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明月千秋】
九州泉映明月后,天下铜镜皆生异变:镜面不再照人形,而现古今清官治世景象。更有贪官对镜梳洗时,忽见自己变成牛马受犁铧之苦。
和尚抠镜上水银品尝:"薛太医这‘照妖镜’倒是比衙门公道。"
夜访镜坊,见匠人正用血汗打磨镜面——太医残魂附体,欲将铜镜全改为"宦海镜",照见尽是升官捷径。
"济公来照前程否?"匠人狞笑,"待万镜成时,天下尽是我门徒!"
细看镜砂,实为研磨的乌纱帽碎末。镜光所及,观者皆生钻营之心。
和尚蒲扇扇向熔炉:"善哉,和尚来加点料~"吐出槟榔渣,铜汁忽凝为《贞观政要》,书中飞出金凰绕梁。
女状元魂魄从金凰羽翼中走出,执镜照心:"爹,你看这镜可能照见良心?"
镜光突然回转,照出太医初入仕途时在破镜前整冠,喃喃:"愿以明镜正衣冠。"
太医残魂暴怒碎镜,碎片却变成八十面"清官镜",镜中尽显民生百态。
众清官魂魄立于镜廊:"恩师可知,最明的镜子是民心?"
残魂癫狂砸镜,裂纹却化作《资治通鉴》。书中飘出少年太医批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时明月入窗,镜中两个太医隔世相望。清辉流转间,少年身影渐化青烟。
自此铜镜夜夜映月,唯镜坊常闻捶打声。有人说见老匠人在月下磨镜,磨出的都是"光明正大"。
和尚取镜屑卜卦,掷地有声: "宦海镜,照妖镜,终不抵民心如镜 乌纱碎,政要书,俱化明月照古今..."
(第二十八章完)
【第二十九章 古今明月】 镜坊捶打声彻夜不息,至黎明时忽现奇观:所有镜屑飞向孔庙,在至圣先师像前凝成巨镜。镜中轮转二十四史,每有贪官污吏出现,镜面便渗出墨汁;每现清官良吏,则涌出清泉。
和尚以破钵接墨汁尝味:"薛太医这史笔如刀,咸中带苦啊。"
忽见镜中现出太医残魂,正篡改《循吏传》。原载某清官"捐俸修堤"之事,被改为"聚敛筑私园"。
"济公也欲留名青史否?"镜中太医嗤笑,"待老夫重写千秋史笔!"
和尚蒲扇拍向镜面,墨汁迸溅处现出真相:那清官修堤时,太医正任督粮官,克扣工粮致使堤坝溃决,反诬清官贪污。
突然镜中清泉倒涌,八十位青史留名的清官魂魄踏波而出。为首者捧出真正史稿:"恩师你看,这才是民心所铸的春秋笔!"
残魂癫狂撕稿,纸屑却变成万民伞。伞骨间垂下无数丝线,系着各地百姓为清官立的功德碑拓片。
女状元魂魄自拓片中显现,执笔轻叹:"爹,您可知这些碑文比史书更不朽?"
镜面忽然裂开,现出少年太医在史馆当值时的场景。夜雨漏湿史册,他慌忙以衣袖遮掩,口中念着:"青史不可污..."
两个太医隔镜相望,少年忽然落泪:"前辈为何成了自己最憎恶的模样?"
巨镜轰然倒塌,碎屑尽化春雨。唯留一角残镜悬于孔庙檐下,夜半常映月光。
有人说见老史官在月下修补史册,补上的都是"民为邦本"。
和尚以残镜为砚,磨墨题壁: "青史墨,万民碑,终归明月照乾坤 春秋笔,循吏传,俱化清泉润苍生..."
(第二十九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