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的朝圣
一代人的精神长征
作者/刘培廷
( 四)
几个怀着满腔热情,上北京能见到毛主席单纯目的初中学生,排着纵队,沿着公路右边,先以每小时近五公里速度前行。渐渐的,步行速度放慢了。约中午12点多钟到了娄庄。
边走边瞧,我们闻到了路边住家散发出来的饭菜香。自己肚子也咕噜咕噜响,顺把自带的山芋面窝窝头掏出来,边吃边走。
到了葛大店西,约下午三点,步伐越走越慢。眼见太阳直往下坠,带的干粮和水,都已吃光喝光。根据预估,天黑前已无法走到宿县城了。经过商量,我们还是拦车去宿县吧。
于是,我们就拦住了一辆带拖挂汽车,司机看我们是串联学生,就让我们上了车。下午四点多钟,就到了宿县城区。下了车,感谢告别司机,我们一行直奔宿县火车站。
由于有了近30公里旅途“经验教训”,此时,我们几位同学已彻底打消了徒步“串联”的计划,决定乘车去北京了。
经打听,开往北京的红卫兵专列在宿县大都不停。徐州火车站是交通枢纽,到那里准能坐上去北京的火车。于是,当晚我们又坐上了宿县开往徐州的火车。
那时,只要是红卫兵学生串联的,上火车都不要买票,铁路沿线各站都有“红卫兵接待站”。
上车后我们才知道,该趟火车是经濉溪矿区支线开往徐州的,到了徐州站已大半夜了。
下车后,我们又留在车站候车厅,等候去北京的火车。一直到天亮也没等到有火车北上。
早六点半,红卫兵接待站已供早餐。我们各交了半斤全国流通粮票,没要钱各领了一份大馍稀饭早餐。
约上午九点,终于等来了一列北上客车。车停后,车门压根没开。车站人说,这就是开往北京的专列火车。
说时迟那时快,满站台的学生一涌而上,见到车窗开着的,就扒着窗口往车里钻!
我们几个,先占据了一个车窗口,并先撮起一个人钻进了车里,然后上下齐努力再把下一个连拉带撮弄进车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大家终于都挤进了火车。
这趟火车确是由上海开往北京的“红卫兵专列”。车上全都是南方上来的学生。列车早已严重超载,车厢里座位、地面、行李架上全都挤满了人。因为车门没开,实际在徐州站并没有上多少人,要不是我们七个“人多力量大”,是上不了这趟火车的。
由于车内实在太挤,我们几乎都是站立着,站累了就挤着蹲坐一会儿。去趟厕所都非常艰难。夜晚实在太困,就挤躺在座位底下休息片刻。
火车终于在第二天晚六点左右开进了北京站。
下车刚出站,就被接待人员领上了公交专车。接着汽车很快驶出车站,顺长安大街经过了天安门广场。
当我们第一眼望见天安门城楼,大家都十分激动:“啊!北京天安门,我们来了!”
约半个多小时,汽车终于开到了目的地~~~北京德胜门外约一公里处,一家小企业红卫兵接待站住地。
接待站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 从灵璧出发三天来,第一次吃了这顿象样的,大馍加白菜猪肉粉丝汤的晚餐。
饭后,接待站同志把我们带到距食堂不远的住宿房子里。房子里打了个大通铺,铺盖被子早已备好,房间里取暖煤炉炉火正旺。我们开心地各找被窝,脱下棉衣正准备睡觉了。
忽然,接待站同志又进来问了我们一声:“同学们你们可看电视?”
什么、什么?电视?!大家都惊诧地愣住了。因为我们曾听老师讲过“电视机”这个词。可当时不仅我们县没有,就连宿县地区乃至省城合肥也没有电视。
“是的,是电视。”接待同志回答。
得到确认后,我们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忘记了几天来的疲劳,穿上了棉衣,随接待同志去会议室看电视了。
从此时起,我们即开启了近一个月难忘的北京生活……
(待续)
2018年3月作,2025年8月24日修
赏析
文/王平
《北上的朝圣》以质朴文字记录特殊年代的精神远征。作者以“步行—拦车—扒火车”的行程演变,暗喻理想与现实间的微妙妥协。细节极具时代印记:山芋窝窝、免费专列、全国粮票,还原历史肌理。天安门前的激动与电视机前的惊诧形成双重震撼,揭示一代人单纯信仰与物质匮乏的交织。白描中见深沉,堪称一代人的精神长征微缩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