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洲村村史
文/罗名君
一、村庄概况
渭洲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西北,在四屯镇北部。地处秦岭北麓,北濒渭水,距县城约 5 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兼具山水之利,既受秦岭山脉的滋养,又得益于渭河的灌溉,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全村由六四号、洪元号、八号、九号、北栅口5个自然村组成,共11个村民小组,有500户人家,人口约3000人,拥有土地4000亩。村名因处于渭水之滨而得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渭洲”这个名字承载着村庄与渭河千丝万缕的联系,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村民在此繁衍生息。
二、历史沿革
1.古代时期:唐代时今四屯镇西部称阳化乡,北宋沿用唐制。明代周至编户40里,四屯镇辖南望阳化二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全县划分4乡39里,四屯镇属西沟乡辖南望里阳化里。那时的渭洲村,或许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初现雏形,村民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形成了村落的基本形态。虽历经朝代更迭、行政区域调整,但渭洲村始终扎根于此,延续着自己的发展脉络。
2.近现代时期:民国时期,保甲制度推行,渭洲村在这一制度下不断适应和发展,各个自然村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共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2016 年,随着侯家村镇与四屯镇合并,渭洲村归四屯镇管辖。此次合并,为渭洲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三、自然村的形成
1.六四号:明弘治年间,在清水河和排水渠交汇处,六四号为官马场,名为马场子。后来,因这里有土地六顷零四亩,便成立一个号,称为六顷四号。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村后,简称六顷四。光绪三十二年(1897年),罗姓人家因灾从四川省曲县青龙嘴来此定居,成为最早的家族。民国保甲表记为六顷寺。此后,六四号不断发展壮大,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村落文化和生活方式。
2.洪元号:系清代号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形成村落。当时,武功洪家寨、袁家村农民来此养马租地,村子由洪和袁两号田合并而成,故而得名红元号。这些外来的农民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与当地逐渐融合,共同塑造了洪元号的村庄风貌。
3.八号:其形成源于清代的一种田地编号制度。当时,该区域按照一定的田亩划分规则被编为八号区域,早期这里主要是零散的农田,供周边村民进行耕种。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些村民为了方便农事活动,便陆续在八号区域附近搭建起简易居所,渐渐聚居形成了村落,村名也由此被叫做八号。
4.九号:与八号类似,九号最初也是清代田地划分体系下的一个编号地块。这片土地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力尚可,吸引了不少农户前来开垦种植。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们的居住点逐渐集中,到了清朝中后期,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村,依据原本的田地编号,村庄被定名为九号。
5.北栅口:在过去,渭洲村周边设有一些用于防护和管理的栅栏设施,北栅口所处位置正是村子北部一处重要栅栏通道的出入口。早年,此处是村民日常进出村庄北部农田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关键节点,设有专人看守栅栏,管控人员和物资流动。后来,围绕这个北栅口周边慢慢有了人家定居,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自然村,被称作北栅口。
四、独特的庙会文化
1. 五神庙的修建:清光绪年间,武功县洪寨村有一外号叫“张二”的青年,在渭河两岸行侠仗义,深受百姓拥戴。他虽以种田为生,但家境不错。当时,村民隔河耕种,渭河枯水期搭便桥,洪水期靠船户摆渡,河水泛滥常使北岸庄田崩塌,南岸淤出荒滩,村民需不断南迁搭窝棚耕种。张二与渭河南岸的周至青年结义,还在南岸开荒种西瓜。第一年西瓜丰收获利颇丰,第二年扩大种植面积,却在西瓜成熟时遭遇渭河洪水,劳作毁于一旦。张二认为是未供奉神仙的报应,于是自筹资金,在被洪水淹没的西瓜地边修建了一座土木结构的简陋“五神庙”,供奉龙王、土地、牛王、马王和药王神灵,期望河水不再泛滥,风调雨顺,物阜民康 。庙建好后,因身无分文,由结义兄弟中略懂画墨之人在五块白布上描画了五尊神像,所以民间流传着“五神庙没神像”的说法。
2. 庙会的起源与发展:打那以后,渭河水从未漫过五神庙,大家都说是五神庙神威浩荡。为了庆贺和福佑平安,经与当地(渭洲、渭永、渭旗)村民商讨,决定在二月二药王生日过会时同时庆典,庙会一般持续三天四夜,由此一直延续一百多年至今。随着时间推移,渭旗村外号“陆六”的工匠多次主持重修五神庙,使其逐渐改变了昔日泥墙破门窗的模样。上世纪80年代,在原庙基础上改修,如今的五神庙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焕然一新,更为壮观。之后,大批善男信女捐资、捐物,请泥塑匠塑造了五尊神像 。“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五神庙会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恢复。昔时,为办好庙会,庙会承办村社早在半年前就和省市级著名秦腔、歌舞、杂耍等剧团签订演出合同。“文革”之后至今,经商议,由渭洲、渭永两社每两年一次举行庆典。
3. 庙会的盛况:庙会是渭洲、渭永村乃至渭河北岸一带人们最期盼的盛事,热闹程度胜过春节。庙会前,家家户户清扫庭院、添置家具、油漆门窗、整理街道、张灯结彩,在村子四周的街道路口用木椽、钢管等搭建彩门,插缀柏枝、摆放花草,贴上提前拟好的对联,节日气氛浓厚。村民们还会提前数日割肉买菜,邀请亲朋好友。庙会期间,商贾云集,车辆簇拥,人山人海。路旁小吃摊点和售货、麻将、游戏棚帐随处可见,人们客客气气,喜笑颜开。二月二是“正会”,最为热闹。剧团从早晨唱到深夜不停歇,台下观众看戏时目不转睛,散戏后讨论剧情,来回路上还模仿演员的动作和唱腔。周围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幼穿着讲究,骑车、坐车纷纷赶来。两社村民天未亮就起床换上新衣,参加“进香”队伍。进香队伍由精装小伙手持木柄铁炮开道,接着是彩旗队、牛皮战鼓指挥,后面有小鼓、铜锣、铜镲配合,声势浩大。善男信女们端着各式各样精美的花馍,两社还有二十四杆或者三十六杆纸活工艺供品,造型多样,惟妙惟肖。最后进香队伍跪倒于庙前广场,由村老贤达宣读恭祈文,焚化香表,全体跪拜磕头默诵祷语,场面肃穆气派 。
五、村庄的发展现状
如今的渭洲村,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农业依然是村庄的基础产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苗木花卉也行特色种植,村民的收入逐步提高。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村里道路全部硬化,水电供应稳定,网络也覆盖全村,村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在文化教育方面,村里设有幼儿园和小学,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村民们还自发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如广场舞、戏曲表演等,丰富了业余生活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渭洲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未来充满希望。
罗名君,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周至县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