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沂生,山东省青州市人,躬耕杏坛三十余载,是一方名师。长于传奇,兼工志铭。已出版《犟牛本色》、《古州传奇》等八部书作。其志文,既有诗歌之美,又有散文之暢,堪称散赋,例如《青州龙兴寺复兴颂》与“青州衡王桥栏板石雕王府故事”等百余篇。其中,有十余则志文已刻石立碑 ,为青州的诸多景点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光彩与魅力,被誉为“古州文化奇人”。其更大的贡献,是为师请命。1984年,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上书中央领导,呼吁尊师重教,荣获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尊师重教批示”,颁行于全国,彻底改变了教师命运,被誉为“给中华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
◎《天意昭然 谁不称奇》(原创)
———“龙兴寺复兴颂碑”落成记◆刘沂生(山东)
有人说,玄学尽头是科学。这,也许有些道理,因为别无解释方法。当年,我为青州龙兴寺立“龙兴寺复兴颂碑”时,就遇到了这种奇异现象,且听我道来。
忆昔日,龙兴寺因求雨得酬而兴。
一千七百年前,南朝宋国北海君,君府位于长沙水(今青州南阳河)南岸,云门山脚下。元嘉末叶,北海郡大旱,赤地千里,人相食,兽相攻。庶民蒙难,太守动容,君首刘善明焦心如焚。他亲临求雨现场,叩头不止,血溅襟袍和泪零。心诚佛自知,甘露普降,佛祖显灵。于是乎,刘善明献宅院,建立佛堂,开一代礼佛盛风。刘宋之佛堂,至齐梁鼎盛。朝代频叠,寺名屡更。隋称道藏,唐更大云。逮及玄宗开元,始定名为龙兴寺。
龙兴寺,乃唐宋皇家寺院。襟怀云门,郁郁葱葱;提携洋溪,流水淙淙。一寺八院,气势恢宏。参拜信民接踵来,敢诩天下寡伯仲。
看今朝,解旱雨因“龙兴寺复兴颂碑”隆立而至。
龙兴寺毁于明初,兵困火攻。千年名刹化瓦砾,残垣瑟瑟悲秋风。呜呼,故址虽在,遗迹无踪。
俱往矣,时至当代,佛业复苏,再见礼佛清明景。大居士美籍华人夏荆山,学佛宏法,利益众生。四海化助营灯盏,力促龙兴寺复兴。复建之龙兴寺,坐落驼山下,依地势布局,殿堂错落,金碧辉煌。
龙兴寺竣工开光后,我应邀撰拟“龙兴寺复兴颂碑”志文。“龙兴寺复兴颂碑”恢弘壮观,位于龙兴寺前院,路南侧,由佛友王長慶、劉蘭香夫妇,携子王建軍、王建民、王建国捐立。
公元二0一0年春,恰值大旱,湾干河断流,地旱难收成。人们焚香求雨,百祷不灵。我给龙兴寺制作的颂碑,定于古历四月八日隆立。四月七日白天,工匠将碑座拉到场地,安置好。孰料,当天晚上,下了一场暴雨,湾满壕平,河道复流。四月八日上午,天气晴朗。工匠们冒着泥泞道路,将碑体拉到场地,立在碑座上,披上黄色碑衣。
寺里的师傅们临场念经,举行揭碑仪式。即将揭碑时,突然,一团白霧飘来,遮天盖日,笼罩碑体。随着碑衣揭开,浓雾又渐渐散去,周围明亮如初,碑体清晰可见,。
奇景,真乃奇景!住持师傅见状大惊,跪在地上虔诚叩首,山呼:“谢谢佛祖光临!”
那个住持师傅,事后对我说:“老师,你的慧根很深,是你写的龙兴寺复兴颂志文感动了佛祖。我们大家,都得感谢你呢。”
这是罕见的事实,有当时拍摄的图片为证。
附录:
龙兴寺复兴颂
潮起潮退,月落月升。龙兴盛衰千余载,历几多朝兴朝败,睹几许庶民哀痛。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犹似走马灯。
王者争霸,洒向人间尽血腥。南北二朝,民不聊生。元嘉末叶,北海名郡不安宁。赤地千里,人相食,兽相攻,枯柳枝头栖哀鸿。庶民蒙难,太守动容,焦心如焚刘善明。磕头祈雨,血溅襟袍和泪零。心诚佛自知,驾趋北海境。甘露普降,佛祖显灵。于是乎,善明献宅建佛堂,开一代礼佛盛风。刘宋之佛堂,至齐梁鼎盛。朝代频叠,寺名屡更。隋称道藏,唐更大云,逮及玄宗开元,始定名龙兴。唐宋皇家寺院,榜上题金名。龙兴龙兴,植根通灵地,坐落南阳城。襟怀云门,郁郁葱葱;提携洋溪,流水淙淙。一寺八院,气势恢宏。参拜信民接踵来,敢诩天下寡伯仲。
成王败寇,强者称雄。洪武靖乱,大动刀兵。青州一域兮,十室九空。悲之悲,龙兴宝刹难幸免,亦在罹难劫数中。困寺屠戮,水击火攻;血流成溪,尸身纵横。千年名刹化瓦砾,残垣瑟瑟悲秋风。显者权重只自肥,至尊宝座人纷争,谁肯耗资复龙兴?呜呼,故址虽在,遗迹无踪。俱往矣,时至当代,佛业复苏,再见礼佛清明景。
居士夏荆山,学佛宏法,利益众生。四海化助营灯盏,力促龙兴寺复兴。正开住持,通教理,重修行,善于筹措不辞劳,重建宝刹立丰功。筹建处,苦身行,八方信众聚驼岭。复建之龙兴,坐落驼山下,依地势布局,殿堂错落,钟声缭绕迎日出;俯瞰弥水流,凭气魄夺魁,飞檐斗俏,金光灿烂披彩虹。宝刹开光日,秋菊烂漫,岁在庚寅。青州倾城观盛典,信民云集冠古今。佛号阵阵撼山岳,仙乐隐隐伴祥云。香烟弥漫,恭请佛驾降临。龙兴辉煌今又是,佑我华夏万年春。
龙兴寺,寺兴龙,龙寺同兴;我念佛,佛念我,我佛共念。赴典归来,击节畅吟。献予宝刹,陪伴佛友修佛身。
岁次辛卯年佛诞日 青草堂主刘沂生志铭
王長慶、劉蘭香携子王建軍、王建民、王建国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