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一柴云振》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5日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首批“七一勋章”的颁授成为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璀璨篇章。其中,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柴云振的事迹尤为动人——他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却功成身退、隐姓埋名三十余载,直至晚年才被重新发现。诗人马学林以十首诗词,用不同的体裁和韵部,多层次、多角度地歌颂了这位英雄的精神品格。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柴云振个人的礼赞,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刻诠释。
一、历史叙事与个人命运的交融
1. 马学林的诗词首先凸显了历史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在《七律·平水韵(下平声/一先韵)》中,“烽烟散尽石沉川,隐迹经年素志镌”一句,以“石沉川”的意象隐喻英雄被岁月尘封的往事,而“素志镌”则强调其初心不改的坚定。另一首《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中“烽烟涤尽见雄时,隐姓埋功世所奇”,则通过对比战争的激烈与归隐的平淡,突出柴云振淡泊名利的非凡品格。
2. 这种历史与个人的交融在词作中同样显著。《临江仙》中“烽烟散尽功沉厚,英雄独守清寒”,以“清寒”二字勾勒出英雄晚年生活的质朴,而“勋绶映天光万丈”又瞬间将个人荣光提升至民族历史的高度。诗人通过时间跨度的拉伸(从战场到隐退再到授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让读者看到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仅在于战时的奋勇,更在于平凡中的坚守。
二、意象系统的构建与精神象征
1. 马学林善于通过意象群构建精神象征系统。自然意象如“青山”、“白云”、“苍松”、“冰霜”频繁出现:《山花子》中“卅载青松立苍莽”以青松喻坚贞,《翻香令》中“碧血化冰霜”以冰霜衬志节,《浣溪沙》中“丹心犹映岁辉煌”则以日月喻永恒。这些意象共同强化了英雄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2. 深刻揭示了英雄精神的本质
战争意象如“烽烟”、“弹雨”、“旌旗”与“荣誉”;意象如“勋章”、“勋绶”、“青史”形成鲜明对比。《五律·下平声八庚韵》中“弹雨擎旗烈,风云壮志刚”再现战场豪情,而“徽耀山河动,千秋忠骨香”则将授勋瞬间升华为山河同颂的永恒时刻。这种意象的对立统一,深刻揭示了英雄精神的本质:战时舍生忘死,和平年代甘于寂寞,但忠诚与信念始终如一。
三、诗词形式的匠心运用
1. 诗人通过不同诗词体裁的灵活运用,全方位展现柴云振的精神世界。七律的庄重严谨(如两首下平声七阳韵作品)适于表现英雄的丰功伟绩和历史评价;五律的凝练简洁(如三首五律)则聚焦于英雄的核心品质:“功尘封厚土,勋绩映青天”以短短十字概括三十余载的坚守与荣光。
2. 词作更注重情感渲染:《山花子》以“碧血曾能烽火淬”的淬炼意象凸显英雄的牺牲精神;《临江仙》末句“勋章耀日月,星月映河山”通过日月星河的宇宙尺度,赋予英雄以永恒性;《翻香令》中“浩然气,勋章耀,贯云天”则以短促句式形成慷慨激昂的节奏感。不同词牌的不同情绪容量,让英雄形象更加立体。
四、传统诗词与现代精神的对话
1. 这些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严格遵循,体现了对古典诗词艺术的尊重;而“七一勋章”“党史”等现代词汇的自然融入,则让传统体裁焕发出时代生机。例如《浣溪沙》中“功勋深厚益东方”将英雄功绩与民族复兴大业相联系,《七律》中“七一勋章昭月色”让党的荣誉与古典意象交相辉映。
2. 更重要的是,诗人通过柴云振这一个体,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精神品格:忠诚(“忠魂万古传”)、坚韧(“卅载风霜志节扬”)、淡泊(“功埋厚土隐尘烟”)、奉献(“碧血曾燃烽火路”)。这些品质既是传统文化中“忠义”思想的延续,更是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
五、英雄叙事的当代意义
1. 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柴云振式的英雄叙事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英雄从不自诩为英雄,他们的价值在于无论处于聚光灯下还是荒野村陌,都能持守内心的信念。马学林的诗词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他抓住了这种“平凡中的伟大”——《五律》中“隐迹卅旬年”与“勋绩映青天”的对比,《临江仙》中“青山埋骨无言”与“星月映河山”的呼应,都在告诉我们:英雄不是神话般的超人,而是将信仰化为日常实践的普通人。
2. 这组诗词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语言功力,更在于它成功构建了一个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人与民族的精神通道。通过十首作品的多维度刻画,柴云振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成为一个可感、可触、可学的精神榜样。这些诗篇既是给英雄的赞歌,也是给每一个平凡奋斗者的寄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祖国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守、对名利的淡泊,永远是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
