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丹青赋心志
——杨真吾的绘画艺术
文/张兴海
【编者按】这篇评论文章以“知人论艺”为核心,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既是对画家杨真吾艺术生涯的梳理,也精准传递了传统书画艺术“师古、师生活、求创新”的精神内核,整体呈现出三大鲜明特点:其一,内容架构扎实,艺术脉络清晰。文章以“印象—师承—理念—实践—成就—展望”为逻辑线,层层递进:开篇以“勃勃生气”的鲜活印象立住人物基调;随后重点交代杨真吾的“康派”师承(康师尧嫡传、康爱华关门弟子),既锚定其艺术根基的正统性,也通过对康爱华 “坦诚率真”的侧写,暗示师门艺术氛围对其的滋养;中段紧扣 “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的核心箴言,将其南北生活经历(关中平原与南国)、艺术实践(写生、笔会、学术研讨)与“以书入画”的技法根基(师从李庭武、融赵孟頫理念)相勾连,清晰展现“生活滋养艺术、技法支撑表达”的创作路径;结尾以职位(陕西甲申书画院院长)、成就(报刊发表)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品性收束,完整勾勒出一位“后起之秀”的成长轨迹。其二,人物塑造立体,兼具“艺”与“人”的温度。作者并未将杨真吾局限为“技术型画家”,而是通过细节让人物落地:既有“每年归类整理画作、文字总结”的严谨规划,也有“与同行融合探索、诚意求教”的谦逊;既写其“北方金菊、南方芭蕉”的题材广度,也点出“鲤鱼线条含书法意趣”的技法精度——这些细节让“上进”“有灵气”不再是抽象评价,而是可感的性格与行动。尤其作者以“交往者 视角切入(如“康爱华先生我是熟悉的”“看过钢笔手写原稿”),更添文本的真实感与亲切感,避免了评介文章常见的“隔空赞美”。其三,艺术理念传递深刻,暗合传统书画精神。文章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杨真吾的个人实践与两层艺术传统相呼应:一是“康派”的“生活美与艺术美”,强调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现实根基;二是赵孟頫 “以书入画”“作画贵有古意” 的文人画传统,通过杨真吾的书法功底(行楷榜书、龙头寿书法)解释其画作“线条过硬”的原因,点明“书画同源”对写意花鸟的重要性。这种“承传统而不泥古,融生活而求新”的逻辑,既说清了杨真吾的艺术特色,也为读者理解传统书画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切入点。总之,该文文风平实真诚,兼具纪实性与感染力,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翰墨丹青赋心志”的主题。【编辑:纪昀清】
在我交往的众多书画家中,杨真吾是特别出色的一位,他是大家公认的后起之秀。每次见面,总觉得他身上洋溢着一股勃勃生气,一种青春勃发的样子。
杨真吾天资聪颖,自幼喜欢书画。他师从于中国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的康师尧先生,为康师尧画派嫡传弟子,被康派传人康爱华先生收为关门弟子。康爱华先生我是熟悉的,他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还是美术教育家、作家。当年他写的纪实体长篇文学作品,我看过钢笔手写的原稿,很受感动。这是一个坦诚、率真、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经常运用父亲康师尧的美术理论和创作技法,为弟子解惑授业,言传身教。
“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是康师尧先生总结的艺术真谛,杨真吾把这两句箴言牢记在心。他热爱生活,在现实生活的拼搏中满怀信心。他的生活面是开阔的,广袤的。他的家乡在八百里秦川,富庶的关中平原,又远走南国,在孙中山的家乡从事美术教育。南北两地,相距遥远,但是不论何地,他都以本职工作为本,并在工作中寻求乐趣,寻找素材,寻取灵感。不论在何处,总能和当地同行融合在书画艺术的探索中。他们一起去写生、搞笔会、办展览、参加学术研讨会,切磋交流,在友好的情谊中取长补短。他有强烈的上进心,且有计划,有目标,每年都要对画作归类整理,文字总结。我欣喜地看到,北方的金菊、荷花,南方的芭蕉、火龙果,都以生动的笔致入画。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他青春洋溢的性格和强烈的艺术追求,通过和朋友之间的相处,不仅在技法上,更是在眼界和文化根基上进行广泛而深入地系统学习。他向名师大家诚意求教,临摹,写生,练扎实的基本功,以创新、突破意识来创作,作品中有自己的东西,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丹青之路,而非跟风随流、人云亦云。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倡导“作画贵有古意”“云山是我师”“书画本来同”,为当时画家广泛认同,并由其弟子承继推广,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为后来的文人融入画坛奠定了坚实基础。赵孟頫主张“以书入画”,书法用笔的笔墨意趣被他推向全面成熟阶段。杨真吾早已知晓了这一理论,而且,他曾经专门学习过书法,师从中国书协会员、当地书协主席李庭武先生,自己的书艺大有长进,擅长行楷榜书,2007年首创中华龙头寿书法。因而他的画作便有过硬的线条,他所喜欢画的鲤鱼、雪中红柿,几乎每条线、每个点都包涵着书法的意趣。
他耕耘的园地,多为写意花鸟,也有山水人物。兴趣广泛,总是逸兴勃勃。辛勤加上灵气,成果的取得是自然的事情。许多作品在《美报》《天工》《周至文艺》《引领》等报刊和微信《名家》平台发表,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现任陕西甲申书画院院长,陕西省美协会员。
杨真吾自知上进,“不用扬鞭自奋蹄”。他的专业和志向是翰墨丹青,衷心祝愿他日益精进,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成为“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的优秀艺术家!
2025年8月18日

【作者简介】张兴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群众文艺创作中心艺术指导,周至县文联名誉主席,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圣哲老子》(两种版本)、《风雅三曹建安骨》,纪实文学《死囚车上的采访》《岁月留痕》,随笔集《老子与道》《道家宝鉴》,长篇随笔《造纸》(与朱春雨合作),电视文学剧本《月儿圆了》,另创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评论集、舞台剧剧本等。其作品曾获柳青文学奖、陕西作协505文学奖、九头鸟文学奖、西安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