猛追湾的青石板路,看见的不只是成都的烟火人间,更是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生命图景——这,便是《猛追湾》最动人的力量,亦是它能成为“当代短篇突破、创新文学经典”的根本缘由。

作者简介
作家马平,男,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其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草房山》《塞影记》《山谷芬芳》,中篇小说《高腔》,散文集《我的语文》等,马平1980年起从事乡村教育工作,1989年调入《广元日报》任副刊编辑,1998年进入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长篇小说《草房山》获四川文学奖,2018年出版扶贫题材小说《高腔》获中国好书提名奖,其波斯文版入选丝路书香工程,改编话剧于2018-2019年全国巡演。2021年短篇小说《五世同堂》获“青花郎·人民文学”年度奖,长篇小说《塞影记》2023年获首届嘉陵江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