六、英雄本色的多维呈现
1. 马学林通过十首诗词,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英雄形象。在《七律·平水韵(下平声/一先韵)》中,"烽烟散尽石沉川,隐迹经年素志镌"开篇即勾勒出英雄的特质:战功显赫却深藏功名,初心不改。"战地舍身擎帜烈"与"乡关守寂抱贞坚"形成强烈对比,战场上的英勇与平凡中的坚守同样动人。《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中"隐姓埋功世所奇"一句,直接点出柴云振事迹最震撼人心之处——功成不居的谦逊品格。
2. 诗人巧妙运用时间维度展现英雄的永恒价值。"昔时功业尘封厚,今日光荣众竞宣"(《七律·下平声/一先韵》)通过今昔对比,既表现历史尘封的漫长岁月,又凸显新时代对英雄精神的重新发现与尊崇。"千秋忠义仰云天"则将英雄精神提升到穿越时空的永恒高度。
七、艺术手法的精湛运用
1. 马学林娴熟运用古典诗词的各种体式,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形式多样却主题统一。在不同词牌和格律中游刃有余,显示出深厚的传统文学修养。
2. 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是这组诗词的突出特点。诗人选用"烽烟""弹雨""旌旗"等战场意象,再现英雄的战斗经历;同时运用"青松"、"冰霜"、"白云"等自然意象,象征英雄的高洁品格。"青松立苍莽"(《山花子》)既写实又象征,英雄如青松般挺立天地之间;"卅载冰霜素志琪"(《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以冰霜喻岁月艰难,以美玉喻志向高洁。
3. 对比手法的运用尤为精彩。战场与乡关、功业与尘封、昔日与今朝,多重对比中凸显英雄精神的难能可贵。《临江仙》中"烽烟散尽功沉厚,英雄独守清寒"的对比,巨大功绩与清寒生活的并置,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
八、精神内涵的深度开掘
1. 这组诗词不仅停留在事迹陈述,更深入挖掘柴云振精神的内涵。首先是忠贞不渝的信仰力量。"丹心犹照岁时妍"(《山花子》)、"丹心犹映岁辉煌"(《浣溪沙》),"丹心"意象反复出现,强调了对党忠诚的核心品质。
2. 其次是淡泊名利的境界追求。"功埋厚土隐尘烟"(《山花子》)、"隐姓埋名大义彰"(《七律·下平声/七阳韵》),诗人不断强化"隐"这一行为背后的人格境界——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功勋显赫,而在于功成不居的胸襟。第三是薪火相传的价值传承。"勋绶映天光万丈,耀英贤"(《山花子》)、"勋章耀日月,星月映河山"(《临江仙》),勋章不仅是荣誉象征,更是精神火炬,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九、历史与当代的对话
1 . 马学林的诗词创作实现了历史与当代的深刻对话。一方面,他尊重历史真实,准确捕捉柴云振事迹的关键细节:三十三年隐姓埋名("隐迹三十年")、战斗英雄("弹雨擎旗烈")、平凡坚守("柴门独守志如钢")。另一方面,他赋予历史事件以当代价值,在建党百年的特殊时刻,通过英雄事迹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2. 《翻香令》中"深精绩,初心守"直接点明"初心"这一当代政治话语,却自然融入古典词牌中,毫无违和感。这种古今融合的尝试,使传统诗词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
十、集体记忆的诗意建构
1. 这组诗词参与了民族集体记忆的诗意建构。柴云振作为个体英雄,其实代表了无数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诗人通过诗词创作,将个人记忆上升为集体记忆,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文化符号。"青山永记白云知"(《七律·上平声/四支韵》)、"千秋忠骨香"(《五律·下平声/八庚韵》),山河大地成为记忆的载体,确保英雄精神永世流传。
2. 诗词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具有易记易传的特点,马学林的创作因而成为传播英雄事迹的有效媒介。多种词牌和韵律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丰富性和传播潜力,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
结语
1. 马学林以十首诗词全方位赞颂柴云振,成就了一组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佳作。这既是对英雄个人的礼赞,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诗意诠释,更是传统诗词形式表现当代主题的成功探索。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古典格律中,跳动着一颗当代人的敬仰之心;在烽烟弹雨的历史回忆中,闪耀着永恒的精神光芒。
2. 这组诗词提醒我们:英雄不只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也在平凡坚守的日常;勋章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初心的见证;诗词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精神的传承。通过马学林的笔触,柴云振的精神得以诗意的永生,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激励新时代的人们在平凡中坚守,在奉献中升华。当“七一勋章”的光芒照亮柴云振饱经风霜的面庞时,马学林的诗词为我们定格了这永恒的一瞬——那是个人命运与民族历史交汇的时刻,是平凡与伟大对话的时刻,更是忠魂永铸、诗笔长歌的时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