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老王菜店的二十载坚守
作者: 汝海军
在陕西富平的车站大街东段,那条双向四车道的老街上,藏着一家不起眼却格外热闹的小店。招牌上写着“口味王富平特产,优质水果和高档礼品店”,但街坊邻里们却总爱亲昵地叫它“老王菜店”。店主老王其实不到七十岁,只是这店在老街人的生活里扎了根,一守就是二十多年,便有了种沉甸甸的“老”味道,像酿了许久的酒,醇厚又绵长。
店面不大,三间宽、六米长、一层高,纯古纯色的外观混在老街的景致里,远远望去似乎没什么特别。可只要一迈进门,准会让人眼前一亮:不足百平的空间里,简直是个“生活小百科”。新鲜水灵的蔬菜瓜果挤在最显眼的位置,带着晨露的黄瓜顶着头茬绿,红透的番茄还挂着娇嫩的花,裹着泥土的萝卜沉甸甸的,每一样都透着勃勃生机;旁边码着整整齐齐的米面粮油,袋子上的品牌字样被无数只手摩挲得有些发白,却更显扎实可靠;蛋奶肉类用保鲜柜细心存着,透过玻璃能看到码得像小堡垒似的鸡蛋,还有泛着新鲜光泽的肉;转身,成条的香烟、整箱的名酒名茶、祭祀用的香烛纸品在货架上各就各位,甚至连锅碗瓢盆和学生用的作业本、铅笔都能找到身影。满满当当的货架几乎占满了每一寸空间,店员和顾客都得侧着身子小心挪步,生怕碰倒了什么,却也正是这份“拥挤”,透着过日子的踏实,像是把生活的琐碎与温暖都揉进了这方寸之间,让人心里熨帖。
▼每天早是7时新鲜蔬菜被批发入店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菜店门口就悄悄排起了长队。有提着布袋的老人,慢悠悠地晃到队尾,和相熟的邻里唠着昨晚的电视剧、自家孙辈的趣事,等着开门挑最新鲜的蔬菜;有赶早买菜的主妇,手里攥着写得密密麻麻的清单,眼神在队伍前方逡巡,心里盘算着一家人早餐的搭配;还有匆匆来买早餐食材的年轻人,嘴里叼着面包,脚步不停地加入队伍,时不时看眼手机,生怕耽误了上班。不论男女老少,都耐着性子等着进店。大家图的,无非是这里的实在:地理位置在老街中心,街坊们抬脚就到,省去了奔波的麻烦;货物全得很,买菜时顺手带包盐、添袋米,甚至孩子上学忘带作业本了都能应急,一站式解决生活所需;最重要的是价格实惠,质量又靠谱,二十多年来,老王选货的眼光从没让人失望过。他总说:“菜得新鲜,价得公道,过日子嘛,就得实在。”这句朴实的话,成了老街人心里最可信的承诺。
店里的店员都是五十多岁的大姐,她们身兼数职,却总能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收银台前,她们手指在计算器上翻飞,“噼里啪啦”几声就报出准确的价格,算账麻利又精准,还不忘笑着和顾客搭句话:“张姐,今天的西红柿特别好,给娃做个番茄炒蛋正合适”;货架前,她们弯着腰仔细归置歪了的商品,把蔫了的菜叶及时摘除,让每样东西都保持着最好的模样;遇到顾客询问,她们会热情地笑着指点“青椒在那边,刚到的,新鲜着呢”,熟络得像自家亲戚。她们熟悉每个老顾客的喜好,张婶爱买带泥的新土豆,说这样的更面;李叔总念叨着要最嫩的豆腐,做麻婆豆腐才够味,这些都被她们牢牢记在心里,顾客一进门,不用多问就知道该推荐什么,那份热络劲儿,让每个进店的人都觉得亲切又自在,仿佛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串门儿。
▼开门较早,为居民和美食店提供优质食材
这二十多年里,老街悄悄换了新颜。曾经坑洼的路面被铺平,走起来稳稳当当;斑驳的墙面刷上了新漆,看着亮堂舒心;周边也开了不少光鲜的连锁超市,明亮的灯光、宽敞的过道、琳琅满目的商品,一度让人觉得老王菜店要被比下去了。可它愣是稳稳站在原地,每天依旧门庭若市。就连三年疫情的冲击,它也扛了过来。那时,老王和店员们戴着口罩,每天早早到店消毒、备货,确保物资供应不断,价格也始终稳定,为慌乱中的街坊们送去了定心丸。没有花哨的宣传,没有线上的吆喝,全凭一口“新鲜”、一份“齐全”、一点“实惠”,默默为富平的千家万户送去每日所需,成了老街人心里最可靠的后盾,只要看到店门开着,心里就踏实。
如今,老王菜店依然在那条老街上,迎着晨光开门,伴着暮色收摊。货架上的商品换了一茬又一茬,门口排队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它用拥挤却温暖的模样,见证着老街的朝朝暮暮——看着孩子们从背着小书包踮脚买作业本,长成了挺拔的青年;看着老人们从步履轻快地挑菜,到需要人搀扶着来买把小葱。它早已不是一家普通的菜店,而是街坊们生活里最离不开的那抹烟火气,是富平老街里藏着的“宝藏”。这二十载的坚守,像一条细细的线,串起了老街人的日常,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